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十年代的憂患仍至今尚存,讀文星叢刊《生於憂患》王洪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文星書店舊址舉辦的展覽臺北城中文化復興運動系列-你我錯過的文星時代,巧遇民國52年的文星叢刊。乾淨秀雅的封面設計,單手可翻閱的輕薄小開本,全書共240頁,每冊實售新台幣14元。(據說當時一場電影票才9元)在每本書定價大約三、四百元民國111年的現今,明顯感受到通貨膨漲的物價感受。
書架上其中一本《生於憂患》王洪鈞著,帶有墨綠色的沈穩封面與憂患的標題吸引我的目光,不知60年代知識份子憂患的所為何物?而舊時代的氛圍放在現今會有何差異?
全書節錄王洪鈞在文星的社論文章,以〈精神上的低氣壓〉開篇,談論中國人的打牌風氣的成因。打牌為當時社會現象,隨著反共抗俄的局勢艱難,牌聲越響。原因在於內心苦悶無法發洩,將麻將桌當作心裡的安慰,時間用賭博來填滿。如同一把青等待空軍回家的軍眷,無聊的時光唯有用打牌排解,麻將的碰撞聲與內心的空虛互相震盪。潛在的癮與憂患,再多局也無法完美下莊。
王洪鈞並將此現象與美國人的娛樂做對比:「美國人不想利用空閒製造麻醉。他們需要樂趣、安靜、健康和知識。週末時看電影、球賽,最常見的是戶外運動,一輛汽車載著一家大小與他們的狗,開出去轉一天,個個都很興奮和疲倦。」
對此我實屬認同。雖然現今較少以麻將作為娛樂活動,但多數娛樂仍是空虛。

另篇〈傅孟真先生逝世八年祭〉則是可當作以學術研究為職志的典範景仰。傅孟真較為熟悉的稱呼是台大的傅斯年校長,在台大發生四六事件,政府抓出隱藏在學生中的共匪,他說:「我有一個請求,你今天晚上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讀完此篇更增添此人物的理解。
王洪鈞這段描述極美:「傅先生的一生猶如大海,平靜處明鏡千里,不凡時波浪掀天。」
另外對傅斯年的讀書精神與研究風範,王談到:
俗稱:「百無一用是書生。」我覺得有孟真先生在,已為天下書生一雪奇冤。讀書對傅先生而言,僅是種習慣,是種儲藏。傅先生雖忙,每晚總留出幾個鐘頭看書寫文章。有兩個錢便去逛書舖。
傅先生對中國學術的最大貢獻,還不是他的著作,而是領導並建立中國學術事業並協助別人建立他們的學術地位。

本書多篇談論美國與中國人個性上的差異。
「中國人已謙虛為德,明明知道一件事情,偏說只懂一點。分明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事偏要繞個圈子。但美國人卻相反,他們將一切放大而不會縮小,他們把屬於自己的一切都估計得很高,把客觀的一切都看得平常。」-《自以為是》
這點與現今道德教育仍相去不遠,甚至造成壞影響。學習保持謙虛的美德,因群體間最易排斥強出風頭的人。有能力的需要裝作謙讓,而筆者認為在競爭激烈的現代,這樣的作法,不見得是好事,反而變得畏畏縮縮,沒人看見你的努力。

於〈可愛的自私〉一篇,王洪鈞談論:美國人不愛問候私事,談話時間有限但講究。不像中國人,閒話家常是非八卦,毫無篩選的對話。
筆者認同高品質的對話,不等同於長時間的對話。也許歸咎於自身耐性不佳,希望對方只講重點。也非常不想參與單純約吃飯聊天的閒聊聚會,一是怕友人問起近況交代自己的私事的困窘。說好事會遭人妒忌,說壞事又讓朋友陷入煩憂。二是漫無頭緒的閒聊令人不明就裡。若無高品質對話,不如高品質獨處。

關於談論國家立場,在〈中國年來了〉,談到:「臺灣海峽如有戰爭,將等於美國自衛之戰,說他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也未償不可。」
這個月選舉熱潮,恰好在228紀念館回顧了1994年台北市長侯選人的辯論會,其中一位候選人趙少康慷慨激昂的演說:「若選陳水扁這樣的台獨份子,就會引發兩岸戰爭危機。」阿扁反問:「有那麼嚴重嗎?」
而到今天2022年,中國二十大後習近平主席再度連任,台灣人民對戰爭的擔憂倍增。即使經過過了六十多年,相同的政治問題依舊存在。
序文裡的結尾,也令我深有感觸:「回首過去,默想將來,深深感到這一代的中年人必和憂患結下不解之緣。本書就定名為生於憂患罷!」
從今天回看民國六十年代的書籍(民國五二年出版),仍有些難解的憂患挪移到今日仍不明朗,不穩定的國際情勢下,島民始終與憂患共存。
翻閱完這本《生於憂患》的子夜,思考為何會遇見此書,我等見識淺薄連作者王洪鈞是新聞界的教父都不知。王洪鈞曾到:「中年譬如滿月,從缺中過來,從缺中過去。」生命有限,作者早已於2014年走向生命的終點,而書籍與文字則將思想的壽命延長,跨越一代又一代。
《生於憂患》一書已絕版,幾乎無法主動搜尋到此書,我卻在重新修復的文書書店裡,與過去的思想家再次相遇。大腦靈魂的激盪能遠超越時間的邊際,無法解釋是宇宙力量還是機緣,行筆於此,我如同是個媒介,將王洪鈞的思想傳承下去,下一步即是交接給有緣分閱讀此篇的你。

《生於憂患》王洪鈞
可在台北市圖書館秀山書閣借閱詳讀,這是專門收藏民國七十年代前的著作特別藏館。
講座可以參與。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IG : peidonothing 看到很愛書本的語句都會分享在限時動態,比較常用。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專題或是FB及IG,或是表達你的喜歡,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
本篇照片皆在稼咖啡 拍攝,餐點好吃,並有素食友善餐點,從書櫃的藏書來看老闆應該也是文史藝術的愛好者。最後感謝男友幫我到神秘的秀山書閣借到《生於憂患》。
avatar-img
849會員
101內容數
無所事事盡情,讀書、寫字、畫畫、攝影、聽音樂 看似無用的興趣,卻能填補心中的缺口。過度理想浪漫主義的靈魂,無從抒發的情感。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用影像書寫情感,勾勒出一則一則的故事。主角可能是我,也是你,或是那個你也想著的那個人。喜歡的、討厭的、乖張的、壓抑的,放在這裡等待風乾。 #用影像書寫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iwen 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住在離上班地點交通來回需兩個小時的地方,漫長的通勤時間,習慣性的戴著降噪型的耳機播放音樂,將外界一切隔絕。無須跟任何人交談,享受靜靜獨處的時刻,將城市的燥響置身事外,我正在聆聽寂靜。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攝影皆為peiwen.k書籍翻拍 近日反覆思考影像敘事的表現方法,並再度拜讀《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約翰伯格與尚摩爾合著探討影像本質的經典之作。 一本山區農民生活的攝影書,並同時探討攝影本質。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照片曖昧不明的本質,一張照片即是「相遇之所」 第二部分:事物外貌意義的探討
最糟糕的部分在於等待,當日子只用來吃飯,喝足夠的水以維持自己活著。維持,就這樣而已。 習慣性到週末去書店晃晃,某日遇見了《 如何不孤獨死去 》這本書名很特別的書,吸引了我的注意。如何才能不孤獨死去?該如何做到?我由衷好奇。
陽光普照裡的陳建豪是整部電影我投射感最深的角色。劇中有個司馬光打破水缸的故事。而這故事出自於袁哲生所寫的《寂寞的遊戲》而來。為了探究陳建豪的心理, 因此讀閱畢,查了一下袁哲生,冒了一身冷汗。因為太像了,建豪這個角色,跟真實的袁哲生部份像是重疊了。 本篇將節錄部分《寂寞的遊戲》的內容,並談談袁哲生。
住在離上班地點交通來回需兩個小時的地方,漫長的通勤時間,習慣性的戴著降噪型的耳機播放音樂,將外界一切隔絕。無須跟任何人交談,享受靜靜獨處的時刻,將城市的燥響置身事外,我正在聆聽寂靜。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攝影皆為peiwen.k書籍翻拍 近日反覆思考影像敘事的表現方法,並再度拜讀《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約翰伯格與尚摩爾合著探討影像本質的經典之作。 一本山區農民生活的攝影書,並同時探討攝影本質。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照片曖昧不明的本質,一張照片即是「相遇之所」 第二部分:事物外貌意義的探討
最糟糕的部分在於等待,當日子只用來吃飯,喝足夠的水以維持自己活著。維持,就這樣而已。 習慣性到週末去書店晃晃,某日遇見了《 如何不孤獨死去 》這本書名很特別的書,吸引了我的注意。如何才能不孤獨死去?該如何做到?我由衷好奇。
陽光普照裡的陳建豪是整部電影我投射感最深的角色。劇中有個司馬光打破水缸的故事。而這故事出自於袁哲生所寫的《寂寞的遊戲》而來。為了探究陳建豪的心理, 因此讀閱畢,查了一下袁哲生,冒了一身冷汗。因為太像了,建豪這個角色,跟真實的袁哲生部份像是重疊了。 本篇將節錄部分《寂寞的遊戲》的內容,並談談袁哲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初一早上,范重勛準時抵達湯將臣唐德武高雄的家。他們這群以前常窩在一塊打麻將的牌友,從蔡曜暘唸研究所開始,他們常常就缺他。還好湯將臣唐德武的第二個男朋友陸周樂可以遞補上來,才不讓他們三缺一。疫情來襲,他們不敢聚在一塊打牌,等到趨緩才又約摸幾圈。等到湯將臣調往南部,范重勛可就苦哈哈了,沒牌打,連屁股都沒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這是一個基於美國形勢的虛構故事,區外人觀點。目前的美國人抱持盲目的樂觀主義,對西方美國與東亞的文化差異感應不足。文章描述了一位男子在餐廳裡,看到充滿暴力血腥的報紙餐單,看菜單時卻在想血腥照片的背景,此時服務生在旁邊等著他點餐。王明的媽...服務生...全都在揭露美國發生的血腥事件。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每次要讀老師的書我都戰戰兢兢,這種越喜歡就越緊張的心情很難說明,而且我總是不能一次就讀懂。 今年收到時報的邀請,遇到這本《這個動盪的世界》,是老師親自走過20世紀末世界變化的當下,用雙眼親證當年的巨變所記下的文字。好想知道,當時處在變化的中心,作為一名台灣人,他怎麼看這些變化對於自身的影響。
Thumbnail
該文深度探討文人哲學,通過古今中西文化比較,解析不同文人心態和行為理念。突出文人身份的困難處境和思想體現,挖掘了文人的獨特人格特徵。
Thumbnail
第十六章  婚宴 知道自己幫不上什麼忙,傅彥平索性隔天早上睡到了十點才起床梳洗,到樓下找著早餐店,胡亂吃了包子、豆漿作一餐。人生地不熟,他四處走走看看,頗感無聊,又回到了租屋處。背包裡有本在校內書店買的「台灣意識論戰選集」,拿起來翻了兩頁,只感覺文章論述生硬而無趣,什麼叫台灣意識?為何需要論戰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初一早上,范重勛準時抵達湯將臣唐德武高雄的家。他們這群以前常窩在一塊打麻將的牌友,從蔡曜暘唸研究所開始,他們常常就缺他。還好湯將臣唐德武的第二個男朋友陸周樂可以遞補上來,才不讓他們三缺一。疫情來襲,他們不敢聚在一塊打牌,等到趨緩才又約摸幾圈。等到湯將臣調往南部,范重勛可就苦哈哈了,沒牌打,連屁股都沒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這是一個基於美國形勢的虛構故事,區外人觀點。目前的美國人抱持盲目的樂觀主義,對西方美國與東亞的文化差異感應不足。文章描述了一位男子在餐廳裡,看到充滿暴力血腥的報紙餐單,看菜單時卻在想血腥照片的背景,此時服務生在旁邊等著他點餐。王明的媽...服務生...全都在揭露美國發生的血腥事件。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每次要讀老師的書我都戰戰兢兢,這種越喜歡就越緊張的心情很難說明,而且我總是不能一次就讀懂。 今年收到時報的邀請,遇到這本《這個動盪的世界》,是老師親自走過20世紀末世界變化的當下,用雙眼親證當年的巨變所記下的文字。好想知道,當時處在變化的中心,作為一名台灣人,他怎麼看這些變化對於自身的影響。
Thumbnail
該文深度探討文人哲學,通過古今中西文化比較,解析不同文人心態和行為理念。突出文人身份的困難處境和思想體現,挖掘了文人的獨特人格特徵。
Thumbnail
第十六章  婚宴 知道自己幫不上什麼忙,傅彥平索性隔天早上睡到了十點才起床梳洗,到樓下找著早餐店,胡亂吃了包子、豆漿作一餐。人生地不熟,他四處走走看看,頗感無聊,又回到了租屋處。背包裡有本在校內書店買的「台灣意識論戰選集」,拿起來翻了兩頁,只感覺文章論述生硬而無趣,什麼叫台灣意識?為何需要論戰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