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死亡是個忌諱的話題,別人的死偶成統計數字之一,但至親之死,恐怕就不是這麼回事。即便是醫師,面對親人死亡,經常也是幾經掙扎。這是本醫師基於母親意願協助自然死的紀錄以及對於善終想法的闡釋,對比醫療死、安樂死等與死亡相關的詞彙,對自己的經歷以及選擇之一做清楚的交代。
隨著年紀漸長,紅包少了,開始包起白包。那些走近殯儀館的時日,都特別的感傷。雖知人終將死,信仰也應許著天家,但始終有種揮之不去的情緒。看不淡,也始終糾結。作者作為佛教徒,中間許多信仰的部分,不影響閱讀,也不影響其他宗教信仰者了解所謂的善終。最後在答問的地方,區別自殺、斷食死亡在選擇上有什麼不同,而這個差異,就是善終的「善」所想表達的:沒有缺憾。
從其母的生平說起,為了說明這個選擇有其脈絡,不是倉促決定,也不是單純的久病厭世。罕見疾病的遺傳,始終是個陰影,而在老病死的歷程中,把病死的拉扯的痛苦縮短,成了善終的核心之一,也就是儘可能的降低預後不佳的病痛所帶來的不適。
在當事人下定決心之後,醫療的專業背景使得這個決定更能完整有效的執行,當然家人在死亡理念上的一致以及尊重當事人的想法也是相當重要的。在過程中雖有不適以及意志動搖,情緒失控等現象都如實的呈現,過程並不容易,也需要細心的照料,而在積極安樂死尚未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都沒能特別照顧到的族群,斷食成了可行也友善的選擇之一。
有計畫的減少進食確實可以降低身體的負擔,嘗試過168的減重,有時會覺得心情上的焦慮想吃大過身體的需要,而大抵健康的時候並不會特別感覺負擔。當身體各樣器官機能衰老,這些負擔恐怕就成了不適的主因,無法順利的代謝導致的水腫等,都可能帶來更多的不適,而斷食就可以降低這個類型的不適。選擇漸進的減少攝入,並適當的透過藥物、給水等策略降低不適,或許就是慢慢的降低活動,終至死亡的一個歷程,相較於在醫院不斷的搶救、病危、插管、電擊,都要來的平和許多。
長照的壓力不僅是對病人,也是對家屬,外籍看護的介入,通常能夠舒緩部分,但實際上高齡的病死拉扯拉長,是將來必然面對的問題。不說各國趨勢如何,在現有的社會風氣中,及早討論、決定而不是鴕鳥的避談就以為不會發生死亡結果,恐怕是更為貼近當事人想法的選擇。最後,期盼有天社會能接受當人不能選擇如何生,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選擇更安穩的離開世界,也願尊嚴善終法草案能順利通過。
推薦給想了解善終議題的朋友,不管事倫理道德的討論、醫療的策略或者是實際的案例,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相關的訊息,也透過這樣的分享,讓選擇能夠更多元,生者能勇敢繼續生活,死者安然離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