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佛陀不廢話——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摘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本書分為四部,從說明佛陀、佛法根源開始。並且強調佛法的特殊意義,在於提倡一種行為、思想方式,而非相信某位神明。而更看重實踐的意義,並非灌輸信眾相信某人的概念也體現在佛經多為思想的集成,而非是某人的口諭。此書在第一章節也直接的說明了,佛教是一種非有神論,其關切的議題和多數宗教所觸及的存在主義危機較不相同,也並不希冀某全知全能的神可以救贖一切,而是將焦點關照在自身,以了解無常並接納、追求覺醒與超脫的行為與思想做提倡要點,並此書以佛陀之法教為主要釋義對象,這也是佛法最根源的開端。
這樣的非有神論也為本書的論調打下基礎,作者描述佛教並不是要求讀者或信眾盲目的相信什麼,而是將佛法作為一種生活實踐方式。而我認為這樣的表達方式也與作者為西方人,處在西方盛行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處境有關。作者將其論述更著重於解釋佛教並不是立基於相信或道德,不作過多批判與審判,而更多的以理性地提倡其生活與思想方式的實質層面,並且展現佛法的彈性,以理性的生活形式作為特色較可以讓長期浸淫在具有相當規範性宗教的西方人接受。
後續章節則接連介紹佛教教義中的基本概念,其中談到最重要的宗旨在於覺醒,接著說明佛教思想中對生命的詮釋「無常」、「苦」、「無我」以及三毒「貪」、「嗔」、「癡」的意涵等等。用了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基本的思想概念,後續章節更進一步說明八聖道與四聖諦等佛法規範。最後一章節則介紹了在現實生活中修持佛法的方式。

  以下簡易說明此書第二部:核心概念中的佛法思想,由淺入深,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這本〈佛陀不廢話——極簡佛法入門問答〉
  • 宗旨——覺醒
  此一章節在說明佛教的核心概念,先從其法教宗旨「覺悟」、「覺醒」開始。佛教所提倡的覺悟是一種接受生命無常並且能覺知自身感知、情境了解事物本身的實相事實而非被困在意識形態、文化觀念等等中。其包含兩種狀態——開悟awakening是了解世間一切真實實相,超脫原本的想法觀念與概念意識影響與蒙蔽的理解與覺悟enlightenment用這種開悟的新眼光看待生命的過程。
開悟就是從我們的習慣反應中解脫出來,從我們的知覺概念和想法中解脫出來,去看事實原本的樣子,而不會期待它是另一種模樣。而覺悟,則是用這種新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的這個「過程」。
  • 三毒——貪嗔癡
  佛教中的三毒「貪」(貪欲)、「嗔」(嗔恨)、「癡」(無知無明),這三種狀態都會讓人被困在向外尋求的困境中,但外在的事物無法帶來真正的平靜與快樂,這三種狀態會讓人無法靜下心專注於自身與覺悟。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善惡並非原本就存在於外部宇宙世界的力量;相反的,它們是我們內在的心態。佛教教導我們要向內看。在邢裡,我們可以找到我們所說、所想和所做的一切美善事物的源頭,同時也會發現,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心一—也是一切邪惡的源頭。這種理解使我們對白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產生更大的責任感。
  • 生命存在的三相——無常、苦、無我
  描述完佛教認為須盡力避免的三毒狀態貪嗔癡後,開始解釋佛教對生命的理解。佛教認為萬物實相的本質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無常是事物的本質,而苦則是生命的必然,佛教將這種所謂的痛苦、不滿分為三種苦,而其最關切的苦為「行苦」the all-pervasive suffering是人將自身觀點、想法所產生對事實的妄知所加諸在己所產生的痛苦。因此佛教也鼓勵藉由覺察,瞭解實相進而可以放下這種妄知的束縛。無我的概念則是因為世間萬物緣起相依,每一件事每一個行為都是環環相扣的,這也是業力的概念,在這樣的結構下,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他人的行為結果。因此無我的概念即是沒有一個永恆固定不變的自己,只有環環相扣的因果網。
當我們開始了解無常的本質,我們對於結果和期望的執著就會關始滅少。這並不表示我們很容易就能接受突然失去工作或失去所愛的人。它的真正意思是,當我們學會如實看待每一件事物,我們就比較能夠心平氣和接受失去的痛苦:失去是生命過程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與它對抗。當我們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無常,我們就能夠開始在事物消逝的每一個瞬間找到意義和喜悅。

  這是一本簡單認識佛教挺有幫助的書籍,可以用並不艱深且不會令人反感排斥的方式了解佛教的概念與其簡易理論意義。對於像我一樣,從小拿香拜拜但其實對佛教、佛教徒一詞其實一知甚解的讀者來說還挺適合的,可以更加增進自身對佛教意涵的理解進而做出自己的判斷。但當然,作者在書中也有提到,佛教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思想,現今在不同地區、不同派別也會對同樣的概念有不同的詮釋與想像,因此對於有心想學佛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