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30|閱讀時間 ‧ 約 16 分鐘

從媒體/交通/市容現況談台灣人怎麼不生氣?台日近代改變比一比

最近實在太~多朋友針對網紅錫蘭的影片做出回應,我在這篇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前常寫這種台日比一比,最近心靈平和(搬到日本鄉下)、身體虛弱(剛開完兩個刀)加上工作還是有處理不完的事,文章方面也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事(在加賀推動的社群、台日交流工作相關等等),以至於沒多對這種國家規模的大事多嘴,最後還有一個關鍵是不想扯政治也不想跟狂熱愛台分子、側翼槓上,不過趁著現在這波聲浪,我也跟風來個台日比一比吧。(這篇大概6000字請大家有心理準備)

首先感謝提供話題的錫蘭大大,在上面我放上原片。

打預防針的前言:想說關於台灣的實話不是這麼簡單

台灣人因為長期不被國際社會認同,所以只要遇到一點批評,「不爽就滾,台灣海峽沒有加蓋」之類的言論會立刻出現,看完那些講到台灣缺點的文章、影片等等,先就發言人的身份背景做審查,再決定他有沒有“資格”對台灣說三道四,這每天都在網路上演,加上某些愛台網紅早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勢力,以致於大部分追求心靈平和的網路寫手們都會避談這些台灣爭議話題。
依我觀察這些東西到最後都有一套公式:
1.某人受不了台灣不好就寫文章 →
2.發現問題在台灣政策/法律 →
3.台灣政府做得不好/____黨已經全面執政還那麼爛 →
4.民進黨/國民黨不好(看哪黨執政) →
5.開始找某個政治人物當戰犯(大家不了解政府運作,也不知道怪誰所以怪政治人物最快) →
6.網軍側翼出動各種大爆炸(文章夠紅才會走到這步,不然直接到下一步) →
7.又是美好的一天可以繼續累積仇恨值 →
8.累積到一定程度又回到第一步 →
以前曾經想跳出這輪迴,不過最後想想我也不走政治,不缺流量,針對法條跟系統講哪麽多,不如回歸自己對民主的實踐,這部分就留到結語,話題先帶回來吧。

台灣的這件事情比你想像的還要糟糕:論台媒扭曲事實的能力

媒體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亂源,不過如果生活在台灣應該不覺得是多大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媒體有問題,只要不完全相信媒體的話,去查證每件自己在意的事,就可以不受媒體影響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大家其實沒有查證每個新聞的時間跟能力
人類比自己想像中更容易受到影響。首先我們沒有餘力去查證每件事情,其次假新聞有更多話題性跟娛樂性,加上每天在各種新舊媒體的洗腦下,我們也習慣了這種真真假假的資訊。曾有一篇文章寫過關於假新聞擴散,裡面就寫道麻州理工數位經濟研究中心針對社交平台新聞的研究發現,假新聞被轉發的機率比真新聞多達70%,而且傳播的速度和範圍更快,更廣。該文章衍生話題裡也提到以台灣的狀況來說,大家公認公視是最公平中立的媒體,但另一方面公視收視率也最低。

完全中立的新聞違反了商業原則
叫大家完全不看那些腥羶色內容跟聳動標題是很反人類的事,同時也違反了商業利益。就像炸的烤的對身體不好,但是超好吃大家還是會吃;毒品賭博是利用人類弱點來賺錢,會被法律禁止,而另一方面各種利用人類弱點的行銷還有會造成成癮狀態的手機遊戲跟SNS卻很一般地被使用。
媒體沒有錢就沒辦法經營,廣告是媒體賺錢的方式,但如果新聞也用這樣的邏輯來經營就很有問題了。
不要說多大的新聞台,有用心經營過網路媒體的人都應該遇到這件事:我們需要流量,也想做好內容,但是越努力用中立的角度跟用語去論述,就越會被那些很瞎但是聳動的標題擠掉。大家理性上知道自己需要很多中立素材去了解世界,但生理上又會忍不住去點那些大奶圖跟聳動標題。
這樣一來一回,那些用新聞外衣包裝的娛樂媒體就會把想認真做新聞的人擠掉,因為人類的本質追求的就是娛樂,有話題性才有流量,廣告才有效,才能賺錢。而新聞如果追求本質上的中立,就必須有正面反面兩種立場的報導,要有數據然後整理成讓民眾好懂的方式。
講到媒體的時候一定要來這張
講到媒體的時候一定要來這張
缺乏思辨能力(或是不想消耗自己稀缺的思辨能力額度),只想知道結果的大眾,不擅長也不喜歡在正反兩種意見中找到自己思考方向,而是希望媒體直接丟個結論。以公共議題來說,最常看到「這件事不好是因為政府不好」「因為某某黨/某某人做不好所以這件事會變這樣」而實際上,人類本性上除了不喜歡思考,也不喜歡花時間了解跟自己生活沒有直接關係的事,久而就之就形成了大眾現在的閱聽習慣。
當我因為工作曾經站在報導立場、政府立場跟民間立場看同一件事的時候,就會知道一件事背後,一定有各種因素影響,現在因應時勢而生的超強模式跟政策,相對在五年十年後可能產生各種後遺症,在這個時代為民眾、為公共服務的團體,下個時代或下個十年就可能發展成利益結構裡手段最毒辣的一群人,國外媒體當然也充滿了立場,但大家多少也會包裝一下,像台灣這樣直接不裝了也算一種世界奇觀。

惡性競爭跟溫水煮青蛙
大家接觸到媒體還有假新聞的機會,比自己想像中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習慣了這些假的東西,同時也在意識中植入“也許這些新聞帶有1%真相”的芽,長年累積造就現在的新聞閱聽環境。
以盈利角度來說,媒體經營方應該恨不得把每分每秒都換成廣告,新聞內容越快產生越好,查證事實真相成本越低越好,標題越聳動越好,這樣操作才符合商業利益,用最低成本做新聞,挑起最多情緒跟討論,又有流量又能置入各種團體的廣告。當有一家媒體開始這樣做,其他不跟進流量就會被全部吸走,這就像考試有人作弊考高分老師不抓,演變到最後大家都作弊,不作弊那個就是被淘汰,也就形成了台灣新聞業的現狀。
以上分別節錄了台灣跟日本媒體的對比圖,光看標題就會發現風格不同,台灣大量使用驚嘆號,「PTT」「慘死」「人妻」「甜蜜放閃」等等影響閱聽者判斷的詞彙被大量使用,點進內文也常看到新聞會用網友意見來做結論,這大概就是台灣現在新聞構成。
而日本標題相對就沒那麼聳動,甚至每篇點進去拉到最後還會有負責撰寫的記者頭像跟頭銜(以上面截圖的NHK來說),每篇新聞當然都有簡單的結語,但相對撰寫人也公開身份以示對報導內容負責。
另外評價跟留言系統方面,分類在新聞入口網站,節錄各家新聞的日本雅虎新聞也下了功夫,除了沒有留言功能,能減少雜音影響閱聽人對新聞本身內容判斷以外,能選擇的三個評價也不是代表個人喜好的“喜怒哀樂讚哈”表情,而是「有學到東西」「淺顯易懂」跟「新觀點」三種。
那日本新聞就沒有商業沒有立場,沒有台灣這些問題嗎?當然也有,但是他們還沒有忘記作為新聞媒體的本分,或你也可以說“他們裝得比台灣新聞更像新聞”,以我個人觀點來說,至少他們對各種專業名詞、政策解釋、鑑往知來的篇幅跟做的功課,比台灣媒體多。另一方面,新聞也不會佔滿整個播放時段甚至一整個頻道只做新聞,我想新聞需要量產這件事大概就是台灣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吧!

不能掀的台灣交通問題

接下來要講的是交通問題。因為台灣大家都太熟悉了,就談談日本好了,日本從戰後到現在的交通改革,對照台灣可以說是一場奇蹟般的逆轉劇。

數據上的日本交通事故
我們先看一下數據。
上面張圖表是日本1955到2004年間事故死亡跟負傷者、汽車持有數的統計,可以看到人民持有的汽車數量是穩定成長,死亡(圈圈的紅線)跟負傷率(倒三角形的藍線)在45年一度達到高峰,而負傷者在2004年又回到跟45年差不多的狀態,死者數卻大幅下降,同時思考車輛保有數還有統計方式改變,事故死亡率下降的比數據上的幅度還多。
但這也牽扯到統計方式的問題,事故死亡有分成被撞馬上死,被撞一個月後死亡跟被撞30天內死亡,可以看到日本後面的統計追加了一個30日內死者數,這些越來越嚴格的數據基準,這種對數字正確性的追求,面對慘烈現實的勇氣,正是日本厲害的地方。

組織、政策、執行、建設四位一體
1955年設立交通事故防止對策本部(本部長:内閣官房長官)。1960年升格成交通對策本部(本部長:總務長官)。1970年制定交通安全對策基本法,根據同法,設置中央交通安全對策會議(會長:内閣總理大臣)。之後該會議制定「交通安全基本計畫」。
可以看到的是管理交通的部署不斷升格,負責人也從官房長官變成總理大臣,交通法的上下執行跟責任劃分,也清楚分為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地方政府)、車兩製造商與國民,所以日本交通相關修法非常快。
而在這段時間中修改的重大交通法律如下:
1967年 針對大量的交通違規事故,廢除刑事手續,重新設置交通違反通告制度。 1968年 導入點數制度與相對的罰則
1971年 為了讓每個人都可以正確理解交通法,國家公安委員會制定並公開關於交通方法的教條。 1977年 制定禁止共同危險行為等針對暴走族的對策(就是規定不能一團車開在一起佔用車道等等的規定) 1985年 為了減少交通事故死亡率,規定乘車需繫安全帶 1989年 為了防止取得駕照後上路的新手造成事故,增設初學者期間制度 1997年 為了防止高齡駕駛發生交通事故,增設高齡者講習制度 2001年 為了防止酒後駕車等惡質、危險駕駛,強化相關罰則

我經歷的近年日本交通現況
關於日本道路規劃跟整備,我之前在東京當房仲的時候小有研究,日本大型建設計畫都是以百年為單位,建好以後規劃的人可能早就掛了,中間還會經歷各種社會狀況、天災人禍(比如疫情工期延後、地震、颱風、豪大雨),所以百年單位的計畫變數很多,執行起來也複雜,但相對也奠定了現在日本交通的根基。
講回近年我經歷的日本交通修法,第一個是因為大家邊開車邊玩寶可夢GO等等造成的事故大增,也修改了對開車時滑手機的罰則跟認定。還有一年因為逼車造成重大事故,也馬上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及罰則。最後一個算是都市傳說類,在我打工過的居酒屋,老闆娘說以前在鄉下還有可能透過關說,讓警察銷單,但是最近已經不可能了。
日本更新駕照時一定會有講習,內容介紹交通事故認定、法規執行重點、修法內容,以及事故發生後,除了對個人發展產生影響,也會同時毀掉兩個家庭。我上過的課程裡都超級強調這些事,雖然講習時還是有人睡覺滑手機,但仔細聽內容,會發現很多平常大家忽略的法規細節(比如腳踏車路權之類)。
日本交通的酒駕連坐(罰店家、罰共乘者、罰駕駛)、買車必須自備車位等等光用想的都覺得在初期非常難執行,用台灣現況對照就知道。這些事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空間去思考台灣交通的未來。
錫蘭影片裡提到營建署說台灣改善行人空間需要一百年,反觀日本也有百年計畫,而在每十年、甚至每年都有幾項有讓人有感的交通建設,希望我們中華民國政府說到做到,也能活用自己承諾的一百年。
(想更了解日本交通細節可以參考這篇來自日本警視廳的文章。這種關於數據,政策改革的資料好找又好懂,也是我覺得日本做得很好的地方。)
行人安全、機車問題、路權問題、公共交通問題、道路規劃問題、執法問題,交通牽扯太多太多問題,所以政府要從組織、法律、道路規劃、建設相互合作並且同時進行,很難嗎?這題可以問問在幾十年內就改善交通問題的日本了

市容,但不僅是市容

影片裡提到市容,是從違建跟鐵皮加蓋切入,之後又提到東亞國家以前也很爛現在卻變好的例子,影片只說東亞,但很明顯用了日本當案例,又是日本,那我們就直接借錫蘭大大的影片一用。
原本日本國家層級有都市計畫法、建築基準法、屋外廣告物法跟古都保存法,各個都道府縣又會依照各自基準制定景觀保護條例,之後在2004年為了完整統合這些法律,就制定了景觀法。
在不動產買賣裡都市計畫法跟建築基準法常常出現,這關係到一塊土地上房子可以蓋多高,可以蓋多滿,建築用途可以怎麼規劃等等。如影片所說,台灣隨著時代變遷,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加上土地私有,大家就開始亂蓋,亂蓋以後政府就管不了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另一方面在日本,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土地私有,到大家開始亂蓋為止都跟台灣一樣,不過政府為了配合現況積極制定跟修改法律,例如幾年前的民泊新法,最近針對老宅翻新群募鬆綁的基金法(應該算金融法的範圍)都是值得參考的例子。 而台灣的建築法應該是有改,但成效可能不至於大到立竿見影,所以還是有改啦(關於台灣建築法修法的次數可以參考這個連結),成果如何就見仁見智了。
接下來談談景觀法。
日本1990開始發現大家太自由的結果就是房子亂蓋,廣告看板亂蓋,於是終於受不了就在2003年制定了「建設美麗國家政策大綱」(直翻有點好笑但也淺顯易懂),隨之在2004年公布的就是景觀法。
遵守景觀法設計的便利商店招牌
實際執行景觀法的景觀行政團體(地方政府),並沒有強制規定景觀的權力,而是可以針對地方的景觀特色制定計畫與條例,再基於計畫與條例跟當地居民締結景觀協定,然後這些協定擁有執行力跟法律強制性,所以也不是政府說了就算數,還是要跟地方居民團體協調。
影片裡有提到台灣近年沒有對景觀法的討論,又提到人均GDP已經超越日韓,這兩件事我覺得可以合在一起看。不動產是一個政府不敢碰的禁忌,大家常常會問我地方創生在幹嘛?為什麼我之前在東京當房仲會突然跑來做地方創生?我可以直接告訴大家:地方創生就是把不動產做更合理的利用,只是台灣政府對這部分就是裝死。地方創生有關的社群經營、空間活化、品牌化等等所有東西,最後集大成就脫不了不動產。
只是這種不動產跟台灣人認知的炒房炒地轉賣一波流有天差地遠的距離。
亂七八糟的市容、GDP增加,政府不敢動不動產,這三件事導出的結論就是我們國家需要不動產來帶動經濟,但是這種帶動方式會傷害公共利益、景觀、交通安全、公共安全、甚至是國家體質。政府需要這些經濟成長數字當作他們的成績單,所以不敢碰。每個代議士背後的利益團體又有一堆地主,那碰這件事誰都沒好處。最後我只想問:大家想各讓一點利,長線經營台灣這塊土地,還是把錢放進自己口袋?
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畢竟我不是土地的主人,這只能留給地主們還有當權者去思索了。
景觀法也會限制建築外壁的顏色

結語:同樣是溫水煮青蛙,被煮的是民眾還是利益集團?

日本政府的執法,常常也會讓人覺得很流氓,尤其最近幾年,很多事情都硬來,但比起台灣也算相對溫柔了。 從之前剷除黑社會的暴對法(暴力團對策法)、到社會保險強制執行、交通法、my number card力排眾議硬推等等,我來日本這十幾年經歷了許多重大政策改變。個人觀察日本做法是先公布法律、鋪天蓋地的宣傳,然後有幾年寬鬆的準備時間,幾年過後就開始強制執行,身為一個前公務員、前勞工與前經營者,只要政府有一點風聲就要該開始準備了,不然最後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我最後舉一個技能實習生的例子當作收尾。
日本一直有利用貧窮國家實習生來做農漁業奴工的傳聞,這就扯到了大家最愛講的利益團體。實習生制度原本是一個讓開發中國家派遣人員到日本,在一定期間內學習技術並回國貢獻的制度,但在被濫用之下,勞工學不到東西,實習單位不苛扣薪水就請不到實習生,導致最後大家都沒好處。會搞到這樣原因是海外派遣勞工的單位有仲介苛扣高額仲介費,在日本還要被中間監理團體抽一手(由實習單位支付),也不知道監理了什麼,只知道實習生們一到日本就被扒了兩層皮,而日本那些團體背景都很硬,國外仲介天高皇帝遠,日本也管不了,這時要扭轉現狀只有制訂新法。 在舊法持續跟新法並行的狀態下,現在跑了一段時間(中間遇到疫情),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政府突然硬起來把那些舊的監理團體全抄了?但依照這幾年日本的狀況看來,在新法可以穩定導入實習生,並順利輔導進入就業市場後,直接廢除舊法也是有可能。
日本法令瞬息萬變,跟台灣人刻板印象中墨守成規、固執的日本人形象大相逕庭,反之很會變通,萬事皆可通融的台灣,在修法上卻死守最後一條線,這點很妙吧?

衍生討論:真正的民主要從哪裡開始?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東京裏物語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