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然融入早期療育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年,集體生命最大的經驗,大概是Covid-19,焦慮不安如迷霧驚魂般籠罩著每個人,包含嗷嗷待哺的孩子。生命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限制,生活、工作、興趣、運動…等等,就連情感也因為物理性過於靠近,而出現疲態、裂縫。
為了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3C產品,使我們的世界不至於崩塌,虛擬支撐了真實世界的我們。透過虛擬替代現實,這樣虛實交錯的世界,虛擬中有著現實,現實裡挾帶虛幻,也許是我們疫情中、後要學習適應的。
此時我們(父母)的覺察,就變得非常重要。如何在給予孩子需要與想要之間平衡,還要照顧自己因疫情導致的不安,如何讓孩子在這個世界感覺真實,其實自己也正面臨這種感覺,如何不讓疫情的限制,限制了他們的生命以及自己的生命。
Photo by Robert Collins on Unsplash
我們發現衛福部社家署的統計,在2021年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 服務個案通報共26,392人,其中男性18,249人(占69.1%),高於女性8,143人(占30.9%)。2022年通報人數為30907人,較去年增加4050人,如圖看到2021-2022增加人數較過去更高,去年較前年增加10.7%。
不確定,是否對孩子的教育於疫情期間開始出現明顯的裂縫,因為這段期間,孩子缺乏接受「#自然發展」的教育,特別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們。
自然發展包括:社交、語言、情緒、表情、肢體動作,也有研究初步指出疫情間出生嬰幼兒智能發展測驗得分低於疫情前十年的平均得分。對於大一點的兒童,長期觀看螢幕下,使大腦負責處理訊息的前額葉皮質變薄的機率可能也增加,這可能影響情緒調適、衝動控制等。
而近代對於早期療育,特別是自閉症療育也越來越多研究推崇 #自然且具發展原則的行為療育法 (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該行為療育方式須具有以下特徵:
  1. 療育目標,要將認知、語言、社交、動作,或是模仿等多項發展領域,整合在療育的活動中。
  2. 重視療育的情境,要創造對自閉症兒童有意義的活動,也要重視互動的關係及引發的情緒酬賞價值,促進學習的類化。
  3. 促進發展的策略,這包括能引發高動機的活動、適切的提示原則,且融合在可預測的日常作息中。符合這些特徵的方式有,如 #丹佛早療模式、#強化式自然教學法、#讓家長成為溝通老師、#共享式注意力、象徵遊戲......等等。
這些療育方法,是主張用更自然且符合人性的方式進行,將療育帶進日常生活中,甚至以家庭教育為中心進行。只是目前對於該取向的科學實徵研究仍未有明顯優於傳統行為療育的結果,但這仍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與嘗試的方向。
將療育目標與策略在家庭裡、日常作息裡實踐,一直是我們( 靜馨心理治療所 )所推崇的,透過在遊戲室裡的學習,帶給孩子也帶給家長,因此,在過程中,非常需要家長的努力合作。
我想,這是疫情後,給我們的提醒。這提醒也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更去注意環境中的自然元素,幫助孩子回到更為自然有節奏韻律的日常作息中學習,這邊的自然不一定要身處大自然裡,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跟隨大自然的韻律節奏或是發現自然就在周遭,例如公園、學校旁的植物、家中的盆栽...等等。
自然亦是一種連結,與感官及與人之間。與感官的連結,如觸覺、聽覺、身體動覺(如散步)、平衡感...等等。透過連結每個感官,讓孩子更能知覺身體內與身體外的感官感受。與人之間的連結,如父母更關注照顧/陪伴的品質而不是量。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培養真實的感官經驗與適應世界的能力,而我們也能從中看見孩子的真實與自己(父母)。

參考資料:

自然且具發展原則的行為療育法,是最佳的自閉症早期療育模式嗎? - 姜忠信 教授
紀錄,靜馨心理治療所心理師們撰寫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明明已經盡了全力,想要擺脫父母親帶給我的影響,給我的孩子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為什麼我到頭來卻還是複製了我的原生家庭的樣貌呢?」 這是我在諮商實務現場中,時常聽見父母親的真心告白。 在我接觸的許多父母親當中,他們本身也成長自酗酒、暴力、精神虐待、情緒勒索、藥酒癮、網路成癮...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我明明已經盡了全力,想要擺脫父母親帶給我的影響,給我的孩子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為什麼我到頭來卻還是複製了我的原生家庭的樣貌呢?」 這是我在諮商實務現場中,時常聽見父母親的真心告白。 在我接觸的許多父母親當中,他們本身也成長自酗酒、暴力、精神虐待、情緒勒索、藥酒癮、網路成癮...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從小孩到成人,每個人都帶著與生俱來的獨特性。然而,社會與教育環境常常壓抑這種獨特性,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空間和尊重,讓他們展現自我。父母、老師和社會應該理解和支持孩子,在教育上倡導多元化和包容性。這樣,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揮最大的潛力,成為自己期望的那種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前些年國外有一本探討當代兒童困境的書「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引用了數以百計的研究報告與專家學者的經驗,指出現今許多孩子的精神障礙,或許是來自於缺乏與大自然的互動,也就是太多太早的靜態活動取代了在野外跑跑跳跳的機會。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近日和「語言治療師」朋友談到,這幾年疫情下出生的寶寶,因為社交活動變少,面對多數人都是戴著口罩,所以在語言學習上顯得延緩的比例也相對變多了,這也是「口罩寶寶」年代的現象之一。這個話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深感「環境」及「教育」帶給人的微妙影響性。 每個嬰兒都是天生的語言家,而「環境」(及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
Thumbnail
曾經參加一個青少年營隊的評審,晚上住在大學的學生宿舍,與朋友們擠在小小房間聊天,忽然有人歎一口氣:「大自然缺失症的父母長大了!」     「咦?!」在我的狐疑眼中負責舉辦親子自然體驗的伙伴繼續說:「這批從小在缺乏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當父母了,他們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卻死也不敢赤腳踩在草地上!尖叫著
在現今快速演進的社會,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變得至關重要。這不僅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內在世界,更是為了培養他們在未來迎接多變挑戰時的彈性思維。以下是一些建議,能夠吸引台灣家長的方法,助力孩子在無窮的創意領域中自由展翅。 條列式內容: 自由探索時間: 提供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讓他們能夠自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從小孩到成人,每個人都帶著與生俱來的獨特性。然而,社會與教育環境常常壓抑這種獨特性,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空間和尊重,讓他們展現自我。父母、老師和社會應該理解和支持孩子,在教育上倡導多元化和包容性。這樣,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揮最大的潛力,成為自己期望的那種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前些年國外有一本探討當代兒童困境的書「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引用了數以百計的研究報告與專家學者的經驗,指出現今許多孩子的精神障礙,或許是來自於缺乏與大自然的互動,也就是太多太早的靜態活動取代了在野外跑跑跳跳的機會。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近日和「語言治療師」朋友談到,這幾年疫情下出生的寶寶,因為社交活動變少,面對多數人都是戴著口罩,所以在語言學習上顯得延緩的比例也相對變多了,這也是「口罩寶寶」年代的現象之一。這個話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深感「環境」及「教育」帶給人的微妙影響性。 每個嬰兒都是天生的語言家,而「環境」(及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
Thumbnail
曾經參加一個青少年營隊的評審,晚上住在大學的學生宿舍,與朋友們擠在小小房間聊天,忽然有人歎一口氣:「大自然缺失症的父母長大了!」     「咦?!」在我的狐疑眼中負責舉辦親子自然體驗的伙伴繼續說:「這批從小在缺乏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當父母了,他們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卻死也不敢赤腳踩在草地上!尖叫著
在現今快速演進的社會,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變得至關重要。這不僅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內在世界,更是為了培養他們在未來迎接多變挑戰時的彈性思維。以下是一些建議,能夠吸引台灣家長的方法,助力孩子在無窮的創意領域中自由展翅。 條列式內容: 自由探索時間: 提供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讓他們能夠自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