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9|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001_關於脱憂練習曲_破題

關於專欄主題「脱憂練習曲」,脱憂就像是脫單,很多單身的人渴望脫離單身生活找到合適的對象,而身為一個憂鬱症患者,則是希望可以脫離憂鬱症,恢復自由人生。大家應該常聽到「母胎單身」,形容從小到大都沒有戀愛經歷一直處於單身狀態的人,但應該沒有聽過「母胎憂鬱」,雖然追朔憂鬱的成因也可能會探究原生家庭或是在子宮中時母親的情緒狀態,但無論是何種成因造成的憂鬱,我相信也期待我們都可以脱憂成功。
先說說我自己,1975年生,已經是坐四望五的階段,若生命的長度是80歲,那我也過了一半以上的年歲,快要抵達半百的中途補給站。如果你問我或問我的親友,曾經想過這個人(也就是我)會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度危險群嗎?我(眾人)應該會異口同聲的說「不可能啦」,為何眾人會如此肯定,不是因為人生劇本中如此設定,而是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次新學年、新班級選舉班級幹部時,我總是全數通過的當選「康樂股長」,因為我總是很容易跟其他人打成一片,也喜歡講笑話、耍些白痴好笑的行為,就愛逗身邊人開心,這個不成慣例的習俗居然一路延續到高中,高一時我還是全班通過擔任「康樂股長」,也擔任我們合唱班的團長。我一直以中性氣質和豪爽的個性在女生群中一支獨秀,所以不用標新立異,我也是會成為團體中的焦點和意見領袖。
所以,我曾是一個學生時代擔任康樂股長,工作時代是辦公室的開心果,
老闆的許願池、同事的好夥伴。身為摩羯座的我,真的是一個工作狂,對交付的工作和任務總是付出120%的努力,同事說我是個在工作上先折磨自己,再折磨身邊人的摩羯座。
當時並不認為自己這樣有什麼問題?
直到工作壓力和過勞、職場的霸凌,被情緒勒索的過度耗損後,恐慌症發作成為壓垮我的最後一項指標,後來才知道「過度努力」是不健康的,
而沒有立下人際關係的界線更讓有心人,把我好說話的個性變成情緒勒索的破口,過度求好心切的我,累積太多沒有說出口的,接收太多負面情緒能量,終於罹患憂鬱症。
在確診憂鬱症之前、確診當下,和目前正在定期回診身心科,每天吃藥穩定情緒,和每週一次的固定諮商(已於2023年3月6日結案),歷時兩年的自我身心練習,有些想法跟心得,想透過文字跟大家分享,也為自己的進步做紀錄。如果你也是憂鬱症患者,或你身邊有憂鬱症的親友,亦或者你想要了解身為憂鬱症患者,我的心路歷程,都歡迎訂閱我的專欄。
第一篇文章我就直接破題,為何決定去看身心科的動機。
2022年的8月17日是我到醫院的身心科就診的第一天,曾經以前去過身心科診所,但就診經驗不是很好,所以就沒回診了,之後會再跟大家分享身心科診所的經驗。也因為之前的不好經驗,這次就決定去大醫院的身心科掛號,看看醫院體制的醫師,會不會比較適合我。
我並不是一個,一開始就病識感很重的人,病識感、就是對於生病這件事的意識,是否有清楚的認知,就像喝醉的人都說自己沒醉,就是沒有醉識感,我亂說的,沒有醉識感這件事啦。哈哈~~(超想唱台語天后江蕙二姊的經典歌曲「酒後的心聲」,我沒醉、我沒醉、我沒醉,請你不用同情我,酒若入喉痛入心肝....)
從網路上可以找到關於「病識感」的解說,分享一篇我覺得寫得很很好的文章:
個案對於自己「有病」或「沒病」的認識,以及對待自身疾病的態度稱為「病識感」,將影響其就醫態度。一般人生理病痛會想就醫診治,但許多時候當心理疾患時,就常被忽視或逃避。
病識感可以分為4個等級,
(1)缺乏病識感:完全否認自己生病,也不認為需要接受治療;
(2)部份病識感:承認自己有症狀,但歸咎於其他原因,不願意接受自己生病,也可能不願意接受治療;
(3)理智病識感:理智上承認自己生病並需要接受治療,但情感上還無法接受,對於治療的動機較弱與被動。
(4)情感病識感:承認自己生病並需要接受治療,且情感上能接受,較願意積極尋求治療與協助。
病識感和個案本身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認知功能,甚至疾病本身的症狀都有相關。
當個案處於「缺乏病識感」或「部份病識感」的階段,家屬就會苦惱如何讓病人了解自己生病,如何提升個案的病識感。
家人協助個案提升病識感,可以從個案的角度出發,了解個案內心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讓個案注意到自己的價值觀和目前行為的落差,多用同理、溫情的態度回應,少用質問、比較、講大道理。讓個案相信,只要自己願意開始,一定有機會能改變、進步。 將身心疾病視為一種能治療的慢性病,主動與身心科醫師好好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包括藥物與配合藥物的心理治療),不輕易採取非正統醫療,就可以將疾病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降到最低。
文章引用自杏語心靈花園圖書館、作者:陳俊欽https://www.reangel.com/Article.php?LI=225
以前只覺自己的工作壓力爆表,身心狀態都不是很好,失眠、血壓高、心悸都是明顯的表現,當時只認為自己是過度的責任感,想要做出一番事業、成就一個更大格局的夢想,對於職場和同事間的相處上尚無問題,就是覺得為何同單位的同事跟不上自己的腳步,這樣實現夢想的那一天何時才會到來?這時的狀態正在經歷第一階段「缺乏病識感」,身體的狀態不認為是因為憂鬱症引起的,只覺得40歲是感受到「中年危機」的階段,所以給自己的期待過高,才會引發一連串身體的反應,完全沒想到要去看身心科或做諮商,因為認為自己可以「關關難過、關關過」,的確客觀上事件引發的壓力會在事件結束後獲得喘息,加上成就感就更能說服自己,趁還有舞台、體力時拼一拼,終究可以有休息的一天。
有件事情很好笑,我一直以為自己有太陽手,可以做烘焙師的工作。
因為我一年四季手都是暖烘烘的,也沒有冬天四肢冰冷的問題,自嘲說是人體暖暖包。在後來的公司每年安排的健檢報告中得知,我是高血壓的危險群,若長期處在血壓太高的狀態下,就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直到去看身心科之前,去了內科診所追蹤高血壓,每天都在180~200之間,老醫師說「確定是高血壓,要開始吃高血壓的藥」,吃了約莫一個月血壓降下來了,但我的太陽手就不見了,冬天的四肢也冰冰冷冷,原來我之前體溫這麼高,都是因為高血壓的關係。
但我不是被確診高血壓時就願意吃藥的,客觀來說正在經歷第二級「部份病識感」,高血壓的症狀是可以用血壓劑科學測量出的,不能作假,但因為聽說開始吃高血壓的藥後就不能停藥,要吃一輩子,然後吃藥太多腎功能會耗損老了之後要洗腎,所以我相當的抗拒吃藥。當我跟內科診所的老醫師說出我的擔心,他原本看診時都是笑笑的,突然收起了笑容,他說「高血壓不控制住,心血管疾病的問題隨時會爆發,腦溢血、中風或是更嚴重的後果,而且吃藥引發洗腎的事情不大正確,因為沒吃藥而引發腎衰竭才是有可能的」。我見好好醫師動氣了,再問一句「那吃藥一輩子是真的嗎?」他說「只需要吃到150歲就好」,我懂了。但這時我還沒把高血壓歸咎於憂鬱症的方向,先控制高血壓也會讓我頭疼和心悸的狀態穩定下來,就先按老醫師的判斷開始吃高血壓藥。
直到我開始無限撞牆的,對我的朋友說著同一個人、同一件事,說的臉紅脖子粗、講得停不下來,每天講、每天講、每天講,講到我自己都覺得,這樣再講下去,終究解不開我的心結,也應該會失去這個朋友。
朋友建議我,應該去看身心科或是去諮商。我上網查了諮商的費用,私人機構每次大約是2,000元,公費的諮商已經預約不到了。但想說,也不能放著不處理,就決定上網看一下,附近的大醫院有沒有身心科或是精神科(每家醫院的科別用語不同),找了一個算是比較年輕的女醫師,她的專長介紹有寫憂鬱症的治療,剛好有合適的看診時間,我就先掛號了。
去身心科看診前,我因為總是很焦慮無法專心上班和過生活,看了一本書「你只是焦慮,不是憂鬱」,在書中作者列出許多焦慮症的表徵,我全部都中,所以去看醫生之前我還抱持著自認是焦慮症而不是憂鬱症的心態去否認,我可能已經罹患憂鬱症了,這就是經歷第三級「理智病識感」,我還抱有一絲希望,若由身心科醫師診斷後宣布「你只是焦慮症不是憂鬱症」,我似乎得到緩刑、而不是死刑。(抱歉,我曾經對憂鬱症有著刻板印象)
總而言之,我經由朋友的反應得知,我的狀態很糟,而且她也不想每次見面,都要聽一樣的事情,建議我,應該要去找專業的醫療資源協助,或者找專業的諮商師聊一聊。我不想要每天鬼打牆,不想失去好朋友,不想每天腦袋總是亂糟糟的。
這就是我去醫院,找身心科醫師就診的原因。
之後會分享身心科看診的過程,和如何搭配上諮商的,很多想要記錄和分享的事情,今天就先寫到這裡。
如果有讀者也有相關的經驗,希望能留言給我,或是寄信給我,讓我們分享彼此的憂鬱症歷程,期待脱憂練習曲能給彼此一些力量!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想知道更多我一路上做了哪些努力和練習,請訂閱我的Blog,也可去Sound On聽我的節目「脱憂練習曲」。
歡迎留言或寫信給我 tin641226@gmail.com
脱憂練習曲 FB https://reurl.cc/5MbDpz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關於名稱,脱憂就像是脫單,很多單身的人渴望脫離單身生活找到合適的對象,身為一個憂鬱症患者,則是希望可以脫離憂鬱症,恢復自由人生。 這是一個關於我罹患憂鬱症後,透過醫院身心科醫師治療、諮商,和透過不同練習的個人心得與分享,希望你喜歡。#憂鬱症#諮商#身心科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