商業攝影課的郭文景老師預定拍攝的課程主題是:飲品、西點、餅乾。
老師建議可以我們可以拍攝的飲品有:咖啡、茶。若準備的是咖啡,可以另外布置咖啡杯、杯墊,以及杯盤。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放置飲品與西點的桌面需有個長寬約30至40公分乘以60公分的桌巾,以此作為照片的背景底色。
延續攝影「君臣佐使」的原理,在備好主君的茶具之後,可在畫面中放置作佐使的陪襯物件,譬如:咖啡豆、原木切片、綠葉、乾燥花、書信、鋼筆️、緞帶等等,以增加下午茶的氣氛。
🔔食品拍攝小提醒🔔
1.高的主題降低相機拍出食物高度
2.扁的食物提高相機拍外型
3.光圈開大拍氣氛
4.光圈縮小拍合照(多個主題)
5.光圈縮小一點買保險(比較不怕脫焦或太淺景深)
6.前後呼應可以做陪襯(適當背景絕對很加分)
7.食材搭配可以做效果 (常備:核桃 辣椒乾、大蒜🧄、八角、乾果類等⋯⋯)
8.木紋、麥穗、棉麻顯健康(粗躁質感的、天然的)
9.金屬發亮顯專業(需要無影罩或白紙整張補光)
10.斜射光影有立體感(使用逆光或側面角度)
11.陰影補光不死黑(室內單燈一定要補光)
12.邊光發亮有立體感(High light 高光)
13.配色調和或對比(同色系還是可以配一點對比色「同中求異」反之「異中求同」)
文字資料來源:職訓局 郭文景老師
因此,在課前,我們得事先準備好自己預想拍攝的東西。
──在拍攝中,我的主題是什麼呢?
如果時間允許我辦一場茶會,我想要泡怎樣的茶,並以怎樣的形式去邀請人呢?我能呈現怎樣的風貌?以及,在可以容納的東西是有限的情況下、在一個由狹小矩形構成的影像空間裡,陪襯的物件不會強勢奪取主題,雙方能相互作用,產生共鳴。因此,我得決定什麼東西是值得被拍攝的,決定哪些元素可以在框架中構成一個事件。
茶,我開始以茶為中心開始思考,也哪些東西頻繁出現在我的日常經驗、記憶裡,卻又留下不尋常的意象,這個角色會在什麼時間點出現?好比一個造物主探索試誤的實驗遊戲。
我的爸爸喜歡喝茶。他喜歡在山上與朋友們在一起溫一壺茶,用攻頂爐與瓦斯將水煮到沸騰冒泡,加入茶葉,在茶葉伸開來後,為他的每個朋友溫一壺茶,圍著山上的圓桌涼亭,吃著零食、水果,聊天,那是我爸爸最喜歡的時刻。
我向爸爸詢問,可否將他的茶壺借予我拍攝使用,爸爸起初沒有回答,過了好一會後,有點猶疑地對我說:「你要拍茶壺的話,我去買個漂亮一點、新一點的茶壺讓你帶去拍好了。」
「不要、不要,我就要用你的茶壺,我不要新的,不要!」
我一口回絕,用新茶壺一點意思也沒有。新茶壺表面光滑、細緻,過濾了一切雜質,卻難以構築事件,這是舊事物存在的特權,損壞、擦痕,以及前次使用滯留的茶漬都是我想拍放進框架裡的東西,雖然粗糙,卻給想像留了一大片執筆的空間。我要用最為微薄的技巧來支撐一個宏大的主題。
或許是爸爸太習慣我的任性,最後只好說:「那你需要什麼東西,我這邊有你能用的,你盡管拿去,不用再問過我」
得到允許後的我,興高采烈地把爸爸的便攜式茶壺裝進我上課用的袋子裡,那是個很小巧可愛的水藍色茶壺,用著黑色小盒子裝著,裡頭還附著茶夾、茶巾,以及四個小圓杯。
──然後呢?我的照片如果只有這樣會不會顯得單薄?這些元素碰撞後真的能否引發火花?
我開始在家中大處搜刮,翻得亂七八糟,把客廳的餅乾盒打開,把糖果餅乾全部倒出來,確認沒有喜歡的食物後,再跑到廚房,先用視線大致掃過一遍餐桌與櫥櫃,偶然發現了一、兩粒掉落在地板上、還沒被螞蟻吃掉的花生,可能是爸爸從冰箱拿花生出來的時候不小心弄掉的。
誒?這個好像可以,我想。而且,我突然回想起來,好像在剛才翻箱倒櫃的時候,眼睛的餘光隱隱約約看到餅乾盒旁邊有一包密封的食物,我趕快跑過去確認,發現那是爸爸還沒有開封過的落花生。
此時此刻,我決定好攝影的主題就是:爸爸的茶壺、爸爸朋友贈與的茶葉,以及尚未開封的落花生。
我把打算要拍攝的東西全部打包進我上課的背包裡,──不行,太多、太重了,我只好拿出我平常登山用的大背包,在背包的最底下放著明日的午餐便當袋,在午餐上疊著爸爸的茶具與花生,最上層放著相機,拉緊拉鏈後,我試著背了一下,發現自己完全不像是要去攝影,而是要往山前進,像極一個準備越過山林縱線的登山行者。
夜晚,我對於攝影課投射了許多的焦慮與期待。焦慮的是仍摸不熟光圈以及白平衡操作的雙手,期盼的是──可以把平日熟悉的事物變成另外一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