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為軸心發展的科技社會之下,這個地球上任何地方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視訊通話的方便,而使得心理距離拉近許多,依社交平台蓬勃發展而呈現立體多元的溝通對話方式。
「線上社交」不管是文字、貼圖或影片,是一個隨性即時的訊息。網路原住民對於新興媒介的出現,似乎從來沒有出現學習障礙。從一般大眾使用的Facebook到Instagram,接著又出現短影片的抖音(Tik Tok),最近三年疫情之故,慢慢開始分眾化,大人在clubhouse、Telegram,玩電玩的在discord,大學生在Dcard,小學生在Roblox。
一開始很有趣,但時間久了,好像很瞭解社交平台上的某一個人,又好像對他很陌生,久而久之新鮮感沒了,或者沒有特定的目的,也就懶得再上線交談。一般的狀況如此,更別說是一個有官方色彩或具有權威的機構所建構的平台。
「新北文化大使」在思考如何讓臺灣青年與美國華裔青年交流時,為了避免讓美好的想像淪為形式,先找了臺美二地平均15歲的青年共同討論要用什麼社交媒體做為溝通交流平台。美國人用Twitter、臺灣人用Line,Facebook和IG已經被年輕人嫌棄是老舊平台。最後,決定用群組管理最有效率的Discord。
任何分類聊天的平台,都是靠使用者丟訊息互動而成功。平台也有歷史地位和潮起潮落,有點年紀的人用過無名小站或Yahoo奇摩蕃薯藤,年輕人用Dcard在幾年前還紅番天,慢慢又被小紅書佔據一群人的眼球。
照片、文字、影片或線上互動的溝通模式,多多少少存在一種想像,希望對方是自己想像的模樣,期待對方能多瞭解自己、多關注自己。學生除了在家庭、學校、補習班、打工場所、宗教空間等是實體互動之外,在網路線上互動的機制下,充其量不過是生活中的一盤小菜,有則增添美味,無亦無關痛癢。
第一年進行Discord線上互動時,工作團隊洽接美國德州三個大城市休士頓、達拉斯及奧斯汀。以各類不同的主題進行分組,遊戲、動畫(Anime)、食物、校園生活、音樂/藝術等五個組別。臺美二地的青年可以互聊自己喜歡的事物,是大人規劃活動時的美好想像。但事實上這些生活文化的互動,在同溫層越來越扁的情況下,這樣粗略的分類,青年在表明自己喜歡玩什麼之後,會大聊特聊的現象其實很少。例如,喜歡玩Minecraft遊戲的人,不見得會玩PUBG;會看航海王的人,不見得喜歡看SPY X FAMILY。
不過,這也就是交流的目的。瞭解別人喜歡什麼,聊聊彼此在閒暇時間做什麼事。在手掌大的手機裡,找到立體無限大的世界樣貌。
第二年規劃Discord線上交流,工作團隊只選擇美國舊金山一個城市。原因無他,團隊的總部是在舊金山,每年安排一群華裔青年來台進行英語教學,並讓青年體驗台灣之美。如果能從「線上社交」移轉到「線下社交」的實體互動,應該就能進行實質互動。
既然目的是實體見面交流,找一個空間讓大家聚在一起,是必要的規劃模式。而對應「新北文化大使」的計畫目的,是讓學員們學習如何推廣新北市的美好,便促成一個工作模式的學習過程。
新北市雖幅員廣大,要一百多人同時進到一個地方進行交流,卻不是容易的事。於是,依照華裔青年在新北市各國中進行英語教學的地區,就近搭捷運或火車便能抵達的地點,便是路線規劃的首要原則及條件。最終擇定搭火車能抵達鶯歌的二個博物館(陶瓷博物館及新北市美術館),捷運站附近走路可到的林家花園及新莊廟街。
套用行銷模式的說法,O2O是Online to Offline,指的是線上與線下的虛實整合,促成銷售商品的目的。「新北文化大使」規劃的O2O,Online是在Discrod、Offline在新北市的四個景點。除了瞭解新北市地方文化背景之外,藉由吃喝玩樂的方式,讓臺美兩地青年能實體互相交流。
青年文化大使以社會教育為基礎,執行「工作模式」的學習過程,呈現出來的狀況就是每一位服務提供者通常投入很多心力準備,態度很積極,總是維持一種亢奮的狀態;但相較於非主動索取服務的被服務者,則或許因為還沒有實際見面,也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多數表現消極,不理不睬,有一搭沒一搭的。
新北文化大使擔任服務提供者規劃無形的服務,是培訓計畫重要的一環。學員們希望今年七月美國華裔青年來台灣的眾多行程當中,在三個小時一個下午的導覽遊戲中,彼此能獲得美好的回憶,也能替未來互動的可能性,種下一棵希望的種子,期待緣份能夠繼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