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階段回顧|致20歲迷惘的我:追求夢想的生活型態

寫在前面: 〈追求夢想的生活型態〉是大四那年寫的,寫了一些停筆,又在畢業工作幾個月後寫了一些,累積上千字的文稿始終沒有迎來完稿。我想,是時候完成它了,用過去幾年的實踐與收穫,與那些文稿––那個當年徬徨的自己對話。(我這不是來了嗎~)
當年是為了寫下對夢想的迷惘與猜想,如今嘗試給予這些猜想一個回答。我一直很喜歡這個標題,包含了追求「夢想的生活型態」「追求夢想」的生活型態兩種意思:「我知道自己所夢想的生活型態是什麼模樣,而以此為目標去追求嗎?我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並且能夠為了追求夢想,而對相伴而來的生活型態甘之如飴嗎?」
我想要的,究竟是哪一種呢?

大四那年,在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夜唱後的清晨回到家,看著一地未整理的書,意識異常清明,前晚赤裸地被臨時拜訪的友人看見房裡的混亂,彷彿是種提醒:「是時候與自己的混亂坦誠相見了。」
當時沒有羞恥心地覺得該拍張照紀念。關於企劃、戲劇、電影、藝術等書籍,散亂的各種DM、小桌上的化妝品、藏在底下的待洗衣物、手做的紙箱櫃、蒐集課堂筆記的資料夾……這些構成當時的我。(大創買的書檔面對散亂的書還是露出笑容了呢)
當時沒有羞恥心地覺得該拍張照紀念。 關於企劃、戲劇、電影、藝術等書籍,散亂的各種DM、小桌上的化妝品、藏在底下的待洗衣物、手做的紙箱櫃、蒐集課堂筆記的資料夾……這些構成當時的我。(大創買的書檔面對散亂的書還是露出笑容了呢)

大學的課題是「匱乏」

沒有足以稱做專長的技能,對繼續發展科系專業失去興致、又沒有勇氣貿然休學或轉系,於是「因匱乏而自卑,因自卑而焦慮」的狀況從大二開始持續三四年之久,甚至會對於不積極充實自己、放鬆耍廢抱的日子有罪惡感。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對未來充滿迷惘,於是修了很多可能會感興趣的文化、語言、外系課程,參加媒體、教育類的校外活動,讀了很多不同領域與類型的書,從中發現自己的擅長與不擅長、適合與不適合、喜歡與不喜歡,慢慢刪去、分類、歸納,從而認識自己。
這段充實學習的日子是快樂而踏實的,雖然大多沒有證明能力的具體累積(例如學了兩年的法文和西班牙文也沒去考個檢定),對後來求職的幫助不大,但在往後的日子裡,對視野與思想啟發、學術研究、人際關係、生活情趣(?)等都帶來幽微的幫助。
不過,當時的目的是透過這些嘗試,找到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想發展專業的領域,就結果而言是失敗的。

可以說是毫無進度

沒有明確目標、專業特長,使得畢業後找工作十分痛苦迷惘,最終還是進了和本科系有關的公司,並這麼說服自己:「先進入我較專業的領域工作,學習一些其他產業也有用處的能力!」
我始終不曉得這個判斷是對是錯,因為這份工作只維持了短暫半年,當然有學到實務經驗,但並沒有留下什麼太了不起的成就讓履歷亮眼多少。要說最大的收穫還是在自己身上,深深體會到「原來我很重視公司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與理想,比薪資福利、組織文化、加班情況都還要重視(大概吧)。」
大學曾經歷太陽花學運的我,長出了「想要改變社會」的想法,可當年的自己弱小無能,也說不出具體作法和方向,只能把這樣的想法放在心底。我始終沒有忘記,只是恥於說出這麼正向偉大的想法。
果斷離職的契機之一是大學老師推坑讀研究所,也順利考上(細節可以看〈階段回顧|三年,讀研究所的日子〉),彼時因為不願當個全職研究生、需要一份兼職,再次檢視了洋洋灑灑但沒留下什麼了不起成績的過往經歷,突然從毫不相干的環保生活習慣中靈光乍現,「生活習慣=認同的事,讓別人也認同=改變社會?大概吧……?」
後來就讀研究所期間,也同時在環境相關的基金會兼職,不敢說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但一些環境議題在這幾年越來越被大眾看見與討論,我想自己對於改變社會是有出那麼一點點力的吧。
研究所畢業,也離開基金會(還是覺得不是最想做的事),「想要改變社會」的想法沒有改變,只是換了一個高明點的說法:「想要擁有社會影響力」,這個希冀跟當年一樣籠統。
畢業後的工作有關知識轉譯與推廣,高負荷的工作量,使自己必須成為一個無情的工作機器,感覺痛並快樂著,直到身體發出警訊,於是轉而想要解答另一個猜想:「想做的事,也包含了想過的生活嗎?」

重點可能不只是「夢想」

「…每天我都睡到自然醒,起床後稍微打掃一下家裡等老斌去田裡回來,就開始悠哉的吃早餐,看書。接著看當天自己安排的工作是拓繪還是備課還是寫文章,就開始一邊聽音樂,一邊工作……所以很可能平均來說,我一天真正工作的時間不到四小時……我工作時間那麼少,其他時間都在幹嘛?其他時間就是我想幹嘛就幹嘛啊!……那兩萬多塊夠用嗎?在鹿野,不只夠用還有得存……」-廖瞇〈關於賺錢的工作時間
寫下〈追求夢想的生活型態〉時,應該是啟發自廖瞇的生活記事,發現原來也有這種生活的可能、而深感嚮往。「也許……重點不只是達到遠方的夢想,能夠擁有自己感到舒服的生活方式與節奏也很重要。」這才是長久之計也說不定?
但被社會馴化的我,對於這種想法抱持懷疑,而一直不斷選擇嘗試「找到夢想並追求夢想」一途。然而在這段假設驗證的路上,驗證「自己能否能為了追尋夢想,而忍受某種生活型態」困難且痛苦得多,探索「自己夢想的生活型態長什麼樣子」則相對容易,我也在痛苦過後走上了這條路子。
而現在的我,擁有了夢想的生活型態並感覺滿足––自由工作的型態,大抵和廖瞇的「工作的時間很少、其他的時間想幹嘛就幹嘛」相去不遠,雖然現在的收入還沒有多到不用煩惱的程度,也仍舊持續探索讓這種生活型態可以長長久久的方法。
至於夢想,其實在這段自由工作的日子裡,確實漸漸可見雛形,現在也利用「想幹嘛就幹嘛」的時間緩慢進行。不過暫時還不到可以自信、大放送的時機,所以就先寫到這裡。

寫在最後
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朝著夢想前進、披荊斬棘的日子才算真正活著,其實也很好。我也曾這麼相信、想要成為那種人而嘗試過,只是發現了那並不適合我。(或許未來會適合也說不定呢?至少現在不是)
終究是要親身走過,才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適合自己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