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語言就是一個溝通工具。

年輕的時候曾經出國唸過兩年書,當時必然是因為初生之犢不畏虎吧?!就算英文不是講的很流利,我還是覺得自己在國外生活的挺自在,反正就算比手畫腳的也行,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就好了。
我一直是抱持著這樣的觀念在學習他國語言的。
曾有過一次印象很深刻的經驗,是我跟當時的男友(現在的隊友)在當地打電話叫計程車,結果等啊等的,一直等不到車來,打去車行一詢問,車行說因為司機找不到我們的地址在哪?!
等到好不容易上了車,司機劈頭一陣罵,說我們的英語發音不標準,所以害他找不到路,然後進而要求我們再重複一次路名的發音給他聽。
當時男友都要開口了,我拉著他執意不肯。
我說:溝通是建立在說者與聽者之間的,誰說一定是我們說的問題,也可能是你聽的問題。
就說我初生之犢不畏虎吧?!
(我怎麼還沒被蓋布袋也是萬幸了?!
但一言以蔽之,這真的是我一直以來的觀念,語言的目的就是溝通,只要我們順利的達到彼此溝通的目的,那麼就完成了語言存在的必要性了。
-
然而直到時隔20多年,如今我們又舉家搬遷到異地,我發現雖然我的觀念沒變過,但這世界已經不是我原本以為認識的世界。
一來是,當我20啷噹歲英文表達不清楚的時候,多數人都會願意停下來試著理解,或是幫忙協助;然而20幾個年頭過去,如今還會願意認真聽我說英文的,剩下賣場的sales,或是銀行的行員。
再來是,印度籍的移民,現在在海外非常非常多,而且幾乎都佔據了醫療/資訊等重要的崗位,尤其是看醫生的時候,從櫃檯行政/到診間護士/再到醫生本人,很高的比例都是印度人。
而我常常聽不懂。
除了醫療用語較為艱深難懂外,主要還是他們的口音與腔調,但是那是人家國家的官方語言啊!
人家可以質(不)疑(爽)我聽不懂,但我卻不能如過去的我般,去挑戰他說不清楚。
只好不恥下問。
還好活過一半人生後,歐巴桑最無敵的就是臉皮夠厚,只要我不覺得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了。
記錄於今日帶小女孩回診看家庭醫生,從櫃檯報到到看完醫生拿好藥,一路流暢。在完成需求跟目的後,我沾沾自喜的邊開車邊跟小女孩分享今天的英文有過關,青春期少女淡淡的說:「有時候就是自以為的,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雙手握緊方向盤,深呼吸,我忍。
#青春期少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