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 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我的好、我的善良皆不需要靠刻意討好他人來證明!

  • 書籍名稱:《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
  • 作者: 蘇絢慧
  • 出版日期:2021/12/30
英國詩人約翰旦恩(John Donne)曾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身而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無法逃離人際的課題,然而,在人際關係裡我們又是扮演怎麼樣的一位角色呢?
《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 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像是一位帶讀者反思且給予安慰的心靈導師,藉由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與防衛機制,學會在關係中取捨、放下,抑或者自我照顧和尊重,這課題將與人的一生相隨,必須時時覺察和提醒自己,當我們具有智慧懂得去愛時,那段關係方能健康且有品質的細水長流。
每個人都想做自己,可偏偏人性的矛盾又會尋求群體認同,不過當那樣深切渴望他人認同的心理作祟時,人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刻意討好」他人的行為。作者提到「慣性討好」的問題其實根本的問題是對自我的「存在」感到不安和焦慮,因此需要藉由向外界求同來認可自己的存在價值
當一個人把確立自己存在使命的議題責任堆放在他人身上時,那肯定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因為世界的真相是 — 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你,即便你表現的萬分完美。
本書讓我收穫良多且意識到 — 原來追求完美主義也是源自於一種存在焦慮,那份完美需要向外人證明,需要外界給予掌聲,所以潛意識會出現:「當我不夠完美就是一個瑕疵品,就會被丟棄。」
我思忖著當己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而那份自我要求卻超乎自己的極限,甚至逾越了我個體與他人的界線時,其實也是一種討好行為。我害怕別人說我不好,所以我要表現得讓人無話可說?!為什麼我不能早點明白 — 即便我不好,也有人願意愛我呢?而我能不能去愛那個天生就不完美的自己?
隨著年歲的增長,越來越覺得凡事中庸即可,追求極致完美的執著心也是需要被治療傷口,那並不是一個優點!因為自己的傷與別人的情緒勒索產生了共鳴,因此才會成為一位討好者,在家庭關係中如此,在職場上亦是如此。
傳統社會價值不斷地灌輸人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然而,為何捨得自己在人際關係裡受苦卻依然選擇繼續這段關係呢?我想有些是出自於恐懼面對失落的感受,有些則是因為先前付出了太多了,害怕損失已付出的沉默成本。不過作者帶著勇氣而來地告訴讀者,其實有時為了照顧自己而自私一點那也是沒關係的!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成為如同「聖人」一般的存在呢?那樣的幻想很不美好,也很不切實際。再說,我認為愛是不會以愛為名對一個人無限度的索求,否則那樣的愛就只是一個圈套或枷鎖。別怕錯愛,承認被錯待,勇敢地離開一段受委屈的關係,真會覺得輕鬆很多
如果發現自己有著慣性討好的習慣,也請別太用力苛責自己!只要察覺了,做出調整即可。許多的慣性討好者從小受家庭環境影響甚鉅,然而,我們的出生,當然不是任何人的錯!也許我們出生在父母不相愛的時候,興許我們出生之後,父母依然還沒學會愛……。書中提到:對於愛匱乏者討愛,很容易讓當事人被予取予求,那樣強迫自己放下自尊的愛是單向的,有時適時放手,反而是對自己的救贖。
自幼需要無限度滿足父母要求才能得到關注的孩子,很容易變成被情緒勒索的對象,他們認為只要對方喜歡自己,才不會遭到遺棄。我覺得人雖然不能選擇出生和童年,但成為足夠成熟的大人無非是接受過去,並把自己從寄生於他人情緒之中的脆弱抽離出來,這樣並非沒有同理心,而是在關係中找到自我能安穩的存在之處
良善的關係是一起上天堂,而非一起下地獄!作者說:「死命要下地獄的人,你是攔不住的。不要想用自己的身軀去擋,那是擋不了的,只會被推下去,一起下地獄而已。」因此,一段美善的關係是不需要藉由刻意討好才能維繫的,我覺得慣性討好如同壞習慣一樣,是一把雙面刃,傷人又傷己,一段不平衡的關係終究只是表象,無法建立在深入了解彼此之上,如同偽善。善良的人是有界限的,你的好不需要靠刻意討好他人來證明,如同存在的價值也無須向外界求同。
討好不是善良,即使有求和及避免衝突的意圖,但主要還是在進行防衛性的自我保護,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求取可以安生在環境裡。—《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 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蘇絢慧
收聽頻道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2ficxqy03y601w65a3r7tjk/platform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