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職場、學校、與家庭間的學習場域分析

    學習一直都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
    一部份的人學習是透過金錢去驅動的,哪裡有賺頭就往哪裡去。
    另一部份的人學習,全然是為了享受與熱衷某項事物,而開始投入學習。
    但大部份的人,其實都是在這兩者之間不上不下。

    所以說,整個社會的人類活動,與經濟其實密不可分。
    前幾篇文章講到階級與社會空間跨域之間的關聯。又牽涉學習是否能達到階級翻轉的可能,但這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習本身是沒有背景門檻。
    但實際上,學習需要隱形成本比想像中的高,首先你必須要有時間。《窮忙》一書提到,大部份底層的人民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堅持學習本身似乎就需要完美的陣容以及天時地利的條件,先決條件包括了全副的技術、好的起薪、有升遷機會的工作,但還需要目標明確、勇敢與自尊、沒有欠下大筆債務、沒生病也沒毒癮、家庭功能健全、朋友誠實正直,還有私人或政府機構必要的協助。這一系列條件要是出現任何缺口,麻煩可能就會接踵而來,也可能就無法堅持自己學習的熱情。
    台灣政府最近釋出政策,從2024年2月起私立大學學生學雜費減免3.5萬,減免大專經濟弱勢生學雜費1.5萬至2萬、公私立高中職全面免學費。
    我是贊成的。但教學品質一樣需要提升,教授薪資與素質再提升也刻不容緩。
    貧窮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無法有效學習,無法擁有高學歷或技術,出社會後只能做低工資、沒福利、沒前景的工作。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卻只能賺取微薄的薪資,最明顯的就是服務業;有很多朋友從事服務業,薪水很少就算了,時間比我還少,這是惡性循環。
    最嚴重的就是,連身心都因工作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
    這與前篇提到各種霸凌環境中,職場低薪過勞不也是一種霸凌嗎?

    我們該從職場、學校、與家庭三方面都要去反應,可以從自己身邊做起。
    首先在職場上,五月底有場Demo show。
    這結合眾多學生一起合力完成的案子。
    另外,我們舉辦多場short talk,提早讓年輕學子知道職場現況。
    比如昨天Tainan.py的活動,睽違半年又再次舉辦一場,邀請台北的兩位講者,Simon與Kenji。
    會後Q&A
    這次辦活動的過程,全程都是由學生自己去籌辦,我只是負責幫他們紀錄(守望)過程。
    預計下一場與敏捷社群聯合舉辦,會講述與學生較密切關係的主題。

    回到學校這邊,台藝大這學期的課程終於結束。透過紀錄片拍攝,闡述堅持學習初衷的意義,而非單純只記錄他們的成長過程,而是想要從影片中傳達對於教育的看法。
    紀錄片《婕瀅的機器學習》主角婕瀅(Jesse)所在的實驗場域,乃是106年政府所規劃的『青年領航計畫』,鼓勵學生高中職畢業先就業再升學,期望以這樣的方式改變學生侷限的視野,儘早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加速世代翻轉的可能性。
    老師與同學給了不少批評與修改的建議,虛心接受即可。但每部影片都有它該有的樣子,以及它該走的路。
    尊重創作者的理念,產生議題與眾人對話,這才是紀錄片最重要的意義。
    「雖然我們在做機器人,但我們卻別成為機器人」
    這是自動化測試軟體Appium作者Jonathan在MTSC2018的演說中,最後用自彈自唱表達歌詞中的一段話。以他一個技術人員能提出這樣有人文的想法,另人動容。
    也是因為這樣,我認為現階段在台藝大學習的道路已經達成,接下來會先休學沉澱一段時間,累積能量。

    在家庭這邊,也持續在藉由成長背景的一些故事,改寫成劇本投稿一些中小型劇本拍攝輔導金。
    家庭環境中的學習其實是最複雜的。
    牽涉到的情感面很重,所以很難每件事情都專注在學習本身。比如這次在台藝大的紀錄片放映,有位同學就放映自己家族的故事仙堂戲院,拍攝的過程與家族間的衝突在所難免,但心裡的掙扎才是最難受的;一方面希望影片最後完成度是好的,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是揭開家族傷疤的那個人。
    有時候外人的角色,不一定難斷家務事,也有可能是個催化劑。
    最近因為疫情已幾乎全面開放,外國旅客又開始變多,couchsurfing又再度開張,這我也把它歸類為家(host)的學習,期望有新的故事。

    預告9/17~23號受邀兩岸青年影展,會去上海一趟。因此原先7/19的演講,請Jesse協助代替我去講。
    今年PTWA全國自走車賽就先PASS了,期望在花蓮玉里舉辦一切順利,學生都能滿載而歸。
    最後分享最近吃到的台南美食
    銀涓茶閣 大推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