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不廢話——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摘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本書分為四部,從說明佛陀、佛法根源開始。並且強調佛法的特殊意義,在於提倡一種行為、思想方式,而非相信某位神明。而更看重實踐的意義,並非灌輸信眾相信某人的概念也體現在佛經多為思想的集成,而非是某人的口諭。此書在第一章節也直接的說明了,佛教是一種非有神論,其關切的議題和多數宗教所觸及的存在主義危機較不相同,也並不希冀某全知全能的神可以救贖一切,而是將焦點關照在自身,以了解無常並接納、追求覺醒與超脫的行為與思想做提倡要點,並此書以佛陀之法教為主要釋義對象,這也是佛法最根源的開端。
這樣的非有神論也為本書的論調打下基礎,作者描述佛教並不是要求讀者或信眾盲目的相信什麼,而是將佛法作為一種生活實踐方式。而我認為這樣的表達方式也與作者為西方人,處在西方盛行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處境有關。作者將其論述更著重於解釋佛教並不是立基於相信或道德,不作過多批判與審判,而更多的以理性地提倡其生活與思想方式的實質層面,並且展現佛法的彈性,以理性的生活形式作為特色較可以讓長期浸淫在具有相當規範性宗教的西方人接受。
後續章節則接連介紹佛教教義中的基本概念,其中談到最重要的宗旨在於覺醒,接著說明佛教思想中對生命的詮釋「無常」、「苦」、「無我」以及三毒「貪」、「嗔」、「癡」的意涵等等。用了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基本的思想概念,後續章節更進一步說明八聖道與四聖諦等佛法規範。最後一章節則介紹了在現實生活中修持佛法的方式。

  以下簡易說明此書第二部:核心概念中的佛法思想,由淺入深,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這本〈佛陀不廢話——極簡佛法入門問答〉
  • 宗旨——覺醒
  此一章節在說明佛教的核心概念,先從其法教宗旨「覺悟」、「覺醒」開始。佛教所提倡的覺悟是一種接受生命無常並且能覺知自身感知、情境了解事物本身的實相事實而非被困在意識形態、文化觀念等等中。其包含兩種狀態——開悟awakening是了解世間一切真實實相,超脫原本的想法觀念與概念意識影響與蒙蔽的理解與覺悟enlightenment用這種開悟的新眼光看待生命的過程。
開悟就是從我們的習慣反應中解脫出來,從我們的知覺概念和想法中解脫出來,去看事實原本的樣子,而不會期待它是另一種模樣。而覺悟,則是用這種新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的這個「過程」。
  • 三毒——貪嗔癡
  佛教中的三毒「貪」(貪欲)、「嗔」(嗔恨)、「癡」(無知無明),這三種狀態都會讓人被困在向外尋求的困境中,但外在的事物無法帶來真正的平靜與快樂,這三種狀態會讓人無法靜下心專注於自身與覺悟。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善惡並非原本就存在於外部宇宙世界的力量;相反的,它們是我們內在的心態。佛教教導我們要向內看。在邢裡,我們可以找到我們所說、所想和所做的一切美善事物的源頭,同時也會發現,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心一—也是一切邪惡的源頭。這種理解使我們對白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產生更大的責任感。
  • 生命存在的三相——無常、苦、無我
  描述完佛教認為須盡力避免的三毒狀態貪嗔癡後,開始解釋佛教對生命的理解。佛教認為萬物實相的本質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無常是事物的本質,而苦則是生命的必然,佛教將這種所謂的痛苦、不滿分為三種苦,而其最關切的苦為「行苦」the all-pervasive suffering是人將自身觀點、想法所產生對事實的妄知所加諸在己所產生的痛苦。因此佛教也鼓勵藉由覺察,瞭解實相進而可以放下這種妄知的束縛。無我的概念則是因為世間萬物緣起相依,每一件事每一個行為都是環環相扣的,這也是業力的概念,在這樣的結構下,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他人的行為結果。因此無我的概念即是沒有一個永恆固定不變的自己,只有環環相扣的因果網。
當我們開始了解無常的本質,我們對於結果和期望的執著就會關始滅少。這並不表示我們很容易就能接受突然失去工作或失去所愛的人。它的真正意思是,當我們學會如實看待每一件事物,我們就比較能夠心平氣和接受失去的痛苦:失去是生命過程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與它對抗。當我們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無常,我們就能夠開始在事物消逝的每一個瞬間找到意義和喜悅。

  這是一本簡單認識佛教挺有幫助的書籍,可以用並不艱深且不會令人反感排斥的方式了解佛教的概念與其簡易理論意義。對於像我一樣,從小拿香拜拜但其實對佛教、佛教徒一詞其實一知甚解的讀者來說還挺適合的,可以更加增進自身對佛教意涵的理解進而做出自己的判斷。但當然,作者在書中也有提到,佛教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思想,現今在不同地區、不同派別也會對同樣的概念有不同的詮釋與想像,因此對於有心想學佛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音樂與電影 思想與現實 這是個歡迎討論與共同激盪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淡藍之眸,算是一部推理懸疑片,基本上整部片真的就是沒啥劇情的在推理,然後最後用推翻一切的情節反轉前半部的推理結論,有點太過反轉了。有過於為了展現推理過程而拍攝的感覺,整部電影可以吐槽的點其實並不少,詩人愛波索在整部片裡幾乎就是開天眼的存在,整部戲機乎除了推理之外其他的情節都有點過於薄弱...
原本以為這是一齣輕鬆的喜劇,看到了中間集數才發現這齣戲和我想的完全不同!雖然影集風格不如預期那樣休閒,卻仍成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觀看的動機先是被主角如何彼此報復的情節吸引,期待一個又一個爆點出現那樣被兩位主角的復仇之心推動,進而期待事件的推展,但當這些事件漸趨失控,牽引我的,是兩個破碎靈魂的生命力。
Footnotes為香港作家唐睿所著,2021年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Footnotes(重塑版)   〈footnotes〉 以香港安置區中男孩的視角與其所結識的人、事、物闡述過去某個年代的集體記憶,並且著重於大多數人之外的,圍繞著少數人的居住環境的記錄。
浪漫的體質是2019年播出的韓國電視劇,於JBTC頻道播出,獲得熱烈討論與好評後也在Netflix上架,描寫了三位三十歲女性的生活情境,以三十歲為立場呈現了這個年紀的獨特,並對浪漫做了擴充性的想像。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優質影劇!(超推薦)
如果是想要享受推理的過程,對於峰迴路轉(Kinves Out)的續作來說,抽絲剝繭四字並不適用於偵探白朗破解案件的手法。鋒迴路轉想營造出傳統偵探的形象與風格,但在續作中案件反轉得不夠強烈,使得缺少推理過程的缺點更加暴露。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觀影心得 進入影院前其實我對這部片的劇情與主題一知半解,除了曝光度很高的電影宣傳海報之外,我不太熟悉此片的主題,但這也讓我在觀影的過程中有更多的驚喜與刺激。 性別議題的處理、各種性別角色在社會上的困境與難處,家人與朋友的情感關係,這部電影處理得恰到好處也帶點新穎,為什麼?
  淡藍之眸,算是一部推理懸疑片,基本上整部片真的就是沒啥劇情的在推理,然後最後用推翻一切的情節反轉前半部的推理結論,有點太過反轉了。有過於為了展現推理過程而拍攝的感覺,整部電影可以吐槽的點其實並不少,詩人愛波索在整部片裡幾乎就是開天眼的存在,整部戲機乎除了推理之外其他的情節都有點過於薄弱...
原本以為這是一齣輕鬆的喜劇,看到了中間集數才發現這齣戲和我想的完全不同!雖然影集風格不如預期那樣休閒,卻仍成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觀看的動機先是被主角如何彼此報復的情節吸引,期待一個又一個爆點出現那樣被兩位主角的復仇之心推動,進而期待事件的推展,但當這些事件漸趨失控,牽引我的,是兩個破碎靈魂的生命力。
Footnotes為香港作家唐睿所著,2021年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Footnotes(重塑版)   〈footnotes〉 以香港安置區中男孩的視角與其所結識的人、事、物闡述過去某個年代的集體記憶,並且著重於大多數人之外的,圍繞著少數人的居住環境的記錄。
浪漫的體質是2019年播出的韓國電視劇,於JBTC頻道播出,獲得熱烈討論與好評後也在Netflix上架,描寫了三位三十歲女性的生活情境,以三十歲為立場呈現了這個年紀的獨特,並對浪漫做了擴充性的想像。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優質影劇!(超推薦)
如果是想要享受推理的過程,對於峰迴路轉(Kinves Out)的續作來說,抽絲剝繭四字並不適用於偵探白朗破解案件的手法。鋒迴路轉想營造出傳統偵探的形象與風格,但在續作中案件反轉得不夠強烈,使得缺少推理過程的缺點更加暴露。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觀影心得 進入影院前其實我對這部片的劇情與主題一知半解,除了曝光度很高的電影宣傳海報之外,我不太熟悉此片的主題,但這也讓我在觀影的過程中有更多的驚喜與刺激。 性別議題的處理、各種性別角色在社會上的困境與難處,家人與朋友的情感關係,這部電影處理得恰到好處也帶點新穎,為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