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英國跟法國的《壞孩子們》有什麼不一樣?

去年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大獎的法國得獎片《壞孩子們》,講一個小社區裏的四個青少年的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國作家威廉高定寫的《蠅王》,講的是一群小孩因為空難漂流到小島的故事。
《壞孩子們》住在一個窮而封閉的環境裏,大人跟小孩大多無所事事。人際關係讓人窒息,你的所作所為更會因為網路,而被放大,被扭曲。
《蠅王》的孩子們來自中產階級,他們有禮貌有家教。但是,日復一日的無法獲救,讓他們彼此蹭恨,彼此折磨。然後,悲劇絕對無法避免。
憑藉拍攝劇情片為由,《壞孩子們》攝製組找來小學生跟中學生素人,演出他們生活中的家庭關係與同儕關係。
小男孩沒有得到愛,不知道父親是誰。他說他身體一直在顫抖,任何人惹他,他就回毫不猶豫的揍他。
飾演他15歲小姐姐的女孩,當弟弟癌症病逝之後,她也成了定時炸彈。只要有人談起她已逝的弟弟,她就會馬上爆炸,馬上揍對方。
我們隔著螢幕,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愛的渴望。因為沒有愛,他們的人生只能隨波逐流,一切都不重要。上學不重要,朋友不重要。生命,也不重要。
《蠅王》裏的孩子們「變壞」的原因很簡單粗暴,我要感覺我比你更優,就好。
所以,是什麼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僅僅因為貧窮,因為環境的封閉嗎?
《壞孩子們》需要的是持續的陪伴,他們自己會慢慢成長。
《蠅王》需要的是對於公平的肯定,他們自己會找出秩序。
所以,英國跟法國的孩子們有什麼不一樣?
沒有。他們都需要愛,愛會給他們力量。
豈止小孩子需要愛而已,大人們也需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李立亨的李想世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