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教育場域 - 從身邊做起

學校ADR(automated dialogue replacement)配音設備
學校ADR(automated dialogue replacement)配音設備
這是最後ADR的成品
最近除了上有關電影製作的相關課程以外,包含聲音設計、紀錄片製作;還上了一門有關肢體舞蹈治療的課程,講的是更多心理層面的討論。
這週主要提及每個人的職業,在社會位置空間中所佔的文化與經濟資本,透過結構的分析,來看如何養成自己未來的專業。
此圖為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於1984年,對當時法國社會狀況所提出的分析圖,但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現況
李宗芹老師要我們去思考,從場域去延伸思考自己的個性、生活背景有哪些相關聯?包含以下,
  • 你的主區域、次區域分別為何?
  主場域: 資訊教育領域(台南)
  次場域: 影像創作領域(台北)
  • 你的專業養成技術、理論、以及當前在社會上的發展,陳述你的認識?
  資訊的應用已經深入各個領域,包含近日最夯的AI工具應用,徹底與藝術影像創作等工作密不可分,手機、電腦、網路使用的技能,線上互動、視訊、協同合作軟體等也大量運用在教學上,這些發展都是當初選擇學習這兩項專業時,並沒有特別想到過的。
  • 放眼未來,你在工作或生涯發展上,你的想法?
  雖然沒有想過未來自己所學的東西會如何變化與關連,但其實身處在兩個不同場域,很多思考都會相輔相成,比如目前拍攝自己在台南工作夥伴的紀錄片,就是將程式教育與影像記錄結合;利用ChatGPT等AI工具完成短片劇本投稿,也是一種不同場域的延伸。
  在老師的課程中明確指出這些不同場域延伸會產生新的道路,也就是在Ronald Stuart Burt所提到的結構洞(Structural Hole),是一個可以跨出所在領域的一個橋樑,也是產業與未來職涯的契機。
  對我而言,這說明未來就是跨域的天下。
這樣的討論讓我想到柯文哲前陣子提出對於教育與工作的看法。
「低薪是教育出問題!」柯文哲:平均起薪低的科系一定要收掉
當初自己選擇資訊科系,並不是看到工程師在整個社會的資產地位在哪裡,所以才選擇。
所謂的經濟與文化資產,在跨域的交互作用下,都有可能隨時改變,比如現在的藝術家透過NFT致富等案例;AI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議題,在十多年前研究的時候並不被人看好,現在則人人都想沾AI的邊。學習不應該看現在哪裡有錢景,就去學什麼。
因為每個人的天賦所在不同,不感興趣的東西很難有所成就,也就不會想到新的跨域商機。
柯P的概念是以一種大群體的角度來看待人類該往哪裡發展,但忽略掉個人化的差異
這只是針對少子化救急不救本。
其實學生不知道要做什麼,才是造成低薪的問題。
現在2000年後出生的學生,已經比我們當時所能獲取的資源條件好許多,有更多嘗試跨域的機會。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勇於試錯
學生協助的專案作品 - Scene Builder (three.js)
學生協助的專案作品 - Robotic ARM Dashboard (three.js)
學生協助的專案作品 - 特教遊戲專案 (javascript)
目前所在的工作環境,接觸到很多學生,學校與工作場合讓他們多元化接觸不同的東西,探索未來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給他們成敗無關的任務去執行,也就是在給學生試錯的機會
比如在紀錄片《婕瀅的學習歷程》,我利用參與式的拍攝手法,引發婕瀅去參與她很難主動去參與的活動,
  • 像是去年的IT鐵人賽、Tainan.py當host舉辦活動,是在培養她除了寫程式以外,要有與他人互動合作,與組織團隊的能力;
  • 與她進行PAIA專案上的討論與安排,還有詢問她參與紀錄片的過程,觀察她與同事間的互動,是為了讓她知道她自己如何看待金錢與時間,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 讀書會上鼓勵學生不同領域的分享與交流,是要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能力,開拓視野
不是只有當工程師、醫師、或炒房才能拿高薪;學習任何技能,也不是起薪低就不值得投資。
很多看似沒有相關的技能與場域,在現今資訊成長快速與全球化的影響下,都有可能有機會發展成一個跨域新興產業。但在者之前,應該善用AI工具協助繁瑣無創造性的工作,讓自己有多餘時間啟發創造,才是任何學習產生錢景的機會。
方便的AI工具應該要多嘗試,目前學校很多作業都是用這些工具完成的。工作上寫程式也都是使用Copilot + ChatGPT完成的
AI技術發展迅速,但並不代表所有人都要去學習背後相關技術,也不是所有學生都要去念資訊與人工智慧領域才有未來。
不管學習什麼,應打開心胸包容可能的變化,也許哪一天自然語言變成唯一與機器溝通的語言,文組的語言學系也會變得有錢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