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小說才是好小說?
這個問題,我曾經有很明確的答案。最基本的條件是小說情節有啓發性,角色塑造連貫有邏輯、成長不失控;再更好一點的小說,故事的隱藏細節對整體有承先啟後的效果,一個人的小動作、眼神,都是隱而不說的情緒和意圖,讓讀者更沈浸在小說的氛圍裡;最後,踏上偉大行列的小說,探討的是灰色地帶問題,讓人充滿同情心的悲傷和同理心的痛苦,體驗著選擇的必然和背後的代價。
我原本覺得這是小說毫無疑問的定理,後來卻被上海的初中孩子給教育了。
那大概是22年初的寒冬,在浴場泡完澡到樓上看書放鬆的時候,初中男孩躺坐在我旁邊的懶人骨頭沙發。他那時候正好看著的就是《劍來》,從書的破舊程度可以看出它就是浴場的公共讀物。記得我拿著的是艾西莫夫的《基地七部曲》的第六部吧,也是公共浴場的讀物,但相較起來破損程度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