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拼教養』 不平等的童年

本章深入觀察十二個美國家庭,生動描述育兒文化邏輯上的階級差異。

專業中產階級父母採取「規劃栽培」,細心規劃、協作安排各式休閒活動與學習活動,來培養小孩的才能、意見與技巧;父母運用「講道理」而非命令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並允許小孩反駁成人的意見。

具備高學歷的父母,較有能力及正當性介入學校運作,不僅經常批評學校的政策,也訓練小孩採取類似的做法。

這樣的教養方式讓小孩養成一種「權利感」,擅於運用語言能力爭取自己的權利與利益。

勞工階級與貧窮家庭的父母的育兒風格則是「讓孩子自然長大」,小孩主要互動對象不是成人,而是親戚小孩;父母多直接給小孩命令,不允許孩子挑戰父母權威。

由於父母的教育程度與職業位階較低,其社會網絡中也少有教育工作者,他們對於老師與學校心生距離感或畏懼感。

儘管未必同意專家意見,在表面上卻多表現出順從、配合的態度,面對體制感到無力、挫折。

這樣的教養方式讓孩子容易養成「局限感」,以服從或配合的態度面對體制,也形成一種符合體力或服務勞動的身體慣習。

臺灣青少年教養的調查資料顯示,勞工階級父母傾向「聽天由命」,專業白領則強調「人定勝天」。

但不分階級的「臺灣家長」都非常重視學校成績,差別在於勞動階級偏重「智育」,借重市場外包;中產階級更強調「雜食學習」,包括才藝的發展與西方文化資本(如英文、遊學)的培養。

上面的論述看似有道理,但其實也過度簡化不同階層,例如「中產階級」的定義非常廣泛,而勞工階級在臺灣經濟成長的過程中,也可能是「黑手頭家」,因此在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積累上,就未必像研究上如此容易分辨其階級歸屬

就我自身經驗來說,勞工出身的父母確實比較重視「聽話」這件,這某種程度上跟職業內容相關,在工廠或工地重視紀律與規矩,避免發生工安問題,同樣的觀念就會希望小孩是聽話的。

而白領階級則要看他本身的工作內容,如果是聽命辦事不容出錯的性質,那也有可能如同勞工階級一般要求自己的子女聽話;反之才有可能讓小孩能學習爭取自己的「權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