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cott Barry Kaufman
分類:人本心理學 總分:10/10
實用度:9/10
硬度:8/10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三章:「安全感」、「成長」、「超越」。作者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建立出有別於需求金字塔的需求層次模型。
新模型的意象為一艘帆船(圖二),「安全感」是船體,是我們在人生汪洋大海中的依附,越堅固的船體便越能抵擋外頭的風浪;然而,一艘穩固的船並不足以朝遠方前進,因此我們必須展開風帆,也就是「成長」,向著遠方的目標前行。
然而成長並不是終點,馬斯洛在人生的最後時光提出了「超越」這一個更上一層的需求層次,向世人昭示了人生體驗上更多的可能性。
📙安全感
安全感是支撐我們自身精神的船體,是我們得以航行的基礎,若僅是抱伏著幾片碎木苟延殘喘,終究只能隨世界的波濤飄搖。 安全感(Security)分為三個層次,由下往上分別為:安全(Safety)、連結、自尊。 _ 😣安全
安全為所有意識生物最基礎的需求,包含飲食、低威脅感、舒適的居所……等,若該需求未被滿足則極其容易產生偏差人格。 📝心理熵
熵在古典熱力學中是指廢熱,後續衍伸為「一個系統之中的亂度」。人的內心亦為一種系統,而其中的亂度來源便是對於未知威脅的不安情緒堆疊(也可能已知但未察覺),而心理熵過多會導致的症狀有:不安、焦慮、急躁……等。
多數人並未察覺心理熵這一概念,於是困在暴怒、憂鬱、病態的完美主義裡而不可自拔。對抗心理熵的最佳方式便是察覺來源並根除,以拖延症為例:遲遲不願開始工作的原因有可能是來自對於自身的完美要求所導致的不安,於是選擇逃避。 📝安全依附
如果嬰兒時期的安全需求未受適當地滿足,那麼嬰兒可能會發展出數種不健康的人格特質,如:恐懼型依附、癡迷型依附、逃避型依附。若未適當處理,這些人格瑕疵可能會伴隨一生,例如逃避型依附者時常在建立一段聯繫中處於若有似無的狀態,不認真對待、能逃就逃,往往為患者帶來諸多困擾,雖然他們或許從未察覺。 📝希望
書中提到一個實驗,當人們以為自身所處環境中的死亡率超出自己能控制的範圍,便會導致他們選擇不健康的食物(巧克力),而非健康的食物作為獎賞(水果)。
這個實驗結果令我大為震撼,我發現自己過往完全忽視了自身對於希望的需求,所以才會如此頹廢度日。沒有夢想、買不起房子,我想「希望的消弭」亦助長了躺平文化。如果薪資只夠養得起自身與父母,沒希望的人消頹萎靡,有希望的人化為力量,奮鬥,但這個世界什麼時候會消磨光他的希望呢?
境由心轉,外在的世界為內心的投射,隨時都要懷抱希望,縱使未來如此蒼茫,也要開懷大笑!朋友啊,再相信自己一次吧。 _ 👥連結
「如果生理與安全需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個體就會產生對愛、情感與歸屬感的需求……這種渴望會比得到世上任何事物的慾望都更強烈。」------馬斯洛〈動機與人格〉
連結與一些社會需求相關,如:親密感、歸屬。人是群居動物,數千萬年的演化使人類產生此需求層次。 📝權力與愛
人都有與他人建立連結的需求,而權力與愛是最有效率地達成手段。然而「愛是透過自發的相互性來促成結合,權力則是單方面的強迫來達成一致」,愛可以比擬親密感,而權力終究是幻覺。 📝正向連結
我們需要的是正向連結,而權力並不是一個正向的連結,這讓我聯想到另一個非正向連結。觀察傳統華人家庭,有些父母莫名其妙的責罵並非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反而有可能是來自對於連結的需求,有時相較於無視,他們反而寧願被憎恨。(例:紀葳爸。) 📝社群媒體
FB、IG等社群媒體便是操弄人類對於連結的需求來進行運作,社群媒體創造出的大量連結感滿足了人類短期的連結需求,然而這種低品質的連結對於滿足需求並無幫助,反倒造成人們更加寂寞。 _ 🗣️自尊
自尊的來源成份有二:「自我價值」以及「掌握」。
自我價值就是人對於自我整體的評價:「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創造了什麼價值?」、「我具有社會價值嗎?」。自我價值是自尊的基石,自認己身毫無價值的人是無法擁有自尊的。
而掌握亦是擁有自尊的一大重點,確實的掌握是通過行動瞭解自己能夠貢獻什麼,確保自己的自我價值不是想像出來的。 📝自尊與自戀
社會對於謙遜的要求太高,有時反而打壓了人們對於自尊的需求。那麼,要如何分辨自尊與自戀?那就要觀察對於滿足自尊需求的態度是否健康。
自尊就是以健康的方式追求對於自身的認可,而如果是以病態的心理追求認可,再微小的程度都是自戀,以網路社群為例:整天在意別人是否點讚或退追蹤便是自戀的表現。
註:這裡的自戀是指給於自身過多甚至病態的關注,而非自負。 📝浮誇型自戀人格與脆弱型自戀人格
浮誇型自戀人格與脆弱型自戀人格的共通處都是過於關注自身,然而它們的成因與症狀都大不相同。 浮誇型自戀人格來自於兒時養育者過多的稱讚,並在成人後依然四處搜括關注,如果實力能企及欲望的高度,那可能沒什麼問題,但若欲望遠高於實力,那就會展現出許多十分討人厭的行為了。 脆弱型人格來自兒時極度缺乏關注,因此只好在長大後自己彌補,症狀是會幻想自己不合理的成功並深陷其中,但實際上反而對自己沒信心、愛忌妒與批評、脆弱無助。 不過不需要太煩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兩種特質,好好注意並改善,總是會變好的。
📙成長
成長是船的風帆,待船體穩固之時,便是乘風破浪之日。
成長對應傳統的需求金字塔便是自我實現階層,自我實現使人得以獲得相較滿足安全感需求以外的全新體驗,該階層的滿足不只是因為不須擔憂維持生命的資源是否匱乏,而是在人生的道途上有所斬獲的欣喜。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將安全感階層的三個需求層次良好地滿足就進行自我實踐,有可能會導致四處碰壁而找尋不到原因,循序漸進是需求層次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成長需求階層由下而上為:探索、愛、目的。 _ 🏞️探索
「許願時,我不會祈求財富或權力,而是希望能熱切地感受自己的潛力、擁有年輕而炙熱的眼光去看見可能性。愉悅感會令人失望,但可能性永遠不會。美酒是如此閃耀、芬芳與令人陶醉,而可能性也是如此。」------ 索倫 · 齊克果《追尋自由的真諦》 探索需求是追尋與理解新奇、富有挑戰性且未知的資訊與經驗的渴望。過度保護幼兒反而會使其喪失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主動追尋與面對未知的人,比其他人更有機會從未知中挖掘樂趣及學習發展成為全人。 📝創傷後的成長
「某種程度上,痛苦在找到意義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是痛苦。」------ 維克多 · 弗蘭克《活出意義來》 創傷後的成長為探索層次的次需求之一。親人過世、確診重病,這些事件為我們靈魂帶來創傷,然而我們在被強制反覆思考這些發生的事時,成長也悄然無聲地降臨。這一切都將是養分,使我們茁壯。 📝經驗開放性
經驗開放性也是探索層次的次需求之一,擁有高度經驗開放性的人能夠輕而易舉地進行探索,因為他們不會為自己找一堆藉口而躊躇不前,而是隨時都在前進。 _ 💙愛
這裡提及的愛並非僅止於傳統意義上的愛、人對於愛的渴求,而是指適當的被愛以及愛人的需求。 📝匱乏之愛(Deficient Love)與存有之愛(Being Love)
何謂匱乏之愛?
匱乏之愛是人對於愛的過度渴求,俗稱「缺愛」,常見症狀是整天像隻吸血鬼一樣對愛飢渴,一有被愛的可能性就瘋狂暈船、掏心掏肺(不只情愛關係,所有跟愛有關的連結都有可能發生),就算運氣好追求到了,也會時時刻刻大口吸取愛,例如總是黏著對方,或是總是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 而存有之愛則是以健康的態度滿足愛之需求,這種人平常就擁有足夠的愛,因此在經營一段關係時得失心並不會過重,也不會為對方帶來過多的壓迫感。 匱乏與存有的概念其實可以延伸應用到其他地方,比如匱乏的自信與存有的自信:匱乏的自信來源是自尊的不足,導致行為上常常追尋表象的自信,但終究是虛假的、不堪一擊;而存有的自信來自自尊需求的滿足,自然而然地表現。 _ 🧭目的
「如果你不知道要航向哪個港口,即使有風也無濟於事。」------ 塞內卡,古羅馬哲學家 目的為成長的力量指引了方向,成長因此有了更具象的意義。 📝天職
馬斯洛是無神論者,但他畢生信奉著「天職」的概念,他認為每個個體具有不同的組成要素,因而造就了不同的天分與喜好,若該個體能因循其天分與喜好發展,其中將能找尋到那份屬於他的天職,並且藉由實踐天職,將能獲得更高層次的成長。 📝動機品質
不同的動機品質為目的需求貢獻不同品質的滿足,由低到高為:無動機、外在壓力、內在壓力、個人價值、本質。
無動機就像是行屍走肉,隨機完成目標;外在壓力是獎賞及懲罰等外在因素;而內在因素則有羞恥、愧疚等動機;這三種目標動機品質較低,並不能良好地滿足目的需求;而個人價值是重視自己的目標,但該目標不一定能帶來快樂;本質則是打從心底對目標感到滿意,獲得極高的滿足。 📝「如果保留實力,那麼往後的人生你會過得很不快樂,你將逃避自己的能力,逃避自己的可能性。」
這句話稍微戳醒了我,我一直在逃避我的天職,逃避文學創作,告訴自己這職業沒辦法當飯吃,消頹度日卻不願執起毫素。我想,是時候該把握時間開始創作了,不要辜負天職,不要辜負自己。
📙「超越」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 蘇軾《赤壁賦》 何謂「超越」?
「超越」是馬斯洛過世前尚未完成的一個需求理論,根據他遺留的手稿,「超越」與道家的「天人合一」境界十分相似:與萬化冥合、領悟瞬間即永恆之真諦。唯一有所區別的是「超越」並不講求「超然物外」與脫離凡塵俗事,反倒積極走入人群,與眾生有所結締。 「超越」超越的是什麼?
依我所理解,「超越」的目的是超越身而為人的單一個體,以宏觀的角度去看待所有事物,克服自身的負面特質,追求良善的本意,致力於打造適合居住的社會,追求綜效(Synergy),活在當下,深刻體驗每一日裏生活的美好。 雖說「超越」是以宏觀角度看待所有事物,但如前段所述,「超越」是以適當的宏觀與樂觀角度出發,以人為本,並不一定要如佛道一類學說,逃離紅塵俗事方得解脫,「超越」反而鼓勵人們走入社會、服務社會。 何謂「綜效」?
綜效是指整體的效用,而不僅只是單從個體角度出發、為己身慾望獵取效用。綜效的計算範圍依觀測角度而定,這邊以「荆人遺弓」的故事來解釋。 「荆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遺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呂氏春秋·孟春纪·貴公》
故事裏,荆人考慮的綜效範圍包含所有「荆人」;孔子考慮的綜效範圍包含所有「人」;而老子考慮的綜效範圍包含所有「存在」。「超越理論」中考慮的綜效範圍與孔子相當,但仍然可以再擴張,以現代社會價值觀為例,許多動保人士將動物與人視為平等,生命的價值相當,故拯救一隻動物與一個人所產生的綜效相當。(雖然很常出現物種歧視的現象,許多人的綜效範圍只包含人與貓狗。) 如何達到「超越」?
作者提及了幾種方法:健康的自我喪失、敬畏體驗、迷幻藥物……等。
除了這些最直接的方法,作者還提供了一些小撇步,我挑選幾個寫在下方。
📝多與嬰兒或是動物相處。
嬰兒與動物相比大人更接近存有境界,與他們相處時會進入存有境界。我親身體驗過這個方法,當我與貓獨處時,便忍不住開始顛覆自己的價值觀,看他們安安靜靜的趴在陽台上曬著日光浴,便也覺得名利金錢什麼的好像也沒那麼重要了。 📝自問:「如果我是小孩會怎麼想?」、「如果我是老人會怎麼想?」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退開幾步,換個角度想你追求的那些事物,價值在瞬間灰飛煙滅。 📝接納整體的自我,包括你最不願意面對的性格缺陷 📝不隱瞞、不依靠外在的認可
來自外在的事物皆是不穩定的,認可也是一樣,如果想要找到長久平穩的自我價值,只能展現赤裸的自己,坦承揭露自我。 📝想像自己只能再活一年 📝做一些讓自己感受不安的事,並感受其中帶給你的改變 📝感受愛意
想著一個深愛著你,你也深愛的一個對象,並傳達愛意,甚至是陌生人。
📙感想
在第一次讀到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怎麼愛人,小時候家裡壓抑的成長環境讓我養成了逃避型依附的人格特質,對於所有過於親近的連結我都選擇逃離。因為害怕受傷,我一直隔絕著自己的情感,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的第五章:愛,我才幡然醒悟,戰爭已經過去了,該往前走了。
這本書以極其完整的架構帶我瞭解了需求層次理論,從我缺乏的安全感一路到成長,再到超越。我一生深信著病識感理論(我自己取名的),只要知道問題出在哪,就沒什麼不能解決的,而這本書讓我知道我的問題出在哪裡,也告訴了我該怎麼解決。 第二次閱讀時相比第一次心靈健康了許多,但仍然一直在原地打轉,我的安全感問題還是沒有完全處理好,我對於未來沒有希望,但再次看到這本書時,它叮嚀我「沒有希望,會做出錯誤的決策」。啊,是啊,我一直在逃避,我在逃避努力,因為我沒有希望,至少我可以贏得怠惰省下的精神力。但現在我必須竭盡全力,「如果保留實力,那麼往後的人生你會過得很不快樂,你將逃避自己的能力,逃避自己的可能性」,我將會為我的人生負責,縱使我是命運的奴隸,我也不會隨波逐流,我將奮力掙扎,就算僅是一點小水花也意義重大。 這本書對我的人生意義重大,改變了我許多,也推薦你一讀,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