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METOO事件,連環瓜看社會群眾素養,我們在其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雖然我在168,天天被迫要吃瓜。
膩的不是瓜,是各種評論千百家。

首先metoo是一種權益

所以雖然我吃瓜吃的不甚舒服,我認為受害者有權傾訴她們的委屈。讓社會大眾看到她們在面對的是什麼,也警惕那些道貌岸然的加害者。
我老實說,我也會傾向先相信受害者。
因為要舉證自己受性騷擾非常的不易。

受害者在面對什麼?

有人質疑受害者為什麼現在才說,為什麼當下不反抗,是不是想蹭熱度,既然要講為何不提告……開始往陰謀論發展。
甚至有人提到鮑鮑換包包、一個巴掌拍不響等等明顯是在檢討受害者的詞。
我不懂怎麼會有人用「性侵(騷)受害者」身份上位求機會,去評價那些被害者。
社會上對被害人的評價幾乎沒一句好的,要嘛質疑(是不是價格談不攏)、要嘛檢討(為什麼要穿那麼清涼出門、男生跟妳獨處妳不會拒絕嗎?),最最友善就是保護,藏都來不及,還能怎麼上位求機會。反正我是沒聽過誰是性醜聞被害人而聲名大噪,然後擁有更多機會的。
比如性侵害吧,大多數人被性侵的第一反應是不知所措、也會擔心抵抗會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再來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讓人誤會了什麼,發生完之後還在想我該不該反抗、會不會有人相信我、我之後該怎麼辦……?
不是什麼都沒有想,而是想太多了沒辦法決定怎麼辦。甚至只好催眠自己和對方是知情同意發生關係的大有人在。
更不要說什麼當下為什麼不反抗、事後為什麼要坐加害人的車子送回家、為什麼還接受加害人的聯繫之類的。
大家都沒有學過遇到這些事情怎麼應付,這種事可不像地震來要躲桌子下、火災要壓低身體濕布掩鼻那麼直覺,並且從小就被耳提面命地練習過。誰知道遭遇性侵、性騷時該怎麼辦?
極少數的情況才會馬上反應過來,蒐證驗傷。

怎麼做才算是「完美的受害者」?

是不是一定要拚死抵抗、被得逞後哭天搶地、搞的天下皆知,社會大眾才能明白這一切不該發生,反之就是合意性交、就是想紅想蹭?
通常被害者光是先搞清楚自己沒有做錯事就要花一番功夫,如果加害人是同個領域裡,帶著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比如上司、業界大佬、合作廠商、前輩……)那更擔心了。
我如果要揭發這件事會不會失去工作(會)、我如果說了會不會被人檢討(會)、會不會掀起風波影響我的生活(會)、對方能否因此受到懲罰(不一定)、我如果告了會贏嗎(不好說)
這還是最有可能留下證據的性侵。如果是性騷擾,只會更難證明。

司法能幫助被害人的實在太有限了

首先如果要走司法途徑,不能沒有證據。
巧妙的是,在性侵與性騷的案件中,加害人是不需要自證其罪的。也就是說,加害人承認的話是可以當成證據,但要是他抵賴不認、或一直保持沉默,誰也不能將他定罪。
就算弄出證據了,真的能證明對方的罪行,也就是性侵罪名成立能判的重一點。性騷擾視情況而定也有可能只是罰罰錢、收點警告……我不知道,這些懲罰,更或許沒有懲罰,是不是值得受害人身心煎熬,拚命拿出證據、拚命回憶自己怎麼被騷擾侵害、也許還丟工作,甚至被社會羞辱質疑?
甚至,如果罪證不足沒告成,是不是就能算沒發生過?是不是就會被說是法院認證的想蹭?
那不靠法律途徑呢?被Metoo報出來,依加害者在業界的成就,頂多也就是一陣子有點低潮。人都是健忘的,哪怕是鐵證如山也不一定誰都相信、或者誰都聽說。加害人也不會有電子腳鐐或者烙印讓人一見就知道警惕……總之,又不是一生就完了。
Metoo爆出的人那麼多,被點名的加害人往往也選擇第一時間道歉。但看他們道歉的內容其實不難發現,他們的歉意,多是給社會大眾的。或許也會提到被害者的名字,但那歉意
有多少呢?如果不是因為輿論壓力,他們會認真了解自己的錯誤進行任何彌補?以及他們做什麼才能真正「彌補」被害人呢?這些都是問題。

加害人真的有罪嗎?

我相信受害者應該得到支持,相對也必然會對加害者產生譴責,然而現在的社會氛圍,與其說是支持,不如說是獵巫
只要有人爆料,就去灌爆「疑似」加害人的臉書、IG、任何自媒體。
完全把人當成有罪論處。
道歉就是承認;沉默就是默認;不承認就逼他承認。
最病態的,是期待著誰還沒翻車的心態。根本已經和Metoo運動「不希望出現更多受害者」的本意背道而馳。
雖然我不否認出於某些自我投射或相信女性等等原因,我會優先相信被害者。
但同時我也曉得一定存在著某些人利用這一點去「弄」她看不順眼的人。
尤其性騷擾的定義是「當主動方對接收方的接觸涉及到跟性、權力、追求有關,而接收方明確拒絕卻還是沒辦法遏止主動方的行為的時候,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角色已然確立,自此已經構成騷擾。」,並且這其中有許多是主觀認定
這的確廣泛到令人覺得恐慌,是不是說什麼做什麼都像是性騷擾?我怎麼知道我在公車上不小心撞到某個人的什麼部位是不是就算性騷擾;我怎麼知道我追求某個人、跟他開開玩笑是不是就算性騷擾?
這是我們性平教育失敗的證據,不是藉口。
但不可否認這廣泛的定義、無法實證的指控、以及我們先入為主地站在受害者方,是不是會令我們錯殺無辜?
尤其如果在法院認證之前,誰都不能說他有罪。用Metoo社會輿論帶來的壓力逼著人道歉認錯,是不是未審先判?是不是某種霸凌?
沒人敢思考這些事情,畢竟如果不選站受害者那邊,就是幫兇。
這就是現在的社會氛圍。

三人成虎,那我們堪比軍隊。

然而我必須說,Metoo運動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懲罰加害者、也不是集體譴責嫌疑人的工具、更不是為了製造兩性對立而使出的藉口。
它不是正義的代表,也不能真正治癒被害人的創傷,它真正的意義是回歸到教育上。

是我們的性平惡補課

哪些言行是不恰當的、我們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看待被害人、被害者為什麼絕口不提直到Metoo才說、他們面臨著什麼狀況、男女大防到底怎麼界定……等等。
我說過,性騷擾不是單個個體的事件,而是社會上加害者、受害者、和旁觀者之間的霸凌現象。誰都有參與,Metoo只是某種角力方式。
Metoo對我們這些吃瓜群眾的意義更大,因為相較於男性、或任何加害者,能口誅筆伐、或出言諷剌的我們才是真正的利刃
不然為什麼誰都想坐上受害者的那把椅子,就連加害者也不惜五花八門地扯些童年創傷、年輕不懂事、喝斷片……等藉口。因為流量就是力量
我希望大家不要覺得自己不帶流量,在網路上就不謹言慎行,尤其是像Metoo這類事件。也許你覺得好笑隨意說了消遣被害人的笑話,那就是在被害人身上劃了一刀,哪怕淺也是傷。
也許你很憤怒加害者的沉默不語,但那可能也是把他們推向深淵的一道力,而我們甚至不曉得這麼做是不是「對的」。
如果你不確定,你可以不評論。也許有人帶風向,然而你可以決定不流向他。
更加地,我希望大家不要給被害者下指導棋:「妳『應該』加入Metoo,『應該』具名指出加害人是誰、『應該』去打官司……」受害人的「應該守則」實在太多了。
我再說一次,Metoo是種運動,在我眼中,它跟馬拉松沒什麼兩樣
不是你符合參賽資格,就一定要跑,也不是報名了,就非得完賽跑到底。
受害者唯一的特權就是他們如何決定自己的未來,都該受到尊重────呸,這不是特權,是他們本來就擁有的自由。
至少我相信要是有被害人選擇不爆,有他們自己的理由。
可能他知道Metoo沒那麼神,不能幫他留下現職、不能幫他打官司、不能讓取消文化懲罰加害人、也不一定說出來就能真的治癒他什麼,甚至只會打擾他的生活……或者,有我們這些沒有真正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的原因。
你的正義,就只是你的正義。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7會員
64內容數
你以為八大行業都是俊男美女嗎?你以為付了錢就可以當大爺嗎?你以為給了錢就可以叫女生腿打開?做八大行業只會強調自己不偷不搶不騙不放火,這有什麼了不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袁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希望有更好非受害者角度去陳述,讓這一切看起來不像說教。但就跟怎麼不讓性平事件發生一樣,我想不出來。 我也希望這篇文看起來不像要製造性別對立,然而對立是我造的,還是引發性平事件的人? 總是有人在我想平等尊重時告訴我他不值得。
來說說我三天前遇到的尾隨事件。 教完課又討論了很多東西,臨近深夜。當時其實我已經被朋友送回家了,但臨時想到便利商店有貨要取,懶得換衣服就直接穿出門。 取貨過程很順利,也沒有遭到側目。然而就在我回到家,都已經掏出鑰匙要開門時,有個陌生男人從我背後衝出來。 他無視我驚恐的表情逼近我,邊拿出手機說跟在我後
我所遇到的權勢性騷 我第一次遇到權勢性騷就是在職場。當時甚至不是在八大,我只是個剛畢業不久的新鮮人,舉目無親,獨身到台北在一間義大利麵店討生活。 當時的店老闆第一眼看我的樣子就不太正常,他的眼神有個明顯的停頓和上下打量,但很短暫。我也不會認為這就是性騷擾。 但接下來廚師們會故意把臉對著我的胸部說話,
受邀參加了月經狂歡節,這是第二次舉辦,也是第二次參加。今年活動與講座更是升級了,在創辦人發表演講時,她們說了一個小故事: 凱娜的創辦人說:在她還沒有這些平權意識的時候,她會稱呼廁所裡那間獨立、最大間有洗手台的那間為"殘障廁所",直到她被朋友糾正: 「不要再稱它殘障廁所了。」 「為什麼?不然要怎麼說呢
性平教育 身為一個前八大妹,這幾天紮紮實實的體認到這個社會對女性有多少惡意。重點是,它一直都有,只是我現在才體認到。 起因是我在台大經濟系政見底下的貼文,有位女性來留言表示看了他們的政見感到很不舒服。 隨即有男性回她留言:「是嗎可是我覺得很好笑啊,and move on to my life.」原話
有人說,這是言論自由。 身在民主社會,我們不是該「尊重」各種不同的聲音,讓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怎麼可以聽到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就封殺他的自由呢? 然而這裡面有些盲點,比如寬容的悖論:無限制的寬容最終會導致寬容消失。若果我們把無限制的寬容應用在對待不寬容之人,或者我們對不寬容之人的打擊不作準備,
我希望有更好非受害者角度去陳述,讓這一切看起來不像說教。但就跟怎麼不讓性平事件發生一樣,我想不出來。 我也希望這篇文看起來不像要製造性別對立,然而對立是我造的,還是引發性平事件的人? 總是有人在我想平等尊重時告訴我他不值得。
來說說我三天前遇到的尾隨事件。 教完課又討論了很多東西,臨近深夜。當時其實我已經被朋友送回家了,但臨時想到便利商店有貨要取,懶得換衣服就直接穿出門。 取貨過程很順利,也沒有遭到側目。然而就在我回到家,都已經掏出鑰匙要開門時,有個陌生男人從我背後衝出來。 他無視我驚恐的表情逼近我,邊拿出手機說跟在我後
我所遇到的權勢性騷 我第一次遇到權勢性騷就是在職場。當時甚至不是在八大,我只是個剛畢業不久的新鮮人,舉目無親,獨身到台北在一間義大利麵店討生活。 當時的店老闆第一眼看我的樣子就不太正常,他的眼神有個明顯的停頓和上下打量,但很短暫。我也不會認為這就是性騷擾。 但接下來廚師們會故意把臉對著我的胸部說話,
受邀參加了月經狂歡節,這是第二次舉辦,也是第二次參加。今年活動與講座更是升級了,在創辦人發表演講時,她們說了一個小故事: 凱娜的創辦人說:在她還沒有這些平權意識的時候,她會稱呼廁所裡那間獨立、最大間有洗手台的那間為"殘障廁所",直到她被朋友糾正: 「不要再稱它殘障廁所了。」 「為什麼?不然要怎麼說呢
性平教育 身為一個前八大妹,這幾天紮紮實實的體認到這個社會對女性有多少惡意。重點是,它一直都有,只是我現在才體認到。 起因是我在台大經濟系政見底下的貼文,有位女性來留言表示看了他們的政見感到很不舒服。 隨即有男性回她留言:「是嗎可是我覺得很好笑啊,and move on to my life.」原話
有人說,這是言論自由。 身在民主社會,我們不是該「尊重」各種不同的聲音,讓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怎麼可以聽到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就封殺他的自由呢? 然而這裡面有些盲點,比如寬容的悖論:無限制的寬容最終會導致寬容消失。若果我們把無限制的寬容應用在對待不寬容之人,或者我們對不寬容之人的打擊不作準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Metoo事件帶來演藝圈一陣轟動,特別是經過撻伐後還想復出的藝人,更讓人覺得無恥,根本沒把受害人當作一回事。
Thumbnail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振奮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壓抑。 或許對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Thumbnail
要性侵加害者道歉 受害者希望性侵加害者可以向他/她道歉,是一個有點天真善良的要求。如果加害者道歉的話,他/她就是承認他/她的犯罪事實。性侵是一種公訴罪,不是受害者可以和加害者私下了結的事。所以,除非加害者已經準備好接受他/她本來就應該接受的懲罰(白話文:除非他已經準備坐牢、進牢裡接受其它受刑人的懲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Thumbnail
我昨天接受香港大學研究約會暴力研究的訪談,大概談了兩個多小時,我覺得有幾個點是很值得提出來談一談的。 去年爆出的METOO事件頻繁,我有注意到也許是因為太過頻繁,有一種聲音開始在檢討被害人,我只能說沒有完美的受害者,也許他們也做錯了某些部分,但這不能改變加害者侵害他人權利的事實。 談了很多最後我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Metoo事件帶來演藝圈一陣轟動,特別是經過撻伐後還想復出的藝人,更讓人覺得無恥,根本沒把受害人當作一回事。
Thumbnail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振奮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壓抑。 或許對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Thumbnail
要性侵加害者道歉 受害者希望性侵加害者可以向他/她道歉,是一個有點天真善良的要求。如果加害者道歉的話,他/她就是承認他/她的犯罪事實。性侵是一種公訴罪,不是受害者可以和加害者私下了結的事。所以,除非加害者已經準備好接受他/她本來就應該接受的懲罰(白話文:除非他已經準備坐牢、進牢裡接受其它受刑人的懲
Thumbnail
  我們是否帶著吃瓜心態的點開腥羶色新聞,無意間透過他人被性騷擾的經驗來滿足自己的幻想。一次又一次點閱,無數人的閱讀,造成被害人等比級數次的傷害。
Thumbnail
我昨天接受香港大學研究約會暴力研究的訪談,大概談了兩個多小時,我覺得有幾個點是很值得提出來談一談的。 去年爆出的METOO事件頻繁,我有注意到也許是因為太過頻繁,有一種聲音開始在檢討被害人,我只能說沒有完美的受害者,也許他們也做錯了某些部分,但這不能改變加害者侵害他人權利的事實。 談了很多最後我
在Metoo運動後,除了公眾人物勇於發聲外,打開社交軟體才發現身邊的人也曾受過或差點遭受騷擾,而且暴力來源很可能也是身邊的人,讓人大受震驚,更加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