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17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每週四日工作制:勞逸平衡的可能性?

在傳統的工作型態中,一週總是有五天的八小時要被綁在辦公室座位上;在注重集體勞動成果大於個人身心健康的臺灣,時間黑數可能更長。
在傳統的工作型態中,一週總是有五天的八小時要被綁在辦公室座位上; 在注重集體勞動成果大於個人身心健康的臺灣,時間黑數可能更長。
這陣子有許多的放假與補班,我們讀書會可憐的社畜上班族們一直在每週工作四日、五日、到六日之間洗三溫暖。正好,從去年中開始在英國推動的四日工作制試行運動已經有了可見的成果,這週我們就一起來討論看看,這會不會有可能是在不犧牲工作成效的前提下,最兼顧勞逸平衡的方案呢?

工作日制度

工作制的演變
工業革命以後,隨著經濟與科技爆炸性的成長,生產力與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使得人們的工作型態也產生巨大的變革,十九世紀後婦女、甚至兒童也開始投入工業社會,並開始形成了社會默認的工作時間和工作日。起初,工廠工人每天須工作十二、甚至十六小時,每週工作六天。(想像一下,要是聖經並沒有規定週日必須休息會怎麼樣?)
幸虧在工會的長期鬥爭下,勞動條件的保障逐漸制度化,也開始有了法律規範的工時以及工作日上限。雖然每個國家仍有差異,但大致而言現階段世界的通例已經是每週五天的工作制。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關於工作制的規範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在1919年提出的《工時公約(Hours of Work (Industry) Convention)》中就已經規範,每週工作時間不應該超過四十八小時,並且每日工作時間應該控制在八小時以內。而關於每週工作日,則不應該超過六天。如果有必要加班,應該支付相應的加班費或提供同等的補休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WHO):過長工時會引發的問題 心理健康方面,容易產生焦慮、抑鬱、壓力、疲勞、憂慮等,並且可能導致失眠等睡眠問題。也會對身體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包括肌肉疲勞、頭痛、背痛、視力問題、消化問題等。長期過勞還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從工作效率來說,因為疲勞和壓力會降低注意力和專注力,也會增加錯誤和失誤的風險。更外部的影響還包括:缺乏與家人和朋友的時間,工作和生活平衡困難,並且可能導致心理和情感上的孤獨感和失落感。
截至2018年,世界各國每週休息日的一覽地圖。圖片來源:MapPorn

四日工作制
一週只要工作四日的願景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他曾承諾美國人在不遠的將來,每週將只須工作四天;在2008年,美國猶他州州政府率先在公務員體制內推行每週工作四日,然而,這項改革只持續至2011年。
近十年來在其他許多國家也接連有過類似的嘗試,包括2015、2019年兩次在冰島、2018年在紐西蘭、2019年在日本、2021年在西班牙,以及世界上許多私人公司自己內部的試行,幾乎每次實驗結果都帶來非常令人樂觀的報告,包括節省水電瓦斯等基礎開銷、提升工作表現或績效等。近兩年的疫情也為全球的工作型態帶來改變,雖然未必能減少工時,但是彈性上班、遠端工作等新型態的工作條件,也在勞工方面獲得很好的評價。總地來說,人們愈來愈傾向不進入辦公室了。
上述的那些嘗試,有些是將第五天的八小時平均分配到另外四天,以一天工作十小時的方式、有些則是以縮減20%薪資的方式來減少工作日數。實驗顯示,即便工作總時數沒有真的減少,勞工的工作狀態也比工作五天更好。而減少薪資的方式,則至少也有鼓勵勞工從事家庭照護的功能。
本週介紹的最新且最大規模的嘗試,是來自英國的一個NPO「每週四日工作制(4 Day-Week)」。他們於2022年六月開始推行一項同名的社會運動,旨在推廣在不降低員工薪資的條件下,每週工作四天,每週工時三十二個小時(每日八小時)的工作制,終極目標是推及至全英國。

英國的每週四日工作制實驗

每週四日工作制(NPO)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說服數百家公司在六個月的試行之後,採用每週工作四天的工作制。英國智庫Autonomy支持這項運動,並願意在他們推行的全國計劃中,協助公司進行轉型。在已完成為期六個月實驗的六十一家公司中,有五十六家決定延長每週工作四天的政策,其中十八家甚至已經永久地改制。這項運動的宗旨在將工作制從每週工作四十小時、每週工作五天,改變為每週工作三十二小時、每週工作四天。而五日工作制本身就是對十九世紀末工會運動的六日工作制改進。

支持者的意見
這次大規模試行獲得了全球媒體的報導和評論,其中包括美國著名的左翼參議員Bernie Sanders,他在推特上寫道:「科技也必須有利於勞工,而不僅僅是CEO。」四日工作制的支持者認為,整個經濟體生產率的提高應該意味著,員工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出相同的產品。幾十年來,勞動生產力增長一直是提高生活水準的關鍵。

反對者的意見
然而,英國政府迄今並未對這一想法表現出任何熱情。保守黨員Martin Callanan在九月對議會表示,政府尚未評估四日工作制的成本和收益。另一位保守黨員Howard Leigh表示,該政策將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因為「如果有些同事20%的時間不在,員工們很難有效率地工作」。

倡議組織的願景
去年十一月,每週四日工作制(NPO)將四日工作制推行於一百家公司的階段性任務已達標,許多公司都提到了在提升員工福利和工作動機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在考量到人們的興趣之下,負責人Joe Ryle認為,到今年年底,他們應該可以將這個數字增加一倍以上:「我們看到對試行結果的巨大反響,這表示世界已經為四日工作制做好了準備。朝九晚五、五日工作制已經實行了一百年了,是時候改變了。改為四日工作制將使我們有更多時間過上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

讀書會討論

雖然以臺灣的勞動環境與社會文化來說,能準時下班、合法報加班費、週休二日,好像就已經很幸福了;但看到其他國家的實驗成果,還是不免想像如果臺灣也有企業願意推行看看四日工作制會怎麼樣,大家都露出了羨慕的眼光。
還沒有步入職場的我問了讀書會的成員們,四日工作制能不能改善他們目前的勞動狀況?怡君說,以勞工的角度,當然希望可以只要工作四天就好,因為想要兼顧工作和家庭;但考量到資方的立場,一定也會希望工作在績效上維持原本的水準,因此這勢必會有勞資雙方的拉鋸,必須要有完善的溝通。這讓我想到,這些實驗結果可以這麼有成效,可能是因為大家知道期間只有六個月,而且如果實驗成效不佳可能會回到五日工作制,因此在短期之內可以爆發出高密度的勞力輸出;一旦大家習慣了四日工作制,我很好奇是否依然能維持這麼好的效果。
冠廷還想到,從消費者的角度切入,我們也要有這個心理準備,勞動條件提升後,可能以後就沒有24小時便利商店、燈火通明的夜生活,甚至是即時的醫療資源。這讓我想起偶然與一位旅臺奧地利人聊天,他提到在臺灣最不適應的事情是,臺灣的一切都超級有效率,像是他某個週五想到要打電話預約隔週一收大型垃圾,還扼腕沒有早點想起來要打電話,恐怕要等一個月,結果清潔隊說太早打了,禮拜天再打就好,覺得被文化衝擊。我的旅德體驗也是,晚上七八點以後街道就黯淡下來,週末到處都沒開只能去公園曬太陽或爬山採香菇,更別提急著看醫生還要等兩個禮拜,病都自己好了。我們在臺灣習以為常的優渥服務體驗,都是用他人的勞動權利換來的。
仁傑說,要是不考慮薪資降低,他真希望可以只要工作兩天半就好。脩博回應,如果是常常須要與他人合作的工作,如果假期過多,可能會有工作銜接上的問題,一來一往耽誤太多時間,造成合作上的麻煩。這讓我想到工蟻的理論:螞蟻不是全都很勤勞,其實有20%是所謂的薪水小偷,平常都在裝忙;但如果認真工作的螞蟻中有蟻倒下,那20%中就會有蟻馬上遞補。這種人力的彈性與緩衝,本來就應該是任何一個組織都應該要具備的,就算不是養20%的冗員,也應該讓每個員工有20%的餘裕處理機動事項,才能為突發狀況做好準備,而不是每次要增加假期、提升勞動條件,就會有慣老闆覺得完了完了公司要垮了不排除出走。仁傑幫我們下了一個小結,改善勞動條件重點有二:一是勞資之間的溝通,二是工作分配的均衡。
沒什麼,就是給大家看看螞蟻,也不知道牠們是不是冗員。
林彤則提到,四日工作制反而對她的幫助很有限。她的工作型態配合國外客戶的時差,常常必須開會到凌晨一點。比起少上一天班,她更希望工作時數有彈性,不用一大早到辦公室裝忙卻又加班到半夜。確實,有的工作可能是需要固定時數的,老闆的薪水是用來買時間;但就現代的許多白領工作而言,知識或技術才是勞動給付的核心,而不是單純的出席。冠廷在這邊也分享他待的新創公司,讓工程師們可以以完成任務累積工作點數,每個月必須累積五十點,每項工作依難度不同而有不同點數值,以此取代固定的工作時數。坤佩也附和,她現在工作改為彈性工時之後,因為省下來的時間都是自己的,所以會更想要把握時間並且好好提升工作效率。
我也想起曾經在討論一例一休時,有許多勞工的心聲反而是不想放假,更想加班賺更多錢。菀倫說,現代人賣命工作幾乎都是為了賺更多的薪水,再消費薪水換取更好的生活品質,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若是人們可以不用汲汲營營追求薪水,舒服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了。但活在萬惡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時代的我們恐怕已經很難脫離這個輪迴。過去的人們勞動是為了生產、為了建設,更專注於勞動本身的效益勝於換取的錢財。昱凱補充,這便是馬克思資本論提到的現象,工業革命後,人從生產資本中解脫出來,不需要再子承父業,但人們得到了自由也失去了自由,又投入到工廠上班。

結論
追根究柢人們追求的始終是自由。不論是想要賺更多錢、想要放更多假、或是想要彈性分配工作時間,都希望這些至少可以自己選擇、自己負責,掌握職場上的自主性與能動性。不論如何,四日工作制運動帶來的是一種對於既定體制的挑戰和突破。在科技進步、技術障礙被解決、勞權意識提升的當代,我們看見更多不同的勞動可能性,也反思工作與生活意義實踐的關係。我們期待這股思潮能從低階的勞工慢慢淹漫至大老闆們或政治家的耳中,並帶來從上而下的體制性改革。
你對於四日工作制、臺灣的勞動條件等有什麼經驗或心得嗎?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參考資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國際新聞讀書會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