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7|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雜談】回顧被教育的人生。

食用推薦

提筆契機

在倒數7天的日子中,我想談一下我對於「台灣教育的看法」。對於此篇早有許多的話想說,卻從未好好的梳理我那些想法,想著乾脆今日便一次整理好吧。
促使我打開電腦開始的原因,是Rebecca(我妹妹)。當時我正愜意地躺在沙發上聽歌,廚房忽然傳來一陣陣怒吼聲。「一,吉祥如意。二,大吉大利。三,生日快樂。四,恭喜發財。你不知道哪個不是新年的祝賀詞嗎?」「你怎麼都不會!」「這個你不會你又不問,不問又不去翻課本!」聽著母親越來越拔高的聲音,我就知道一定是妹妹又亂寫,母親才會如此歇斯底里。果不其然,走過去後,看到一臉怒容的母親,和淚流滿面的妹妹,在昏暗的燈光下,緊繃的氣氛更盛了。我逃也似的拿了手機就往四樓衝,氣喘吁吁地停下後,腦中浮現出妹妹委屈的臉龐,我很想告訴他「沒事的,成績不重要」但要講出這一句話,好難。
一個小一新生,肩膀上所承擔的壓力,我想也不亞於我這個學測生。在這個家,一個即將脫離苦海,一個正在踏進。我不免為她感到擔憂,而我今日也在此景中,看見亞洲教育是如何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最終只能靠成績來博取一點關注的。我想我母親對於孩子成績的要求,定不如那些極力要求門門百分,希冀小孩能「優秀」的人,她也不過是一個會督促小孩功課,盡心盡力為小孩著想的母親罷了,實在也無甚好苛責的。

高三的同學

我想先從我身邊的同學談起,在高三之際,彼此多少會互相打探彼此的志向、未來、願景。稍微有些想法的同學,他們說「我想開養老院!」「我想當補教名師!」「我想當律師,幫別人逃漏稅的那種!」「我想當都更設計師!」「我想當一名音樂製作人!」…。高三生似乎都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有夢想,有計畫,然而事實卻是「你想讀什麼?」「喔...不知道,分數到哪裡填哪裡吧。」「我想躺平!」「你想躺平是不是因為你不知道你要做什麼?」「恩…」
比起有目標的人,更多的是茫然、對未來手足無措的人。從小到大有無數人教我們如何寫出100分的答案,卻從未有人告訴我們如何在「人生」這份答題卷上作答,比起面對眼前的空白,我們似乎更得心應手於努力把空白填滿的考卷。是的沒錯,在我們生活了17、18年後仍對於自己一無所知,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我們的視線只停留在眼前的考卷,面對外面湛藍的天空、蔚藍的大海、多元的異國文化,只知道天為什麼是藍的、海為什麼是深藍、印度的種姓制度如何形成,卻從未馳騁於天空、從未在海中浮沉、從未到印度品嘗拉肚子的美食。我們看似對這個世界瞭若指掌,實際上卻一無所知。可笑吧,真是可笑又可悲。

我的故事

在我剛入小學之時,母親正忙於她的事業,無暇檢查我的成績單,即便看到了也只是淡淡地說「沒關係,有努力就好。」也因此,我從不會用成績定義自己,在別人眼中,我不過是一個不上進,不努力的人。然而事實卻是,在他們努力的在書桌前耕耘,追求所謂的「優秀」時,我已經在電腦上打好我未來十年的職涯規劃,找到我這一生的熱愛以及理想。要說一兩年前的我,在看到身旁同學努力的拚出好成績、熬夜讀書時,心裡多少都有點不屑,認為他們最終不過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不懂他們,他們也不懂我。但現在,看著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他們,輕蔑是沒有了,剩下的只是可悲。我不禁思考,所謂的「讀書」意義到底在哪裡,知曉蘇東坡的情懷有何用處、知曉英文搭配詞有什麼意義,在遇到人生低谷時,不免還是灰心喪志,遇到需要說英文的時機,依舊是一個字也說不出來。我們學這些,就只是為了讓我們成為資本主義的奴隸嗎?往實際面說,我們努力讀書,不過都是為了錢。但賺錢的方式百百種,又何須執著於最困難的方法呢?
有時想來,我們花了1/5的人生,在做非自願的事情,只是為了換得一張入社會的高級入場券。勾踐臥薪嚐膽十年後,最終服復國成功,名留青史。然而我們忍辱負重20年卻只換得一張高級入場券,還是非自願的,這樣的付出與結果真的划算嗎?有些人說服自己,讀書讓我認識更多古人、認識更多文化,認識這個世界運行的方式,然而諷刺的是,你仍無法了解你自己。一個連自己內心都無法摸透的人,能期望他能過上多快樂的人生。

歐美教育的影響

與我們封閉保守的讀書風氣相比,歐美更崇尚開放思考、自我探索,因此亞州學生也常羨慕他們的自由與不羈。當然,我也並非崇尚歐美式教育,他們也有他們的問題,但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會羨慕?羨慕是源於比較過後的失落,在接觸過他們的文化後,發現我們所嚮往的,在他們那邊都有,因此更多學生批判升學主義,說著歐美教育做得有多成功,但諷刺的是,我們一邊批判,一邊認命地待在教室認真抄筆記。在我們這個世代,受到歐美個人主義的影響,發現「自我探索」的重要性,教育部顯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而推出了「108課綱」。在他們的夢想藍圖中,學生能在各式活動中更了解自己,然而事實卻是「108課綱」成為軍備競賽,無數父母砸資源在小孩身上,除了應對學校繁重的功課外,更需付出額外的時間應付學習歷程,在這樣的情況下,貧富差距似乎更大了。
如此看來,身為一名亞洲學生,似乎無路可退,怎麼走都始終在牢籠之中。前面提到,我並非一個「好學生」,成績也很是普通,但在這個普通的背後,又是為什麼?我認為我並非不是讀書的料,在我朋友的眼中看來,我付出的努力和結果並沒有成正比,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就可以獲得和他們差不多的成績,在某種程度上,這讓我有底氣,讓我花時間自我探索。但另一方面,這也是我成績如此普通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始終無法全身心投入於讀書中,不知是否因自己的叛逆精神,不想屈服於這個教育體制,認為若是乖乖屈服,連我自己都鄙視我自己。

這條路上的探尋

回顧這十七年來走的路,多少都有些跌撞,我也曾因為數學考12分哭過,也曾因質疑自己而憂鬱過,也曾因對未來感到茫然焦慮過。想要跳脫這個體制,活出真實的自我,不用一定要當一個叛逆的學生,逃課、翹課,而是應該選擇正視自己的想法。討厭什麼,就反問自己為何討厭;嚮往什麼,就反問自己為何嚮往;焦慮什麼,就反問自己為何焦慮。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問中,會更了解真實的自己究竟是何模樣。當一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時候,便能知曉自己的目標在何處,又該如何執行,自然而然也不會感到茫然了吧。做一個跳脫體制的人,並不需要在身體上行動,更多的應該是了解「讀書」對自己的意義,找到一個合理的緣由,在其中繼續存活。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一個高三生的尋找自我之旅,讀書是為了什麼。】那時的我天真的認為,讀書於我而言是一場意志力之戰。讓我能學會掌控人生的一個旅程,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寫那篇的當下確實有做到所謂的「訓練」但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逃避,每每回顧當時寫的文章,總覺得有些遺憾,也有些愧疚。為過去滿懷壯志的自己感到抱歉,未來的我未能如願完成那時的理想,也為無法達成目標的自己感到遺憾,若是能從頭再來過,也許我會重拾那時的想法,並堅定地走下去。但你說後悔沒認真念書嗎?其實也不然,因為我也並非在虛度光陰,不過是把時間花在我認為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面罷了。

結語

其實在這段日子中,讓我發覺到「其實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尋找與邁向目標中徘徊。」我們不斷地找尋一個目標,讓我們能合理的在這個世界努力的活下去。有了一個藉口,便也能發自內心的想要留在這世上,有一個精彩的人生。
雖然讀書在某種意義上對於我的人生價值並沒有任何作用,亞洲教育也許壓榨又殘酷,但我想我也很感謝有讀書的這個機會,世上多的是沒有書念的人,至少這讓我有一個能探尋自身的機會。
與其說這一篇在批判亞洲教育,不如說是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每個學生,都能好好思考讀書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你無法改變世界,那你只能改變你自己。」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與其一味地批評亞洲教育有多麼糟糕,不如好好審視自己的內心才更為重要,這是讀書給我的一個啟發。

我第一次聽看這首歌的mv時,非常驚豔;第二次聽,看著聽著旋律心中感觸更深;第三次聽,看著歌詞哭得一塌糊塗。希望我即使變成有皺褶的大人,我依舊是我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捲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