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學會「走路」,了解「步態」(二)

除了肉眼可見的步伐數據,要能夠順利的兩腳輪替前行,就需要一個好的重心轉移,重心轉移的穩定性及表現,會影響移動時的平衡,也會影響我們肌肉使用的效率;同樣地,許許多多因素會干擾行走狀態下的重心轉移表現好壞。
每個人的重心位置略有不同,在站姿下約略都在肚臍稍下方一點的高度,骨盆會隨著慣性往前,跟著一定程度的旋轉,在解釋不同的問題之前,依然要先介紹何謂正常?平常的我們是怎麼走的?

這張圖為股骨的大轉子在行走過程中的移動路線,基本上也跟人類在行走時的重心移動一致,在單腳承重的時候,重心會向較高處移動;雙腳承重時則下降,垂直的重心移動距離約為2公分。
再加上兩腳的步寬,重心會在兩腳之上輪替,而多一個水平向的橫幅移動距離,約略為4公分。將各方向的轉移連貫起來便成了上圖。
最後在以頭頂向下看的視角,可以注意到骨盆還有旋轉的動作,如下圖:
當下肢在做一個伸長延伸的動作時,會帶出外轉的動作;相反則會帶出內轉的動作。這樣的機制跟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都有關聯,關節處的受損、肌肉的不平衡、結構的異常,都可能導致過多或過少的轉動、導致過多或過少的骨盆位移。
隨著骨盆轉動,我們在腳板踩地時,自然就不會完全朝向正前方,因而有一個正常的足偏角。正常的足偏角範圍約在5~10度,平均為7度左右。過大的角度即為我們平常說的走路「外八」,反之過小即為「內八」。
行走步態隨著這樣拆開了解,並進而分析,會越來越深入。了解的越細節,越能從細節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從下一篇開始,將會拆分行走的時期,去介紹各個時期所扮演的角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