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許多文章在探討「電動車」未來的發展性,尤其是「鴻海」提出電動車平台後,陸續有電子業的大老闆也出來說看好未來台灣能在電動車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這些電子業出身的老闆大多以跟傳統車廠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個產業,也不知道是不是特斯拉的階段性成功,帶給大家無窮的信心,畢竟台灣在汽車市場已經努力幾十年,也沒形成一個規模產業。
這中間的關鍵應該是從「燃油車」的動力關鍵技術引擎跟變速箱,轉變為「電動車」的馬達相關零組件。
在機械領域的技術積累,世界一流車廠已經耕耘幾十年,能做出省油且高轉換效率的就那幾間大廠,更別說變速箱的專利技術也掌握在少數公司手裡。
再加上傳統車廠大多採取封閉式的垂直整合,台廠想打入大廠的供應鏈要耗上許多年,難如登天。
而目前進入電動車的廠商,大多是從別的產業跨域過來,對供應鏈有較為開放的態度。
事實上是因為規模小,初期能有人願意協助就不錯。
但將製造外包只專注在品牌、設計、行銷及服務的「智慧型手機」商業模式,能否在電動車領域重新上演,這部份我還是持保留態度。
畢竟汽車還有安全性及後續使用年限的問題,就這個部份我會持續尋找相關資料,後續提出相關見解。
因為電動車的話題已經被炒作起來,預期本來在學校相對冷門的控制組及電機機械(馬達)等相關領域,會煥然一新,並對未來應用的課題進行研究。
從傳統到新科技到底會有甚麼樣的改變,要找時間了解當下重點發展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