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到屏東的國中對數資、語資學生們演講「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一開始有點忐忑,因為我很少有機會跟國中生、尤其國中男生對話,我生女兒教女校,親戚的國中生小孩也幾乎都女孩,朋友聚會中遇到的國中男孩們則多半很酷不太理大人(笑)──雖然都算有禮貌的啦! 所以我不知道要怎麼講才不會讓他們感到逆耳想塞耳塞(汗)。不過隨著生涯演講場次來到四十場左右,現在越來越覺得有機會跟異溫層或不同性別、年齡段的聽眾演講,擦出的火花是更剌激有趣的。
結果現場來了大概二十多位學生,男女各半,一個個魚貫前來,秩序良好地簽到、領講義,跟我想像中的「中二」生差很多。我拋出的問題他們也很踴躍回答,而且回答時認真思考、清晰表達,讓人感到很欣慰且驚艷。不過在講到男女性別分工、育兒……等主題時,感覺到似乎女生和坐在搖滾區的男生比較認真聽,坐在後面的男生則反應平淡,到後來就開始聊天或做自己的事了,但阿姨我還是堅持教導他們如何向別人生動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抖膽表達我想表達的性別平等概念(笑),因為我覺得趁他們對許多事物還很有好奇、彈性的時候,讓他們知道這些,往後對他們的人際和感情生活會很有幫助,也感謝他們大致平靜地聽完了!(阿姨銘感五內XD)
不禁想到寒假時看的太田啟子的《致未來的男孩們: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作者太田啟子是一位律師,離婚獨自育有兩個男孩,因為在日本執業的女性律師只佔全體律師的不到二成,所以不知不覺,她受理的案件多半是離婚案件,或者處理性騷擾或性暴力相關的事情,看到案件中男性的言行她都會思考:「這個男人為什麼會養成這種性別歧視的想法呢?」,育兒過程中她也感受到,這個社會給「男孩」和「女孩」的訊息真是明顯不同,透過媒體、廣告、影視節目……等等灌輸進來,影響孩子,即使她在家庭裡如何奮力教導也難以抵擋這些。因此她開始思考「如果想消弭社會上的性別歧視,男孩子的教養方法是否才更加重要?」而寫了這本書。
本書各章的主題,分別是「圍繞男孩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偏見」、「男孩身上的詛咒」、「性行為前希望男孩了解的事」、「怎樣教男孩認識性騷擾、性暴力」、「思考產生誤解的表現手法」等等,並夾雜和其他專業人士的對談。她不論是稱讚還是責備兒子時,都不會用「真不愧是男孩子」、「你是男生,這樣子很丟臉吧!」……等用語; 也鼓勵兒子用言語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並分析了何謂「有毒的男子氣概」、「同性社群價值的控制力」,希望父母在教養男孩時,能將這兩個概念放上心,對家有男寶的父母來說,是很好的建議。
對我來說啟發較深的,則是她論述何謂「優勢族群」與「特權」,引用一些社會學家的定義:「因隸屬某個社會團體不用付出便能獲得的優勢」、「可以『不用發現』、『不用知道』、『不會受到傷害』,就是被賦予特權的優勢族群。」而世上許多男人都對女性對人身安全的不安、照顧家庭的煩惱等等,可以「不用發現/不用知道/不會受到傷害」,這是確是男性不可否認的優勢特權。
因此,男性該如何負起擁有「特權」的責任呢?她認為男性僅僅自認「沒有歧視女性」是不夠的,因為歧視的三種型態分別為直接歧視、制度歧視、文化歧視(註1),自認「沒有歧視女性」只不過是沒有直接歧視,但社會上並不是因此就沒有另外兩種歧視,身為社會的每一分子,都有責任去消弭後兩種歧視。
我想,依照她的想法,教養出來的男孩,應該可以成為新一代男性的典範:能勇敢承認並說出自己的脆弱、和他人有良好的溝通; 不把性暴力當成笑話、還自以為有趣; 能保持個人的良知與獨立性、抵抗男性同儕的壓力; 認知到自己所享有的特權而願意與另一性別平等分工; 積極協助消弭各種性別歧視; 對目擊到的性騷擾和和性暴力行為挺身糾正……這種男性典範在我的上一代男性中很罕見,我這一代的男性則因為缺乏典範可依循而步履蹣跚; 但我相信在如今資訊日趨發達開放的台灣社會,如果大家積極推展性別平等教育,下一代男性是有可能大大超越他們的父祖輩的。所以很推薦這本書給家有男孩/教導男孩的家長老師們閱讀。
正確教導男孩,可以讓他們避免許多和異性相處的衝突,與新時代女孩們順暢交流,而擁有更美滿的感情與人際生活,這不是非常值得學習、理解的事嗎?
註1:作者引用上智大學副教授出口真紀子的說法,結合自己的補充,說明歧視的三種型態如下:一、直接歧視: 直接侮辱、排擠對方的行為; 二、制度歧視:在法律、教育、政治、媒體、企業等制度中運作的系統性行為; 三、文化歧視:因屬性不同,於美感或行為舉止等方面有不同的適用標準,或是很難說出歧視這件事的風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