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解書】《苦難的意義》能讓人深刻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用三本書三部影片來破解「苦難的意義」。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人之所以痛苦煎熬,是因我們活在「記憶和期待」之中。

理想跟因之觸發的各種意象,經由想像的翅膀,構成我們的記憶、期待和憧憬。

什麼叫做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什麼叫做沒有期待/沒有比較,就不會有傷害。

可是,我們還是會自找苦吃,我們還是會對自己有更高期望。為什麼?

曾經是耶魯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教授,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協會前主席保羅·布盧姆在《苦難的意義》一書裏提醒我們說:當恐懼,痛苦,憤怒,悲傷是有意義的時候,痛苦是可以帶來幸福感的。

特別是,當這個痛苦是你主動決定要去承受的時候。

raw-image

「自我感」消失,會帶來快樂

「痛苦是我們為了獲得更強烈的快樂所付出的代價。」布盧姆如是說。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人有時候會為了緩解痛苦而去受苦,人有時候明知道會痛苦卻還是要去受苦。為什麼?

因為痛苦會讓人聚焦在痛苦這個感覺上面,人的自我會消失。當你可以選擇痛苦,而不是被動去被折磨的時候,心理學家將之稱為「消極體驗」的痛苦。

「消極體驗可以成為促成積極體驗的一項投資。」因為,消極體驗不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它本身就有價值。

紀錄片《基普喬格:最後的里程碑》,追蹤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肯雅著名長跑運動員埃魯德-基普喬格,他於2019年在維也納以1小時59分40秒成績跑完馬拉松的故事。

raw-image

持續的訓練,持續的維持體態跟飲食控制,年復一年,直到不惑之年還在繼續。這對我們一天要是能走一萬步,就要吃炸雞喝可樂慶祝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史詩般的痛苦。

基普喬格說,「我不知道極限在哪里,但是我會一直向著它跑下去。」

所謂的痛苦,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充滿意義的。因為,痛苦會讓「自我感」消失,從而帶來快樂。

所以,人也可能去主動尋求痛苦。因為,你可以「預演」你可能遭遇的災難。

被喻為美國新知識分子代表的蘇珊·桑塔格,在討論我們看圖畫或者照片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往往只是在,旁觀他人的痛苦。

raw-image

痛苦可以很宏大,可以很個人

「只要我們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們就會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謀。我們的同情心宣佈我們的清白,同時也宣佈我們的無能。」那麼,你的旁觀,又有什麼意義呢?

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這本文化研究專著裏提到:「我們是有責任的,那就是暫時把我們寄予遭受戰爭和醜惡政治之苦的他人的同情擱在一旁,轉而深思我們的安穩怎樣與他們的痛苦處於同一地圖上。」

痛苦的背後,的確有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痛苦可以很宏大,也可以很個人。

西班牙大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以自己發現自己性取向為故事背景的電影《痛苦與榮耀》描述非常個人化的痛苦:我喜歡男人,即便我的宗教跟我的家庭都不允許。

raw-image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演的男主角說:只會哭算不上好演員,懂得克制眼淚才是好演員。

是的。克制,有度,就是所有「好的」快樂與痛苦的基礎。

但是,人怎麼有辦法做到?這需要練習吧,這需要領悟吧。

沒有辦法分享的快樂與痛苦,不能說出來的孤獨,有毒的。

日本電影《被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講的就是缺乏愛的松子,如何一次次用直覺,用付出,用死心蹋地來面對世界,卻永遠被嫌棄。

raw-image

什麼都不要,是最痛苦的時候

無止盡的付出,而不曾想過自己究竟為何要如此做的人生,有可能對自己也對別人造成困擾。被付出的人的反應,有時候是正面的,有時候會是負面的。

面對痛苦,誰不想踩煞車,讓自己緩一下呢?

錯。很多人就是這樣,一路苦到底。根本覺得,人生就是如此。算了吧。毀滅吧。累了。

自覺。自律。自省。這三個自,一個比一個難。

平凡人如你我,根本不想懂「苦難的意義」,我們只想好好過上我們的小日子。不可以嗎?

當人什麼都不要的時候,那反而是最痛苦的時候。比如說,失去信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謝維奇的《二手時間》,透過作者大量長時間的採訪,記錄了1991年到2012年的二十年之間,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他們想要尋找生活的意義。但是,大部分人都失敗了。

raw-image

小老百姓的時間跟對於世界的理解都是二手的,都是被解釋過,被指導過的:「我們只被教育過怎麼為自由而犧牲。 可是現在過的卻是契訶夫式的生活,一種沒有歷史的生活。」

重新建立起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是痛苦的。太痛苦了。

但是,怎麼辦。不往前走,難道要陷入時代的流沙嗎?

我要痛苦,是因為我願意我要

回到《苦難的意義》這本書,作者說:「僅僅受苦還不夠,要選擇有價值的痛苦。」而且,要「以恰當的方式自願受苦,從中發現人生的豐富意義」。

所以,歸根究柢,好的苦難,有價值的痛苦。都建立在我們的自由意志之上,必須是,我願意,我想,我要。

也就是說,苦難是可以被爭取的,因為你知道苦難代表價值,代表分享,代表有意義。

一次次的苦難,都可以是一次次的生命榮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立亨的李想世界的沙龍
24會員
171內容數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2024/11/29
美國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畢生致力於法律事業並且推動男女平權工作不遺餘力。如果可以跟他學習如何健身,應該很不賴吧。
Thumbnail
2024/11/29
美國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畢生致力於法律事業並且推動男女平權工作不遺餘力。如果可以跟他學習如何健身,應該很不賴吧。
Thumbnail
2024/11/28
1993年,我到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研究所就讀。上課第一天,就被幾個學長姊的博士論文選題給驚呆了:有人以職業摔角選手的命名跟裝扮為題目,有人研究紐約聖派翠克教堂二戰期間做禮拜的女性頭飾變化為題目,有人研究猶太人做菜習慣的傳承與變化。
Thumbnail
2024/11/28
1993年,我到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研究所就讀。上課第一天,就被幾個學長姊的博士論文選題給驚呆了:有人以職業摔角選手的命名跟裝扮為題目,有人研究紐約聖派翠克教堂二戰期間做禮拜的女性頭飾變化為題目,有人研究猶太人做菜習慣的傳承與變化。
Thumbnail
2024/11/26
舊詩的世界,背後有國恥辛酸,有生命滄桑,更有美好的想像與感受。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生生不已的生命感知力量。讀老師的眾多著作,都可以感受到溫情,敬意,還有豁然開朗之後的理解。
Thumbnail
2024/11/26
舊詩的世界,背後有國恥辛酸,有生命滄桑,更有美好的想像與感受。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生生不已的生命感知力量。讀老師的眾多著作,都可以感受到溫情,敬意,還有豁然開朗之後的理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如何在心靈上承受痛苦,並努力克服這種痛苦的過程。內心的傷口還在淌血,但人們仍然在努力讓痛苦變小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強。文章中提到了親愛的曉一直努力的過程,以及這條路的長與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如何在心靈上承受痛苦,並努力克服這種痛苦的過程。內心的傷口還在淌血,但人們仍然在努力讓痛苦變小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強。文章中提到了親愛的曉一直努力的過程,以及這條路的長與辛苦。
Thumbnail
心簡單,慾寡少,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
Thumbnail
心簡單,慾寡少,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
Thumbnail
「痛苦」總是讓人想要逃跑。不過在痛苦當中,卻可能有我們未曾想到的禮物。「痛苦」經常讓我們感到不舒服,而逃跑則是最簡單的選擇。我們可以忽略痛苦,假裝沒事地,日復一日。然而,如果我們選擇面對自己的痛苦經驗,我們則有可能從中受益?
Thumbnail
「痛苦」總是讓人想要逃跑。不過在痛苦當中,卻可能有我們未曾想到的禮物。「痛苦」經常讓我們感到不舒服,而逃跑則是最簡單的選擇。我們可以忽略痛苦,假裝沒事地,日復一日。然而,如果我們選擇面對自己的痛苦經驗,我們則有可能從中受益?
Thumbnail
人們有時害怕幸福快樂,來自受苦的記憶。 人類對苦難所知比快樂多, 受苦的記憶使人守住了苦痛,不敢迎向幸福快樂。 壓抑的記憶以閃回的形式出現,有點像是對你感覺到但又無法明確指出的事物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你所處的環境可能會不斷帶回影像,但它們會是脫節和支離破碎的。
Thumbnail
人們有時害怕幸福快樂,來自受苦的記憶。 人類對苦難所知比快樂多, 受苦的記憶使人守住了苦痛,不敢迎向幸福快樂。 壓抑的記憶以閃回的形式出現,有點像是對你感覺到但又無法明確指出的事物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你所處的環境可能會不斷帶回影像,但它們會是脫節和支離破碎的。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本文引述醫生的觀點,指出當人告訴自己是處於安全的地方,大腦便認識到這樣的痛純粹是一個感覺,無需驚恐,從而讓大腦逐漸減低傳送痛感的力度。我們面對身體和生活上的痛,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本文引述醫生的觀點,指出當人告訴自己是處於安全的地方,大腦便認識到這樣的痛純粹是一個感覺,無需驚恐,從而讓大腦逐漸減低傳送痛感的力度。我們面對身體和生活上的痛,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失望和傷心時,這種情感可以讓我們感到脆弱,但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成長和學習機會。 傷心的本質 傷心是一種情感,通常伴隨著失望、悲傷和痛苦。當我們面臨失敗、別離、挫折或其他令人痛苦的事件時,傷心是我們的自然反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失望和傷心時,這種情感可以讓我們感到脆弱,但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成長和學習機會。 傷心的本質 傷心是一種情感,通常伴隨著失望、悲傷和痛苦。當我們面臨失敗、別離、挫折或其他令人痛苦的事件時,傷心是我們的自然反
Thumbnail
「如果有人此刻看得到你的內心,一定會把你送到急診室。但沒人看得到,所以他們以為你過一陣子就會沒事了。可是你的心沒有好,需要大量的關注和治療。」 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過痛苦, 有的大,有的小, 有的過幾天就好了, 有的卻長期留在我們心中不走。 我們習慣自己咬著牙撐過去, 但內心卻是佈滿創傷。 但是,
Thumbnail
「如果有人此刻看得到你的內心,一定會把你送到急診室。但沒人看得到,所以他們以為你過一陣子就會沒事了。可是你的心沒有好,需要大量的關注和治療。」 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過痛苦, 有的大,有的小, 有的過幾天就好了, 有的卻長期留在我們心中不走。 我們習慣自己咬著牙撐過去, 但內心卻是佈滿創傷。 但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