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養成跟孩子說話的習慣 文/魔女園長

     


    你很生氣嗎?

    孩子有時容易情緒一來,就控制不住。就算解決了。哭聲還是停不下來。

    這時帶孩子去洗把臉,用水幫孩子洗淨一下、用衛生紙擦擦臉,再跟孩子說說話,跟他說『你很難過,我知道了』再洗洗臉、再擦擦臉、再說說話,再問問他『好一些些了嗎』,有時孩子就會好一些些了。而這些有時後只是個假動作。

    很多時候,孩子哭泣或脾氣正上來時,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他的需要,當預期產生差異時,也會因失望而引發情緒。我們應該及早教孩子如何表達情緒,不要讓孩子養成用肢體來發洩情緒的習慣。

    在洪蘭教授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一個美國密西根州的研究:研究中發現了十八個月到兩歲尚在學步的幼兒,就已有情緒上的問題,他們後來成為問題兒童的機率比別人高兩倍。因為預防勝於治療,所以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者找了89名這種孩子來參與實驗,要求母親每天跟孩子一起看無字的繪本,告訴孩子書中所描述情緒的名字,並把這個情緒和孩子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例如,書中女孩的小狗不見了,他難過的哭,母親就說:「你記不記得你找不到小熊時,也是一直哭,晚上還睡不著?這種感覺就叫悲傷。」「你想哭,想找媽媽...是不是?」母親要說明每種感覺通常會出現的情境,並詳細描述它們的特徵,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情緒,你可以用這個名詞去告訴別人你現在的感覺。

    我們在幼兒園裡每天發生孩子出現情緒的狀況,有時是車子被騎走了、有時是「我剛剛先來的,卻被他先佔走了」或有時因為爭吵誰不跟誰玩.....這時老師仍得要好好處理孩子之間,與他自己的情緒狀況,為情緒下一些註解或協助他將情緒標示,有時你會神奇的看到孩子慢慢安靜下來的點點頭,感覺聽懂了,所以被安撫了,這之中的溝通,有了出口、有了理解,也有了讓情緒安置於它應在的位置的空間,不要以為孩子不會自我療傷,當方法給對了,孩子自己治癒的能力是很強大的。

    父母一旦養成了跟孩子說話,解釋行為原因的習慣後,孩子的行為就會開始轉變了,而且對於情緒的描述的詞彙也會變多。這有助於讓孩子分辨情緒的等級與導引情緒呈現的強度。當你跟孩子說,「如果只有一點點生氣,或是好多了,那你還是可以哭,只是你要開始變得更小聲,這才不會讓自己或別人以為自己還是很難過,你要相信『你已經好多了呦!』」然後...孩子就突然真的降低音量了,然後再帶孩子去洗把臉,閒聊幾句...孩子的情緒就會回來了。

    當孩子不懂他內心的情緒是什麼,他會用最原始的方法把他發洩出來,但是教會孩子認識他的情緒,幫助他適當的把它表達出來,他就學會了控制情緒,也直接改變了他的行為。而這些策略與方法也是父母要去學習的。

    《部分文字取自於洪蘭教授親子天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