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死亡是個忌諱的話題,別人的死偶成統計數字之一,但至親之死,恐怕就不是這麼回事。即便是醫師,面對親人死亡,經常也是幾經掙扎。這是本醫師基於母親意願協助自然死的紀錄以及對於善終想法的闡釋,對比醫療死、安樂死等與死亡相關的詞彙,對自己的經歷以及選擇之一做清楚的交代。
隨著年紀漸長,紅包少了,開始包起白包。那些走近殯儀館的時日,都特別的感傷。雖知人終將死,信仰也應許著天家,但始終有種揮之不去的情緒。看不淡,也始終糾結。作者作為佛教徒,中間許多信仰的部分,不影響閱讀,也不影響其他宗教信仰者了解所謂的善終。最後在答問的地方,區別自殺、斷食死亡在選擇上有什麼不同,而這個差異,就是善終的「善」所想表達的:沒有缺憾。
從其母的生平說起,為了說明這個選擇有其脈絡,不是倉促決定,也不是單純的久病厭世。罕見疾病的遺傳,始終是個陰影,而在老病死的歷程中,把病死的拉扯的痛苦縮短,成了善終的核心之一,也就是儘可能的降低預後不佳的病痛所帶來的不適。
在當事人下定決心之後,醫療的專業背景使得這個決定更能完整有效的執行,當然家人在死亡理念上的一致以及尊重當事人的想法也是相當重要的。在過程中雖有不適以及意志動搖,情緒失控等現象都如實的呈現,過程並不容易,也需要細心的照料,而在積極安樂死尚未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都沒能特別照顧到的族群,斷食成了可行也友善的選擇之一。
有計畫的減少進食確實可以降低身體的負擔,嘗試過168的減重,有時會覺得心情上的焦慮想吃大過身體的需要,而大抵健康的時候並不會特別感覺負擔。當身體各樣器官機能衰老,這些負擔恐怕就成了不適的主因,無法順利的代謝導致的水腫等,都可能帶來更多的不適,而斷食就可以降低這個類型的不適。選擇漸進的減少攝入,並適當的透過藥物、給水等策略降低不適,或許就是慢慢的降低活動,終至死亡的一個歷程,相較於在醫院不斷的搶救、病危、插管、電擊,都要來的平和許多。
長照的壓力不僅是對病人,也是對家屬,外籍看護的介入,通常能夠舒緩部分,但實際上高齡的病死拉扯拉長,是將來必然面對的問題。不說各國趨勢如何,在現有的社會風氣中,及早討論、決定而不是鴕鳥的避談就以為不會發生死亡結果,恐怕是更為貼近當事人想法的選擇。最後,期盼有天社會能接受當人不能選擇如何生,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選擇更安穩的離開世界,也願尊嚴善終法草案能順利通過。
推薦給想了解善終議題的朋友,不管事倫理道德的討論、醫療的策略或者是實際的案例,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相關的訊息,也透過這樣的分享,讓選擇能夠更多元,生者能勇敢繼續生活,死者安然離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5會員
497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就是本很寫實的抱怨,說的都是人情義理,做的都是傷天害理,大概是這樣。滿不意外的內容,畢竟也在相關企業工作了10年,有些表面工夫、無意義的書面作業也是夯不啷噹做了10年,每每問自己是不是變了?是不是不像以前那樣覺得應該改變些什麼?是不是還努力著?但真的是跟以前不太一樣了,沒有勇氣說出基層一樣專業這種話
看完《跳舞的熊》,想起書架上這本也是擺有點久,趁跟家人上阿里山的車程間,讀完了這本書,也從一個貼身的角度,切入獨裁者的性格,以及與人互動的各種細節。作者在書的最後註明了記憶、敘述可能產生的偏誤、矛盾,而他的做法是先讀完相關出版,以信賴受訪者的方式進行紀錄。 吃飯皇帝大,每個獨裁者都需要用餐,但國家的
上了年紀的女性,有時會排斥從大姊姊變成阿姨,面對歲月催人老,似乎也沒有太多的選擇,來到別人稱呼大姊姊會害羞,除了早餐店老闆娘之外美女都不常出現、出現了也都客套的年紀,讀少男心中是個少女,與他身邊的阿姨的故事,也是別有一番感受。 書的一開始,是作者身邊的阿姨,也通常都是餐飲業。這些位於學校、公司附近的
這是一本關西每日新聞的深度報導集結,討論的是久病的殺人、或殺人後自殺等悲劇。其實還是有點睡眠障礙問題,還算能想像長期睡眠不足的不舒服感,但除此之外,還有心理壓力、掙扎、糾結,那就與個人睡眠問題完全不同了。 老病死是人生必經,老是常態,但病死中間隔多久、誰負擔經濟成本、、、等等問題都相當棘手。感情一般
一本在書櫃上躺了很久的書,然後居然是去友人家作客,然後硬從他書櫃上把這本書拿下來讀了一個週末就結束了。除了各種斯基對於閱讀障礙外加對各種人物橫出的故事需要翻來翻去之外,和這本書的各種介紹差不多,想要了解共產解體之後人們的各種反應,或許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但其實,或許也適合拿來當作討論學校規定制服問
吃魚,但從來不知道什麼是雪卡毒,可能吃得不夠多。就像是書裡灰撲撲的故事,看得不夠多,只能想像,稍稍接近那些故事。嚥下之後,偶爾反胃是正常的,請知悉。 八篇故事不到一天就看完,可以想見故事的節奏不錯,讀起來像某些多刺的魚,三挑四撿恐怕挑掉了最美味的,趕忙吃下又被魚刺哽住。人生很難,困在如石滬的狀態中更
就是本很寫實的抱怨,說的都是人情義理,做的都是傷天害理,大概是這樣。滿不意外的內容,畢竟也在相關企業工作了10年,有些表面工夫、無意義的書面作業也是夯不啷噹做了10年,每每問自己是不是變了?是不是不像以前那樣覺得應該改變些什麼?是不是還努力著?但真的是跟以前不太一樣了,沒有勇氣說出基層一樣專業這種話
看完《跳舞的熊》,想起書架上這本也是擺有點久,趁跟家人上阿里山的車程間,讀完了這本書,也從一個貼身的角度,切入獨裁者的性格,以及與人互動的各種細節。作者在書的最後註明了記憶、敘述可能產生的偏誤、矛盾,而他的做法是先讀完相關出版,以信賴受訪者的方式進行紀錄。 吃飯皇帝大,每個獨裁者都需要用餐,但國家的
上了年紀的女性,有時會排斥從大姊姊變成阿姨,面對歲月催人老,似乎也沒有太多的選擇,來到別人稱呼大姊姊會害羞,除了早餐店老闆娘之外美女都不常出現、出現了也都客套的年紀,讀少男心中是個少女,與他身邊的阿姨的故事,也是別有一番感受。 書的一開始,是作者身邊的阿姨,也通常都是餐飲業。這些位於學校、公司附近的
這是一本關西每日新聞的深度報導集結,討論的是久病的殺人、或殺人後自殺等悲劇。其實還是有點睡眠障礙問題,還算能想像長期睡眠不足的不舒服感,但除此之外,還有心理壓力、掙扎、糾結,那就與個人睡眠問題完全不同了。 老病死是人生必經,老是常態,但病死中間隔多久、誰負擔經濟成本、、、等等問題都相當棘手。感情一般
一本在書櫃上躺了很久的書,然後居然是去友人家作客,然後硬從他書櫃上把這本書拿下來讀了一個週末就結束了。除了各種斯基對於閱讀障礙外加對各種人物橫出的故事需要翻來翻去之外,和這本書的各種介紹差不多,想要了解共產解體之後人們的各種反應,或許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但其實,或許也適合拿來當作討論學校規定制服問
吃魚,但從來不知道什麼是雪卡毒,可能吃得不夠多。就像是書裡灰撲撲的故事,看得不夠多,只能想像,稍稍接近那些故事。嚥下之後,偶爾反胃是正常的,請知悉。 八篇故事不到一天就看完,可以想見故事的節奏不錯,讀起來像某些多刺的魚,三挑四撿恐怕挑掉了最美味的,趕忙吃下又被魚刺哽住。人生很難,困在如石滬的狀態中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最近媽媽進入所謂的安寧善終 對於我這個半輩子都在照顧重症病患的我來說 衝擊之大的⋯⋯ 原來我們可以選擇那麼平靜的方式啊🤗🤗 看著媽媽ㄧ點點的完美退場 卻不時的為我跟姐姐展現笑容 覺得我的母親真的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感恩姐姐與我的臨終理念是ㄧ致的 我們也開始了許久未有的聊天 我覺得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最近媽媽進入所謂的安寧善終 對於我這個半輩子都在照顧重症病患的我來說 衝擊之大的⋯⋯ 原來我們可以選擇那麼平靜的方式啊🤗🤗 看著媽媽ㄧ點點的完美退場 卻不時的為我跟姐姐展現笑容 覺得我的母親真的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感恩姐姐與我的臨終理念是ㄧ致的 我們也開始了許久未有的聊天 我覺得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