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現今精神醫療小心得分享

    給在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和工作人員的建議參考:
    最近我慢慢去體會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又去回想我在醫院所看到的精神病患者和非精神病患者給我感覺的差異,加上和家人深入聊過很多對事情的看法之後,我主觀覺得精神疾病的關鍵在於人格、性格上的問題,至少我覺得我是這樣。
    因為我覺得我們的醫學界、心理學界好像沒有去想過一個問題,說不定有些人格特質天生是脆弱到無法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醫學說思覺失調症有基因上的問題,那會不會造成他的人格只能應付到某種程度的社會情境,我聽過腦科學的說法說他們的大腦天生比較無法應付壓力,所以一旦給了超過他能負荷的壓力他就會發展成精神疾病,但是我比較喜歡從心理心靈去看而不是生理。
    不過不管怎麼說,我們有去尊重每個人天生能力、人格特質的不同嗎?給予合適的輔導,就像自閉特質的人給予合適的輔導,到最後他就比較能以自己的方式適應社會而不是因為搞不清楚到處困惑、挫折導致最後社會功能的低落。
    我在想如果我們的社會文化是多注重心理、尊重個人性格的不同,不是一致化都是用同種的態度去教育、要求所有人,是否我們能更了解很多情感性精神疾患、思覺失調症等等精神疾病是怎麼一回事?我的猜測是他們天生跟我們的設定有很大的不同,那個不同大到無法適應這個侷限的社會價值觀與侷限的家庭教育觀。
    總而言之我覺得如果從人格特質的不同來看待精神病是否可以在例如小時候發現性格與大多數人的差異而即時的去輔導他而不是強硬的要改造他,或許成長的過程就不會發展成精神疾病,就是用對待自閉特質的態度去看待,這是給精神科工作人員一個我的角度的看法,可以思考看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