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談專注|靜房與動房

上週和山上鄰居交換禮物,馬祖蘿蔔和大禹嶺蜜蘋果,間中聊到工作環境這件事,遂簡單來整理以下。
首先最破題的就是你的感覺往往都是錯覺,人類的大腦其實並不適用多工,專注是需要學習的。
尤其是隨著長大,隨著角色變多,特別是所謂斜槓,就像農友不再只關心農田就好,還要懂的擺攤懂得網路行銷,任何專業都難再以專心專業,還得懂得Line懂得拍照修圖短影片,算起來一天裡頭要真的算是自己的時間有多少?
若是上班族,總算塞車到下班很累的回家之後,煮飯、洗碗、家事聊天、晚上總有一兩件要做的事。洗澡、吹頭髮、洗衣服、清理浴室、頭髮積水、拖乾。如果白天的工作都處理完了,那麼還好,可是如果心裡有事,這些想來都煩;好不容易真正坐下來了,卻又難以集中精神,心裡有個聲音微微在抗議,不由自主的繼續上網、看影片,虛晃了時光之後,還是甩脫不了心中的厭煩,事情沒有解決,回過投來只好怪罪在這些日常生活瑣事身上。
假如是自己的工作,創業的、自營的,那更是沒有盡頭,久了你會發現最重要的不是做完,因為根本沒有做完的一天,重要的是STOP。

專注這件事,靠人不準,靠儀式和空間才有用。
儀式就是工作預熱和暖身的「暗示」,最簡單的社會化制度就是「制服」。穿上制服的過程就等於是暗示自己換了一個角色,回家脫下制服的時候也是一樣,也等於暗示自己可以暫時結束了那身制服代表的職責。
所以如果是沒有制服的人怎麼辦?那麼就必須創造屬於自己的制服,透過時間、空間、服飾、用品等等來暗示自己的大腦進入狀況,學習成功的專注,才能有效率的持續累積,一一排解各種總是新年寫了一大堆,但從來沒有照表操課成功,就算換了再多待辦事項APP也沒有用的情形。

以空間來說,靜房和動房是一個方法。
在疫情期間很多人居家辦公,後來都發現初期很好,後來就很懷念去辦公室,因為辦公室和制服一樣都是透過硬體的轉換來使得人專注,但在家工作者,你一樣可以確立角落,大小無論,但要告訴自己這個位置就是工作用,只放著關於比如寫稿的需求,那裡就是思考用、那邊就是放鬆看書用,切莫通通混為一談。透過靜房與動房,來調整自己,每天早上吃完早餐盥洗完,就告訴自己準備要移動到工作區去,這時候還可以追加比如專用的筆記本、泡咖啡或茶,透過更多的儀式來讓自己進入狀況。

以時間來說,番茄鐘就是很棒的數據化方法。
嘗試很多種APP之後,我現在是使用Mac上的Be Focused以及搭配Apple Watch來管理,單純好用。
每次專注時間25分鐘,一開始倒數就是對自己的承諾,也是欺騙大腦專注的藉口,有時也搭配耳機,這期間就是完全只處理今天預設最優先的事情,其他不理;同時,好處也是像戴上耳機,也是宣告給其他人知道,暫時不要和我說話。
此外像iPhone在這次的更新裡很重要的是可以開啟專注模式的設定,一選擇之後所有非你允許的聯絡人訊息都會在這段期間內不跳出來,等到專注模式結束後才告訴你這中間有什麼資訊,想來也是因為疫情間工作模式的改變所產生的需求吧。
講來好像很麻煩,可沒辦法,因為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其實都像是無意識的自動駕駛,往往都在虛耗時間,特別是現在資訊超載的時代,政治的、工作的、生活的,最近還有小甜甜和流水席的,你以為靠意志力就好,但其實意志力超容易損耗的。
啊,「當你忙著計畫一件事,卻總是有其他事發生了,這就是人生。」-Allen Saunders美國記者和作家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專注模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