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教育之升學主義

在唯有讀書高的思維脈絡中,升學越高,成就越高。然而這種脈絡放到現代社會中,顯然很可議。
當然,如果那個工作直接以學歷當門檻,為此升學確實有意義。但是,有的老闆就是會出於成本的考量,以高學歷應該更適合繼續學術研究為由,將碩士、博士的應徵者刷掉。
而且,職場需要的是真正能用於職場的能力,重點不是學業能力有多高。所以說得現實點,同一批的大學畢業生,有的直接投入職場,有的研究所畢業後再投入職場,則前者更具有職場經驗,後者勢將望塵莫及。
至於為了加薪,有的是先升學再就業,有的是先就業再升學,有的是一邊就業一邊進在職進修,這樣的升學確實是出於現實的考量。然而,捫心自問,敢說這不只是為了拚一份文憑、而是真的滿足求知求學的需求,能有幾人?
其實,回歸到升學本身,是因為現有的學習還不足,往上進修可以更有能力,而不只是為了表面上看得到的文憑,這樣的升學自然是很有意義的。
那麼,結合國民教育的概念來看,升學應該至少有兩個重點:
其一,國民教育之後,可以走技職、可以走學術。這看起來很廢話,但是舉目四望,是否很多技職學校為了生存轉成一般院校?是否一些院校的系所、科目貌似很實用,但其實還是很學術?所以,更精準到位的區分,讓職場的人專注於學習職場必須的能力,讓有志於研究的人專注於學術理論,還是很有必要的。
其二,國民教育也好,技職、學術也罷,年限應盡可能減少。且看當今的孩子們,國小6年、國中3年、高中職3年,光是強迫入學又科科必修還不能完善學習生存必備能力的國民教育就12年了,加上實用不見得實用、學術也不見得學術的大學4年,可是16年啊!因為整個體系不完善,課程安排不完善,導致孩子們大學畢業後仍是各種能力不足,結果讓國民教育拉長、孩子們普遍投入更多時間在學校教育上,對於學習更加厭惡,這不是標準惡性循環的節奏嗎?
因此,落實實用、學術的區分,落實必修選修的整套配置,自然就可以把年限合理縮短,又真正培養出有競爭力的下一代。否則,一味地增加學習年限,一味地逼大家升學還美其名高學歷普及化,說是飲鴆止渴也是客氣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