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情緒轉移

長期累積的情緒,壓抑下來的感受都去了哪裡呢?消失了嗎?No~
在心理防衛機制當中,很常見的其中一種就是「轉移」(displacement):將強者所引發的不愉快情緒,導向相對而言比較弱,不會對你造成威脅感、迫害感的替罪羔羊上。
把無辜的他作為情緒發洩的出口,表面上,歸咎於是他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才招致你的怒火,你的憤怒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如果你站在更高的層次,願意抽絲剝繭,誠懇地直面內心,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會有「合理化」自己言行的心理機制。
​常見的轉移案例,就是一個人分明是在公司受了主管一肚子鳥氣,被指派許多不合理的苦差事,或者升遷輪不到自己而忿忿不平。然而,為了維持好好先生的形象,他無法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袒露自己的怒氣,還有相關的真實情緒。帶著微笑的面具,連連點頭,彷彿心甘情願般地接下主管的安排與指示。回到了家,他的神情、言語及行為表現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你都幾歲了,吃飯還吃不乾淨,飯粒掉到桌面上,你媽是怎麼教你的?」
​「就是因為『你』不懂事,才讓我這麼生氣!你這什麼眼神!現在就開始叛逆了嗎?」
​對相對弱勢的孩子怒吼、嚴厲喝斥甚至動手教訓起小孩…....還認為自己正在行使家長教育小孩的職責,實際上,卻如同家暴的行徑。
​常見嗎?不只如此。
​或者將負面情緒的出口,帶進了親密關係,替罪羔羊不只是年幼的孩子,還有最親密的枕邊人,也就是他的伴侶。
​為什麼家庭當中,孩子及伴侶時常成為「轉移」作用下的犧牲品呢?因為年幼的孩子往往不會反擊,孩子多半是居於弱勢,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認知能力,去理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伴侶,不是上司,對自己的職位及收入薪水沒有生殺大權。別忘了,進入婚姻關係之初,雙方是平起平坐,關係是彼此對等,沒有誰握有更高的權力。
​然而,久而久之,在外面工作賺錢的,或者薪水領得比較多的人,彷彿就成了親密關係位居高處的人,可以發號施令。再加上所謂「家醜不外揚」,許多事情都是關在自家門裡反覆上演,直到釀成了悲劇。
​原本是透過心理防衛轉移工作及職場的不愉快,讓壓抑的情緒能有出口;卻讓相對弱勢,無辜的伴侶及孩子成了被開刀及問罪的對象。那些不愉快的感受、痛苦的情緒、內在的衝動…應該被指認出來,而不是潛抑下來。
​當事者應該負起責任,將這些能量引導向積極、建設性的方式及表現,如正向的心理防衛機制:補償(Compensation)、昇華(sublimation)及幽默(humor)上。
​將它轉化為創造的能量,不會傷害家人,也不會形成惡性循環,甚至發展出成癮行為,而且越陷越深,與自己原本渴望的美好人生漸行漸遠........
​以上摘錄自《心理防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長期在金融業服務,對於投資理財、不動產、心理學有濃厚的興趣,喜歡閱讀、跑步及戶外活動,樂於分享個人所知所學。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卡爾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