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協助繭居族脫離困境,先從穩固家庭良性支持著手

通常在成為繭居族之前有「社會退縮」或「拒學行為」
通常在成為繭居族之前有「社會退縮」或「拒學行為」
隨著時代變遷資訊發達,人際互動變得更複雜,社交壓力變得更沉重,求學與工作的環境對於部分人而言極不友善,挫折之後就只能躲在自己安全的環境當中。看到我在網路上發布繭居族的相關文章與工作坊訊息,從前一起工作的夥伴跟朋友跟我聯繫關心,討論起以前處理拒絕上學的國中小學生,中輟的國高中學生、生涯無興趣的大學生、以及在職場上受挫被霸凌而無法回歸的社會人士。回憶起面對個案的抗拒與厭惡、家庭成員的情緒反應與態度,還有工作單位的要求與對於專業服務的限制,真是歷歷在心頭。
「繭居族」是一種極為封閉的狀態,打從心裡抗拒人群、完全從社會蒸發。通常在成為繭居族之前有「社會退縮(social withdrawal)」或「拒學行為(school refusal behavior)」。繭居族有5大共同特點,像是多數時間都待在家裡、對上學或工作無興趣、持續社交退縮超過6個月、沒有維持人際互動關係、沒有思覺失調症及情感疾患等精神疾病。
過去人們對繭居族的印象,多是青春期或剛出社會年輕人,在人際關係上遭受挫折,社交退縮回到家裡,就此斷絕了外界聯繫。近幾年發現中年人因失業而開始繭居的狀況也逐漸增加。繭居族常常被家人認為只是家事,對家裡出了繭居者難於啟齒,加上近年由於媒體廣泛報導與關注,繭居者被視為社會病態且與精神疾患扯上關聯,令一些家庭怕被汙名化拒絕救助,很多家人都會先觀望一段時日才會去找尋心理方面的協助。
多數的繭居者對於自己的存在或行為都感到相當痛苦,負責照顧他們的家人也要承擔許多難以想像的沉重負擔。繭居族不只是經濟問題、生活問題,更是心理問題,當社會只把問題放在「再就學」「再就業」,卻沒有先重建自我認同,讓他們找回自信,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其中家人的支持與協助特別重要,但多數家庭的態度較多在包容上,而沒有足夠的知能協助。只有先從家裡創造安心的環境,肯定繭居者的自我價值,才能讓繭居者找回自我能力與能量,協助他們走出封閉的第一步。
跟我討論的專業工作者,大部分都認同繭居族的處遇要從家庭著手。依馬施洛的需求理論而言,繭居者遭遇到自我實現與自尊的受損,對於愛與隸屬的需求感相當強烈,而要協助他回復自尊與自我能力的肯定,進而再回到自我實現的路上,就要從愛與隸屬的需求層次去穩固與強化。但實務工作上,常遇到的是家人採包容、要求或放任的方式,讓繭居者愛與隸屬的需求也受到破損,只有退到自己安全的房間裡,在電腦網路或線上遊戲中尋找愛與隸屬的感受,甚至發展成連自尊都是在虛擬的人際互動中尋求滿足,成為一道讓自己繭居的慾望與力量。
在繭居族的處遇脈絡上,專業工作者多半會從家人與個案關係著手,但在實務經驗中,家庭成員的抗拒的力道很大。家人會認為又不是我有問題,為什麼要我去改變去調適;主要照顧者會認為平常會被責怪是自己少作什麼或是做錯什麼,現在要教導我做什麼,是不是就是認定是我的錯。繭居者,嚴重者應該完全無法對話,輕微者的對話重點會放在關係上、尊重上,部分會有固著的觀念,認為自己是正常的,是學校、公司的人甚至是家人的錯,甚至要求家人去做出不合理的事情。之後家庭關係成為一個負向的情緒漩渦,讓家人漸漸地否認或無視這樣情況,成為第二道強化繭居的情緒與力量。
是的,要讓繭居者有力量重新出發,就是這麼艱辛,要成功也沒那麼容易。心理師必須先減少家庭成員的疑慮與抗拒,進而得到協助的相關資源,創造出家人間的良性溝通。只有家庭關係在信任與支持下,才能處理繭居者深藏的痛苦與不甘,在克服繭居者憂慮或抗拒下、讓個案思考並發展未來的目標方向,配合協助就業就學創業學習的社會資源,走出人生新的道路,協助一個人一個家庭更為幸福。
在心理治療的學習中,以及DSM的研究上,我覺得只要議題的成因是心理的、社會環境的,必然有其發展的脈絡。而只要是發展出來的,必有適合的方法或技巧可以讓它逆推,讓個案回到過去沒有議題的狀況。繭居族的議題也是如此,繭居者之前必然有充滿能量與未來感的哪一段時光,這需要家人的支持,合適資源的介入,才能幫他揮別心中累積的陰霾。希望繭居族跟其家庭,透過心理專業上的協助,獲得再出發前進的契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