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基因與體態:為什麼有人瘦不了,有人練不壯?

在健身圈中,流傳著「三分天註定,三分用藥物,四分靠打拼」的說法,指影響一個健美選手成就的因素有基因、科技(藥物與補充品)及生活型態(吃、睡、練),儘管科技與生活型態都可以後天改變,但基因卻是先天決定。然而,雖然在健身圈常常有某人基因好或不好的討論,但往往沒有討論出一個結果,那基因究竟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體態呢?
首先,基因會決定人體肌纖維的比例。人體裡主要有兩種肌纖維類型:快縮肌纖維(白肌)與慢縮肌纖維(紅肌),儘管透過訓練可以令肌纖維的功能改變(可以讓快縮肌纖維的耐力改善,慢縮肌纖維肌力變強),但肌纖維的比例卻是先天決定且難以改變。由於快縮肌纖維在訓練後傾向有更大的肌肉橫切面積增加(慢縮肌纖維傾向提升粒線體的功能及數量),因此快縮肌纖維比例高的人往往更容易練壯,不過相應地減重也會更困難,而慢縮肌纖維比例高的人,雖然不容易練壯,但往往也更容易維持體重。
然後,基因也影響人體的荷爾蒙濃度。在眾多的荷爾蒙中,最為人熟知與肌肉量有關的便是睪固酮,儘管睪固酮濃度受許多後天因素影響,如睡眠、飲食、壓力、運動習慣等,但同時也有一部份是受基因決定,雖然睪固酮濃度較低不代表重訓就不會長肌肉,不過睪固酮濃度較高重訓普遍會長比較多肌肉(因此男生重訓普遍比女性更容易增肌)。另外,人體的食慾也受荷爾蒙影響,如飢餓素、瘦素、胰島素等,與睪固酮一樣,食慾相關荷爾蒙濃度也有一定程度上受基因影響,一些人天生的飢餓素濃度就是較低,因此相比其他人更不容易暴食及肥胖。
另外,基因也影響人們對疼痛的耐受度。儘管可以透過後天訓練提升對疼痛的耐受度,但在沒有訓練的情況下,有某種基因的人似乎更能忍痛,如COMT基因中帶有兩個 Met 版本(Met/Met)的人,雖然會有比較好的大腦認知功能,但對壓力及疼痛也比較敏感;而帶有兩個 Val 版本(Val/Val)的人則相反,在認知功能表現較差,但能忍受壓力及疼痛(詳情可參考《運動基因》)。在先前的文章在提及,肌肥大訓練的重點是力竭,而訓練到力竭往往會產生極大的肌肉酸痛,而更能忍受酸痛的人可以承受更高的訓練強度及訓練量,長遠來說能增加更多肌肉量。
最後,基因也影響每個人對運動的偏好。多巴胺是大腦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的訊號,有獎勵與激勵行為的作用,因此也與各種成癮問題有關,而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所以運動普遍有改善心情的效果。然而,每個人多巴胺系統對運動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會分泌比較多的多巴胺,有些人則較少,而多巴胺分泌比較多的人往往也更喜歡運動,甚至對運動上癮,也因如此更不容易有肥胖的問題。
以上就是基因影響增肌減脂的可能因素,然而現在人類對基因的理解仍相當足,所以不排除還有其他途徑,儘管如此,基因卻不是你不運動的籍口,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好身材,但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健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