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樂與憂,是相對的。如果樂與憂是屬於感性的、情緒的,這樂必定是短暫的、是變幻的;相對的,這憂往往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而且同一件事,是樂是憂,是因人而異的。
然則,怎樣的「樂」才是永恆的呢?
外表寬容,了無牽掛,內心欣悅,精神充實,不假外求,自證自足,這種生命的樂,才是永恆的。
再問:如何才能獲得這個樂呢?
慕道、聞道、求道、得道之樂。也就是說,人一旦對生命有所感悟,對仁心有所發用,對道德有所印證,內心自然呈現出這個樂。
憂,人但凡所憂的,不外乎貧賤、得失、生死。
人若能立志於道,全情投入,專注慕道,以致發憤忘食,又管他貧與賤?此所以「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啊!
人能經常樂於道,心懷坦蕩,不記得失,自然就不會患得患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此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啊!
人不但志於道、樂於道,而且能行於道,每當與學生論道,人老心不老,幽默之情盈溢,又管他什麼生老病死?此所以「生死有命,富貴由天」啊!
孔子去到葉國,時年已六十三了。葉公問起孔子的為人時,子路不作回答。事後孔子還以輕鬆幽默的語氣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嘛,發憤起來,連飯都忘了吃;喜樂起來,連憂愁都忘掉;甚至根本感覺不到自己老之將至呀!」
因為志於道而忘食,所以毋須介懷於貧賤;
因為樂於道而忘憂,所以毋須介懷於得失;
因為行於道而忘老,所以毋須介懷於生死。
孔子到了他那個年紀,什麼貧賤、得失、生死,已不足以掛齒。他只關心的:生命的感悟,仁心的發用,道德的印證。
人生走到這個境界,試問又有何遺憾呢?!
(謹識於2022年5月8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個人能做到富而無驕,其實也不容易;但要做到貧而無諂,甚至貧而無怨,這實在是人生的節操啊!不過,孔子認為:若能夠上升到貧而樂道的話,那才是正道人生啊! 而孔門弟子當中,能做到「貧而樂道」的,就是顏回了。 顏回小孔子三十歲,是深受孔子讚賞的一個學生,不但好學,聞一知十,為人沉穩自省,德行高尚,也是孔子
這句話乍看好像要認命,有宿命論的意味。但這不是孔子的意思;相反的,孔子面對人生,是相對比較達觀,比較能放得下。 人有怨言、有怨氣,那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只為了一點點個人小事,就會不滿,就會動氣,這就叫做不知命。 前文提到「天命」一詞,天命在商周時期,是指天的命令。這麼一來,人就完完全全受天所支配,而落
前文講到孔子顛沛流離,飄泊一生,竟然要向人問路,那不是諷刺嗎?天天講道,卻不知道何處有渡口,究竟理想的道與現實的道,是否會不相應?為何不閉門立說,以求安身? 但是,孔子就是孔子,依孔子的反省,人若只求明哲保身,遁跡山林,而與鳥獸同群,誠然可以不問世事,狀若無憂無慮,超然於世。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孟子說:「有人以強橫無理的態度對待我的話,君子首先必自我反省,檢討自己是否不仁,是否無禮,是否不誠。若經過深刻懇切的反省,對方還是蠻不講理的話,像這樣胡作非為,那和禽獸有何分別?對於禽獸,又何
前文講到孔子以《詩經》的「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卻率領成群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問方向迷失了嗎?為什麼咱們會落到這種田地呀? 孔子這樣設問,從以上三個大弟子的回應,得知每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有不同的感悟。 子路的不甘心、子貢的自我降格以迎合世人,和顏回的不容然後見君子,在在都顯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事的問題,古往今來都是如此的。無論是聖哲,抑或是神人,都逃不了這個人生的考驗。 當處於人事傾軋的環境之下,被孤立、被針對、被排擠、被中傷、被莫須有,一般人,都難免會憂鬱自怨,驚疑惶惑,以致戚戚度日。在這種處境之下,也很自然地會在自衛意識下,竭力掙扎,力圖苟免,諉過於人,甚至待機反擊
一個人能做到富而無驕,其實也不容易;但要做到貧而無諂,甚至貧而無怨,這實在是人生的節操啊!不過,孔子認為:若能夠上升到貧而樂道的話,那才是正道人生啊! 而孔門弟子當中,能做到「貧而樂道」的,就是顏回了。 顏回小孔子三十歲,是深受孔子讚賞的一個學生,不但好學,聞一知十,為人沉穩自省,德行高尚,也是孔子
這句話乍看好像要認命,有宿命論的意味。但這不是孔子的意思;相反的,孔子面對人生,是相對比較達觀,比較能放得下。 人有怨言、有怨氣,那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只為了一點點個人小事,就會不滿,就會動氣,這就叫做不知命。 前文提到「天命」一詞,天命在商周時期,是指天的命令。這麼一來,人就完完全全受天所支配,而落
前文講到孔子顛沛流離,飄泊一生,竟然要向人問路,那不是諷刺嗎?天天講道,卻不知道何處有渡口,究竟理想的道與現實的道,是否會不相應?為何不閉門立說,以求安身? 但是,孔子就是孔子,依孔子的反省,人若只求明哲保身,遁跡山林,而與鳥獸同群,誠然可以不問世事,狀若無憂無慮,超然於世。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孟子說:「有人以強橫無理的態度對待我的話,君子首先必自我反省,檢討自己是否不仁,是否無禮,是否不誠。若經過深刻懇切的反省,對方還是蠻不講理的話,像這樣胡作非為,那和禽獸有何分別?對於禽獸,又何
前文講到孔子以《詩經》的「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卻率領成群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問方向迷失了嗎?為什麼咱們會落到這種田地呀? 孔子這樣設問,從以上三個大弟子的回應,得知每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有不同的感悟。 子路的不甘心、子貢的自我降格以迎合世人,和顏回的不容然後見君子,在在都顯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事的問題,古往今來都是如此的。無論是聖哲,抑或是神人,都逃不了這個人生的考驗。 當處於人事傾軋的環境之下,被孤立、被針對、被排擠、被中傷、被莫須有,一般人,都難免會憂鬱自怨,驚疑惶惑,以致戚戚度日。在這種處境之下,也很自然地會在自衛意識下,竭力掙扎,力圖苟免,諉過於人,甚至待機反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每個人都嚮往美好與幸福,徘斥噩運與不幸,所以花很多精力追求幸福,也花很多精神避免不幸。其實幸福與不幸哪能任由我們隨意二選一,只有用平淡的心去面對生活,認真了解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空,財來財去,時增時減,最後歸零,能有這樣的體認,就不在乎失去或得到,因為沒有得失心,不會患得患失,用清淨心趨吉避凶。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製造快樂的第一步,是走進痛苦。 這話千萬別被叔本華聽到。他在《人生智慧箴言》主張, 人不應專注於快樂,而是要盡量避免痛苦。更指出「約束造就幸福」,表示一個人若見識越廣,其操心、願望與恐懼也隨之增加;而一個人若見聞越少,則越幸福。 當然,趨樂避苦是人性之一,但逃避不應被作為幸福學格言。安慰時我們
我欣賞的生活態度 過年是開心的,但我們不會每天過年;生日是喜悅的,但我們沒有每天慶生。生活中總有許多快樂以外的遭遇,只有適當的態度,能讓我們即使挫敗、倒楣、困苦、疲於奔命、多災多難……,都能夠滿懷希望,擁抱幸福。 什麼樣的態度,能有這種奇妙的效果呢?我想起幾個人物:孔子──仕途失意,窮困潦倒,但
宗教,各有各的信仰,能延續千年以上,且能跨國傳播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必要去論好壞或者誰對誰錯! 佛教的八苦,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得承認那是世間存在的情緒。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疾甚!而我追根究底,就是情字在苦! 因為有了情,才會捨不得,因為有了情,才會被勒索!如果真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每個人都嚮往美好與幸福,徘斥噩運與不幸,所以花很多精力追求幸福,也花很多精神避免不幸。其實幸福與不幸哪能任由我們隨意二選一,只有用平淡的心去面對生活,認真了解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空,財來財去,時增時減,最後歸零,能有這樣的體認,就不在乎失去或得到,因為沒有得失心,不會患得患失,用清淨心趨吉避凶。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製造快樂的第一步,是走進痛苦。 這話千萬別被叔本華聽到。他在《人生智慧箴言》主張, 人不應專注於快樂,而是要盡量避免痛苦。更指出「約束造就幸福」,表示一個人若見識越廣,其操心、願望與恐懼也隨之增加;而一個人若見聞越少,則越幸福。 當然,趨樂避苦是人性之一,但逃避不應被作為幸福學格言。安慰時我們
我欣賞的生活態度 過年是開心的,但我們不會每天過年;生日是喜悅的,但我們沒有每天慶生。生活中總有許多快樂以外的遭遇,只有適當的態度,能讓我們即使挫敗、倒楣、困苦、疲於奔命、多災多難……,都能夠滿懷希望,擁抱幸福。 什麼樣的態度,能有這種奇妙的效果呢?我想起幾個人物:孔子──仕途失意,窮困潦倒,但
宗教,各有各的信仰,能延續千年以上,且能跨國傳播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必要去論好壞或者誰對誰錯! 佛教的八苦,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得承認那是世間存在的情緒。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疾甚!而我追根究底,就是情字在苦! 因為有了情,才會捨不得,因為有了情,才會被勒索!如果真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