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的生難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靠腰文,不喜勿入)
我今天真是火力全開,大概是上班沒事做,終於可以把胸中積藏的靠腰文都吐出來了。
本次想抱怨的是,學術界的生難字。
這是我一直想說,但不敢跟同儕聊的事,因為我跟我媽一樣是雙面人。平常在外面都笑咪咪,很假。
我隨便舉例:
在此世界觀中,觀者獲得了一種歷史的認同感,然而一種潛在的力量也正在發生,它在我們對藝術作品加以理解之前,便已如實支配著我們觀看、描述與詮釋的方式。
這段話,看完之後,我個人有一種看了等於沒看的感覺。
到底是甚麼潛在的力量?能否具體說明一下?
再來一段:
馬克思主義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曾經對世界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從外部觀察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理論(指對於媒介性質與作用的基本認識),往往只看到一種固定的模式。事實上,它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部分可能比相同的部分還要多些。
看完「不同的部分可能比相同的部分還要多些」,還是不懂到底是哪部分不同。
我媽說我很笨,我覺得蠻有道理的,作者懂很多,我就是沒慧根,進不去。
我個人最討厭的還是「再呈現」(represent)、「再發現」(rediscover)這一類的字。
這些字多數是表達,之前有人發表過這類知識,後人又找到更多資料去補充,所以同一個主題的研究像洋蔥一樣,可以一層又一層的堆疊起來,進而產生不同的見解。
所以,既然有「再」,就有之前的呈現,跟之前的發現。
但常常讀起來都看不到前因,本人萬分苦惱。
啊,差點忘了「被」這個字,我也是很受不了動不動就出現的被動式。
比如說:
女性藝術家尤其以「身體」作為重新審視身體在藝術史中被觀看之現象。
ㄟ,大家如果唸給旁邊的人聽,我覺得應該很少人馬上聽得懂。
我在想,這句話大概是說:女性藝術家重新審視「身體」在藝術史中的論述,她們尤其想知道觀者在觀看「身體」這個展演媒介時,那個共同的體驗是甚麼?
反正我靠腰了這麼多廢話,大概是在說,學術界的生難字也太多了吧。
每次看完這些文章,都覺得本日腦袋已經當機。
所以說很多聰明的人都無法跟笨的人溝通,大概就是指學術界的大人與我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靠腰人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每次都對文章摘要很苦惱,還有文章分類也很苦惱。 到底該選文化生活,還是親子與教育。 反正這篇就是在說丈母娘給老公的臉色,跟給女婿的臉色。 圖片是我亂蒐的,個人覺得很適合本篇內容。
黑狗滿街都是,如果名字還是黑黑的,大概沒人要養。 所以這個世界,越黑的東西,就要講得越白。 千萬不要直指真實色彩。
拜託學生準時來上課好嗎。 老師乾等,不斷找話題很尷尬耶。 放張狗貼圖,增加觸及率。
我每次都對文章摘要很苦惱,還有文章分類也很苦惱。 到底該選文化生活,還是親子與教育。 反正這篇就是在說丈母娘給老公的臉色,跟給女婿的臉色。 圖片是我亂蒐的,個人覺得很適合本篇內容。
黑狗滿街都是,如果名字還是黑黑的,大概沒人要養。 所以這個世界,越黑的東西,就要講得越白。 千萬不要直指真實色彩。
拜託學生準時來上課好嗎。 老師乾等,不斷找話題很尷尬耶。 放張狗貼圖,增加觸及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民科其實是個很對岸的用法,泛指一些沒有經過專業教育,透過一些有限、不準確的資源去理解東西,講解出來的東西一知半解同時自信爆表的傢伙們,在我一開始寫文開始就有很多人習慣發表自己對於中世紀的「高見」,或著是私我丟給我一些不明所以的文章或影片(當然、對岸的),撇去這個不談,在YOUTUBE與Google上
1. 只找「字面上」相關的論文: - 這類學生常常只利用關鍵字搜尋最新的會議論文。這種方法的確可以找到與關鍵字直接相關的論文。然而,這樣的搜尋方式存在一個盲點,因為只能找到「字面上」相關的論文,卻無法發現那些「字面下」更深層次相關的研究。這些更深層次的研究可能會對你目前的研究提供更為重要的啟
Thumbnail
作為創作者,我有很多難以啟齒的惡習。懶得寫大綱,討厭修稿,喜歡拖稿,怠惰於考據,以及—— 實在是,不會做田調呀...... 田調是什麼呢?因為我不是專業的研究者,所以這邊節錄CCC追漫台所下的定義: 田野調查,不是真的進入田地野外,而是泛指走出書桌前,到真實的生活場域中參與觀察研究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這篇要具體的推薦一些導讀型書籍,並提出相關理由,一樣是個人多年經驗,沒有什麼學理根據。以下是不同類型的書刊,筆者從政治類開始。
Thumbnail
其實我一直有一種疑問,我雖然總說這是為了我自己抒發與整理而寫,卻也不免在意起有多少人看過我的文章,其中又有多少人按愛心呢? 而在我的文章中,我也默默從抒發自己的角度轉變到了也許可以幫助到人的角度,因此我開始整理一些筆記,但,那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開始的舒暢。 會開始寫這篇是因為老師在講述王國維
Thumbnail
因為逛書店開啟的線上讀書會,本來想在假期進行,殊不知一個放假太開心加上平常太忙疏於提醒,就眼睜睜的延2週來準備讀書會的討論這樣,或許這本書討論的許多切入點,也能用來理解這個單一事件,將社會學作為理解的視角。 高度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即便這本書是左岸的作者,仍舊點出了許多跨過國界的問題,有些現象比
Thumbnail
在教國文的過程中,有時候面對無感的課文,連自己也教得昏昏欲睡;有時候則是自己深受感動,但學生卻很難有相同的感觸。張愛玲的〈天才夢〉是我很喜歡的一篇選文,除了白話文閱讀起來較無難度外,張愛玲的文筆之精美不必多說,更難得的是這是一篇抒發青春煩惱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一般人不會知道失去「學術自由」有多可悲⋯⋯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民科其實是個很對岸的用法,泛指一些沒有經過專業教育,透過一些有限、不準確的資源去理解東西,講解出來的東西一知半解同時自信爆表的傢伙們,在我一開始寫文開始就有很多人習慣發表自己對於中世紀的「高見」,或著是私我丟給我一些不明所以的文章或影片(當然、對岸的),撇去這個不談,在YOUTUBE與Google上
1. 只找「字面上」相關的論文: - 這類學生常常只利用關鍵字搜尋最新的會議論文。這種方法的確可以找到與關鍵字直接相關的論文。然而,這樣的搜尋方式存在一個盲點,因為只能找到「字面上」相關的論文,卻無法發現那些「字面下」更深層次相關的研究。這些更深層次的研究可能會對你目前的研究提供更為重要的啟
Thumbnail
作為創作者,我有很多難以啟齒的惡習。懶得寫大綱,討厭修稿,喜歡拖稿,怠惰於考據,以及—— 實在是,不會做田調呀...... 田調是什麼呢?因為我不是專業的研究者,所以這邊節錄CCC追漫台所下的定義: 田野調查,不是真的進入田地野外,而是泛指走出書桌前,到真實的生活場域中參與觀察研究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這篇要具體的推薦一些導讀型書籍,並提出相關理由,一樣是個人多年經驗,沒有什麼學理根據。以下是不同類型的書刊,筆者從政治類開始。
Thumbnail
其實我一直有一種疑問,我雖然總說這是為了我自己抒發與整理而寫,卻也不免在意起有多少人看過我的文章,其中又有多少人按愛心呢? 而在我的文章中,我也默默從抒發自己的角度轉變到了也許可以幫助到人的角度,因此我開始整理一些筆記,但,那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開始的舒暢。 會開始寫這篇是因為老師在講述王國維
Thumbnail
因為逛書店開啟的線上讀書會,本來想在假期進行,殊不知一個放假太開心加上平常太忙疏於提醒,就眼睜睜的延2週來準備讀書會的討論這樣,或許這本書討論的許多切入點,也能用來理解這個單一事件,將社會學作為理解的視角。 高度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即便這本書是左岸的作者,仍舊點出了許多跨過國界的問題,有些現象比
Thumbnail
在教國文的過程中,有時候面對無感的課文,連自己也教得昏昏欲睡;有時候則是自己深受感動,但學生卻很難有相同的感觸。張愛玲的〈天才夢〉是我很喜歡的一篇選文,除了白話文閱讀起來較無難度外,張愛玲的文筆之精美不必多說,更難得的是這是一篇抒發青春煩惱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一般人不會知道失去「學術自由」有多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