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解書】《苦難的意義》能讓人深刻

【主題解書】《苦難的意義》能讓人深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用三本書三部影片來破解「苦難的意義」。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人之所以痛苦煎熬,是因我們活在「記憶和期待」之中。

理想跟因之觸發的各種意象,經由想像的翅膀,構成我們的記憶、期待和憧憬。

什麼叫做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什麼叫做沒有期待/沒有比較,就不會有傷害。

可是,我們還是會自找苦吃,我們還是會對自己有更高期望。為什麼?

曾經是耶魯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教授,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協會前主席保羅·布盧姆在《苦難的意義》一書裏提醒我們說:當恐懼,痛苦,憤怒,悲傷是有意義的時候,痛苦是可以帶來幸福感的。

特別是,當這個痛苦是你主動決定要去承受的時候。

raw-image

「自我感」消失,會帶來快樂

「痛苦是我們為了獲得更強烈的快樂所付出的代價。」布盧姆如是說。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人有時候會為了緩解痛苦而去受苦,人有時候明知道會痛苦卻還是要去受苦。為什麼?

因為痛苦會讓人聚焦在痛苦這個感覺上面,人的自我會消失。當你可以選擇痛苦,而不是被動去被折磨的時候,心理學家將之稱為「消極體驗」的痛苦。

「消極體驗可以成為促成積極體驗的一項投資。」因為,消極體驗不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它本身就有價值。

紀錄片《基普喬格:最後的里程碑》,追蹤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肯雅著名長跑運動員埃魯德-基普喬格,他於2019年在維也納以1小時59分40秒成績跑完馬拉松的故事。

raw-image

持續的訓練,持續的維持體態跟飲食控制,年復一年,直到不惑之年還在繼續。這對我們一天要是能走一萬步,就要吃炸雞喝可樂慶祝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史詩般的痛苦。

基普喬格說,「我不知道極限在哪里,但是我會一直向著它跑下去。」

所謂的痛苦,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充滿意義的。因為,痛苦會讓「自我感」消失,從而帶來快樂。

所以,人也可能去主動尋求痛苦。因為,你可以「預演」你可能遭遇的災難。

被喻為美國新知識分子代表的蘇珊·桑塔格,在討論我們看圖畫或者照片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往往只是在,旁觀他人的痛苦。

raw-image

痛苦可以很宏大,可以很個人

「只要我們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們就會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謀。我們的同情心宣佈我們的清白,同時也宣佈我們的無能。」那麼,你的旁觀,又有什麼意義呢?

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這本文化研究專著裏提到:「我們是有責任的,那就是暫時把我們寄予遭受戰爭和醜惡政治之苦的他人的同情擱在一旁,轉而深思我們的安穩怎樣與他們的痛苦處於同一地圖上。」

痛苦的背後,的確有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痛苦可以很宏大,也可以很個人。

西班牙大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以自己發現自己性取向為故事背景的電影《痛苦與榮耀》描述非常個人化的痛苦:我喜歡男人,即便我的宗教跟我的家庭都不允許。

raw-image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演的男主角說:只會哭算不上好演員,懂得克制眼淚才是好演員。

是的。克制,有度,就是所有「好的」快樂與痛苦的基礎。

但是,人怎麼有辦法做到?這需要練習吧,這需要領悟吧。

沒有辦法分享的快樂與痛苦,不能說出來的孤獨,有毒的。

日本電影《被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講的就是缺乏愛的松子,如何一次次用直覺,用付出,用死心蹋地來面對世界,卻永遠被嫌棄。

raw-image

什麼都不要,是最痛苦的時候

無止盡的付出,而不曾想過自己究竟為何要如此做的人生,有可能對自己也對別人造成困擾。被付出的人的反應,有時候是正面的,有時候會是負面的。

面對痛苦,誰不想踩煞車,讓自己緩一下呢?

錯。很多人就是這樣,一路苦到底。根本覺得,人生就是如此。算了吧。毀滅吧。累了。

自覺。自律。自省。這三個自,一個比一個難。

平凡人如你我,根本不想懂「苦難的意義」,我們只想好好過上我們的小日子。不可以嗎?

當人什麼都不要的時候,那反而是最痛苦的時候。比如說,失去信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謝維奇的《二手時間》,透過作者大量長時間的採訪,記錄了1991年到2012年的二十年之間,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他們想要尋找生活的意義。但是,大部分人都失敗了。

raw-image

小老百姓的時間跟對於世界的理解都是二手的,都是被解釋過,被指導過的:「我們只被教育過怎麼為自由而犧牲。 可是現在過的卻是契訶夫式的生活,一種沒有歷史的生活。」

重新建立起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是痛苦的。太痛苦了。

但是,怎麼辦。不往前走,難道要陷入時代的流沙嗎?

我要痛苦,是因為我願意我要

回到《苦難的意義》這本書,作者說:「僅僅受苦還不夠,要選擇有價值的痛苦。」而且,要「以恰當的方式自願受苦,從中發現人生的豐富意義」。

所以,歸根究柢,好的苦難,有價值的痛苦。都建立在我們的自由意志之上,必須是,我願意,我想,我要。

也就是說,苦難是可以被爭取的,因為你知道苦難代表價值,代表分享,代表有意義。

一次次的苦難,都可以是一次次的生命榮耀。

avatar-img
李立亨的李想世界的沙龍
23會員
171內容數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關於愛情,張愛玲說得好:「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但是,當你不愛了,或者對方不愛你了。那又該如何?
用3部影視跟3本書來破解,活法的奧義。 人生是條漫長的河流,水岸不會變,變的水本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們不用出拳踢腳, 只要知道「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人和動物有什麼區別? 人有回憶,人會思考。很棒棒嗎?猩猩也可以的。 人跟動物的區別是「自我意識」,就是我,我,我。 自我意識會爬升到自我價值的認定,這就是自尊。 人有高自尊,低自尊,還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我們經常用憤怒,恐懼,焦慮,孤獨等情緒, 來轉移自己跟別人發現我不好,我很糟,我很丟臉。 我們實在應該逃脫「羞恥感」的牢籠,越早越好。
自戀者的正面有3C特質:魅力四射(charismatic)、 玉樹臨風(charming)、過於自信(confident) 那是他們經過多年的磨煉形成,最吸引人的特質。 自戀者的背面則是疑神疑鬼,挑東挑西, 不斷編輯自己的人設,卻要求對方要從一而終的順從。
我們其實已經習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直奔重點。 那就是從情緒上面暴發出來的,批評或命令。 特別是,其中如果還夾帶了偏見,那不是暴力,什麼才是暴力呢? 愛因斯坦說得好:「你不能用創造問題的思維來解決問題。」
關於愛情,張愛玲說得好:「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但是,當你不愛了,或者對方不愛你了。那又該如何?
用3部影視跟3本書來破解,活法的奧義。 人生是條漫長的河流,水岸不會變,變的水本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們不用出拳踢腳, 只要知道「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人和動物有什麼區別? 人有回憶,人會思考。很棒棒嗎?猩猩也可以的。 人跟動物的區別是「自我意識」,就是我,我,我。 自我意識會爬升到自我價值的認定,這就是自尊。 人有高自尊,低自尊,還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我們經常用憤怒,恐懼,焦慮,孤獨等情緒, 來轉移自己跟別人發現我不好,我很糟,我很丟臉。 我們實在應該逃脫「羞恥感」的牢籠,越早越好。
自戀者的正面有3C特質:魅力四射(charismatic)、 玉樹臨風(charming)、過於自信(confident) 那是他們經過多年的磨煉形成,最吸引人的特質。 自戀者的背面則是疑神疑鬼,挑東挑西, 不斷編輯自己的人設,卻要求對方要從一而終的順從。
我們其實已經習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直奔重點。 那就是從情緒上面暴發出來的,批評或命令。 特別是,其中如果還夾帶了偏見,那不是暴力,什麼才是暴力呢? 愛因斯坦說得好:「你不能用創造問題的思維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