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特稿|竟然有一個讓我們覺得美的當代藝術──談「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個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美或是純粹(或許加上詩意)在當代藝術即使不是負面的,也是一個近乎於無效的說詞。所以當我面對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在北美館的展覽「片刻冥想」,產生了美或是詩意的感受時,我覺得非常不安,好像回到了一個古老的審美體驗。

對立的元素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2022|圖片:展覽現場
然而美或是詩意到底是什麼?依照慣常的理解,美或詩意都常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感受,這也符合我觀展的經驗,當我面對大衛.克拉耶伯作品的時候,我確實是跟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聯繫在一起。在藝術史上達成這種「不可說」有許多方式,一種是「純粹」的圖像。例如尤金.阿杰特(Eugene Atget)的照片往往被推崇為一種如夢似幻的世界,在這當中彷彿沒有人的存在。還有一種是荒謬,譬如當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把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東西放在一起,這時候我們的理性就會受到阻礙,而言語作為一種邏輯性的活動,在這種作品前也顯得無能為力。
大衛.克拉耶伯的展覽像是混和了這些方式,製造出一種當代的無法言說。譬如他的作品如同許多超現實主義藝術一樣,包含了兩種對立的元素,像是「貓與鳥」、「火與樹」、「暴力與平靜」等。但是相較於現實主義僅僅關注一種邏輯上的荒謬,大衛.克拉耶伯進而把這種對立擴展到影像的層次上。所有的照片都是由實際拍攝的照片與數位虛擬的影像所結合而成,因此在視覺上會帶來一種異樣的感受。特別是在《巷弄內》這個作品當中,當他虛擬了一個男孩然後放在有如 Eugene Atget 所拍攝的街景之中,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兩種影像質地的差異。

魔幻的同時

大衛.克拉耶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2015-21|圖像提供:藝術家及施博爾藝廊,柏林/巴黎/首爾
但是大衛.克拉耶伯並沒有停在這種超現實的荒謬之中,更深層次的矛盾是照片與影像的時間是不同的。譬如他用現代的繪圖技術重建一個默片時代的影片,他在災難現場的照片之上加上一台墜毀的飛機。這些理論上不應該同時出現的東西,現在被併置在一起,這就像馬奎斯試圖把一百年的事件描繪在一天甚至於一句話當中,它的魔幻感是來自於不同的時間被放在同一個時間當中,而不是來自於怪誕的影像。最足以說明這種魔幻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中那一個機場倉庫的錄像作品,畫面中有一個守衛在行走,廠房之中有一台巨大的飛機。前後兩者其實是用數位繪圖的方式創造出來的,唯有空曠的廠房是真實的,雖然守衛與飛機出現在倉庫當中並不奇怪,但是你仍然會覺得其中有一種荒謬感。

逝去的影像

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2016|圖像提供:藝術家及施博爾藝廊,柏林/巴黎/首爾
大衛.克拉耶伯似乎很熱愛這種反高潮的狀態。展覽之中另外一件作品《純粹的必要性》,他重製了一部迪士尼的經典動畫,故事是描述一個小孩從小由森林裡面的動物來扶養。可是他改變了內容,讓裡面的動物都呈現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好像故事已經結束了,可是他們的生命繼續地延長。這彷彿是一個前現代社會的隱喻,確切來說是一種前現代影像的宿命。在這個快速更新的當代世界,「影像」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被生產,同時被拋棄。想想前幾年 4K 還被視為一種絕對的高標,如今卻成為了數位產品的標配。那些過時的影像規格,就如同這些在森林裡面的動物一樣,他們被人所遺棄了。可是大衛.克拉耶伯作為一個影像研究者,他總是對於這些非藝術也不當代的影像有著同情的眼光,譬如他曾經處理過 NBA 的畫面(作品《Arena》),還有這次的迪士尼卡通。(事實上影像的藝術與當代常常是綁在一起的概念,譬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說,要做一個好展覽,就要用最好的畫質。)

數位時代的靈光

無論即將墜毀的飛機,或是無所事事的卡通人物,又或是一個默片裡面栩栩如生的小男孩,但是卻沒有聲音(這種無聲既是指向默片形式,也是指向於社會的處境),他們都是被現代世界所淘汰的對象,也是在藝術世界之中失去生命的影像。當觀眾站在這些影像之前,他們同時感受到他們的生動與逝去,就像在演唱會裡面,在世的歌手與逝去的歌手透過全息投影的方式對唱。又像是照片,它既把逝去的人帶到我們面前,同時又讓我們感受到對象的消失。我們不由地聯想到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在描述靈光時説「雖遠卻如在眼前」。只是大衛.克拉耶伯竟然是運用了數位的技術重現了這種靈光。
展覽現場照

結語

大衛.克拉耶伯曾寫過一篇文章《The silence of the lens》,裡面提及電腦繪圖有一種保守的美學。其原因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使用技術的人因為可以輕易地實現心中所想要的場景,結果打造出來的畫面就沒有意外。他並舉攝影作為對照,無論攝影師如何安排畫面,照片總是會有一種隨機性。以這一點而言,此次展覽就像是要證明數位影像與攝影仍然可以攜手合作,或者說數位影像仍然具有一種靜默,一種人以外的「持續」(duration)與靈光,而非當代藝術所常見的敘事策略,這是整個展覽讓我們覺得美的原因。
全文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個展
2023/03/31 - 2023/06/25
展覽現場照
錄像裝置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1969 年出生於比利時科瑞克(Kortfijk),畢業於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Antwerp)及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克拉耶伯最初接受的是繪畫訓練,以其結合攝影、錄像、聲音及數位技術之創作聞名。透過對於動態和靜態、時間和速度以及聲音的操控與實驗,鬆動傳統視覺媒介界線,在其影像畫面中挹注多層次的時間性。克拉耶伯曾參與 2004 年台北雙年展展出,本次個展精選呈現自 1996 年以來創作之大型錄像作品,搭配系列繪畫手稿,運用展場獨特挑高空間,建構有別以往的觀展體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導演山姆沙迪克的首部短片《Darling》寫的是跨性別舞者與年輕男孩的愛情故事,延續此作發展成劇情長片的《愛情美樂蒂》(Joyland),將更多巴基斯坦的社會議題帶進電影,於是愛情不再只是兩個人的戀愛,生活也不再只是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全球的影迷,恐怕很難想像莫利柯奈當醫生的模樣吧。若不是他的樂師老爸強烈要求他棄醫學樂、幫忙在秀場演奏分擔家計,後人恐怕就沒有《新天堂樂園》的雋永旋律得以縈繞生命了。
雖然遙望對面的《造后者》大灑狗血、激情四射,但轉頭看《人選之人》是如此溫柔地接住每一個對於人生、對於社會、對於理想追逐過但也墜落過的人們,享受《人選之人》追劇的滿足感是無法化約為一句競選口號那麼簡單的。世界觀眾的胃口怎樣我們或許不知道,但台灣人看《人選之人》絕對能夠得到共感。
宮藤官九郎曾說「理所當然」是他最討厭的詞。寫作時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心的他,在《中學生圓山》寫下「與其當個沒腦的大人,不如到死都當個國中生。」對粉絲而言,這同時也是我們對年過五十的宮藤官的期待:繼續當一個長不大的國中生。
《盲柳與沈睡的女人》的動畫形式,或許正是「魔幻村上」久候的靈魂伴侶。這部片不但將小說中的怪奇事件視覺化,在敘事上,也盡可能保留原始對白與文本,忠實呈現出作者獨特的文風和語感。
說到底,看電影是一件孤獨的事。即使這是很好揪伴的活動,即使聊電影的同好不難尋,即使「在戲院一同體驗」是我們這些基本教義派的信仰,但是對電影的愛、電影與你的關係,終究只有自己能懂。電影召喚的是人生觀、記憶與看世界的方式,所以這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愛的電影完全一樣。
導演山姆沙迪克的首部短片《Darling》寫的是跨性別舞者與年輕男孩的愛情故事,延續此作發展成劇情長片的《愛情美樂蒂》(Joyland),將更多巴基斯坦的社會議題帶進電影,於是愛情不再只是兩個人的戀愛,生活也不再只是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全球的影迷,恐怕很難想像莫利柯奈當醫生的模樣吧。若不是他的樂師老爸強烈要求他棄醫學樂、幫忙在秀場演奏分擔家計,後人恐怕就沒有《新天堂樂園》的雋永旋律得以縈繞生命了。
雖然遙望對面的《造后者》大灑狗血、激情四射,但轉頭看《人選之人》是如此溫柔地接住每一個對於人生、對於社會、對於理想追逐過但也墜落過的人們,享受《人選之人》追劇的滿足感是無法化約為一句競選口號那麼簡單的。世界觀眾的胃口怎樣我們或許不知道,但台灣人看《人選之人》絕對能夠得到共感。
宮藤官九郎曾說「理所當然」是他最討厭的詞。寫作時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心的他,在《中學生圓山》寫下「與其當個沒腦的大人,不如到死都當個國中生。」對粉絲而言,這同時也是我們對年過五十的宮藤官的期待:繼續當一個長不大的國中生。
《盲柳與沈睡的女人》的動畫形式,或許正是「魔幻村上」久候的靈魂伴侶。這部片不但將小說中的怪奇事件視覺化,在敘事上,也盡可能保留原始對白與文本,忠實呈現出作者獨特的文風和語感。
說到底,看電影是一件孤獨的事。即使這是很好揪伴的活動,即使聊電影的同好不難尋,即使「在戲院一同體驗」是我們這些基本教義派的信仰,但是對電影的愛、電影與你的關係,終究只有自己能懂。電影召喚的是人生觀、記憶與看世界的方式,所以這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愛的電影完全一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你對超現實主義有什麼想法呢?對於這種藝術表現是感到有趣還是奇怪?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個極富影響力的藝術和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於混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由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創立,其主要目標在於解放思想、語言和人類經歷,擺脫理性主義所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肯特里奇展 就算輕快,也透露著一股詭異,這個是它的特殊手法,就好像他的畫中所畫的都是比較壯闊的場景。 音樂在一開始聽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 輕鬆的、愉快的,但是他背景卻恐怖。 那詭異的氛圍,理解了,藝術總是獨特的。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有些電影的畫面富於詩性,你很難分析拆解;語言不能抵達的地方,像是遺留在沙地上覆滿雪的夏日記憶。 《再見機器人》這部動畫電影,最大特色就是完全沒有對話、獨白、旁白,音樂是唯一的語言;也有別於以往的迪士尼動畫,沒有「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在一起」的結局。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紐約大都市裡,一段愛與創傷的故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現代藝術確立藝術的價值,以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藝術家為例,探討藝術的純粹性及其與當代藝術的差異。
Thumbnail
藝術欣賞的趣味,都呈現在「物」(藝術作品)、「我」(審美主體)之間的往復迴環。 所以,有關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還有一些討論的餘地,值得再説幾句。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你對超現實主義有什麼想法呢?對於這種藝術表現是感到有趣還是奇怪?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個極富影響力的藝術和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於混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由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創立,其主要目標在於解放思想、語言和人類經歷,擺脫理性主義所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肯特里奇展 就算輕快,也透露著一股詭異,這個是它的特殊手法,就好像他的畫中所畫的都是比較壯闊的場景。 音樂在一開始聽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 輕鬆的、愉快的,但是他背景卻恐怖。 那詭異的氛圍,理解了,藝術總是獨特的。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有些電影的畫面富於詩性,你很難分析拆解;語言不能抵達的地方,像是遺留在沙地上覆滿雪的夏日記憶。 《再見機器人》這部動畫電影,最大特色就是完全沒有對話、獨白、旁白,音樂是唯一的語言;也有別於以往的迪士尼動畫,沒有「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在一起」的結局。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紐約大都市裡,一段愛與創傷的故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現代藝術確立藝術的價值,以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藝術家為例,探討藝術的純粹性及其與當代藝術的差異。
Thumbnail
藝術欣賞的趣味,都呈現在「物」(藝術作品)、「我」(審美主體)之間的往復迴環。 所以,有關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還有一些討論的餘地,值得再説幾句。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