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教養』從孩子成為父母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拼教養』這本書嚴格來說算是學術研究下的產物,是台大社會學教授的作品,剛出版時我就已經買進快速看過一遍,但也許是沒有急迫的需求,內容當下看過就忘的差不多了。
最近我老婆同學又再次提到這本書,讓我覺得滿有趣的,難得有人也會對這類書籍有興趣 (她有兩個小孩),因此我又把這本書翻出來擷取「重點摘要」。

重點摘要

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教養策略與困境」大不相同,且親職被視為重要的社會身份與主要認同,同時也是「高度個人化的經驗」。
對「中產階級」來說,不僅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也視自己的親職態度與方式為個人生命經驗的投射與延伸。
看著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我們也試著彌補、療癒自己失落的童年,透過選擇特定的教養方式,展現自我的認同與價值。
重點在於父母如何理解自己的過去「童年經驗、與原生父母的關係」、如何走到現在「自身的階級經驗」,形塑了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想像與期待。

當代父母為何如此焦慮?

來自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對於教育、教養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同樣的做法,有家長視之為扼殺下一代的競爭力,卻也有養育者認為是尊重適性發展的節奏。
讓孩子作主,究竟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還是父母責任的撤退?
當代台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弔詭的是,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

做父母為何變得這麼難?

相對於上一個世代的父母,當今的家庭不論社會階層或性別分野,其實都投入更多時間與資源來照顧孩子,然而,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卻益發感到徬徨或不確定。
以下有四個主要原因讓「做父母」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
  1. 童年與兒童之社會定位的變化
  2. 親職成為個人選擇的親密關係
  3. 教養變成科學與國家監看的對象
  4. 全球化影響下壓縮發展的現代性

兒童之社會地位的變化

在台灣,兒童的社會地位在戰後數十年間有明顯的轉化,折射出台灣社會壓縮快速的變遷。
在充斥反共宣傳與政治動員的年代,養育兒童旨在培養「國家的戰備力」與「家庭的勞動力」。
戰後初期,生太多與養不活都是家庭面對的直接威脅與風險。隨著經濟起飛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兒童逐漸轉變為消費、教育、福利的主體,「愛的教育」成為教養的新正統。
基於童年意義的轉變,父母的責任相應擴大,不只要養,而且要分擔教育的任務。
對當代的父母來說,教養過程及其不確定的後果,反而成為不安全與焦慮的來源。

親職成為個人選擇與純粹關係

華人傳統觀念認為養兒育女是一種社會交換的「代間契約」。
父母有傳宗接代的責任,也有照顧與栽培子女的義務,在孝親的道德規範下,子女被期待成年後奉養父母、報答親恩。
換句話說,栽培子女是一種「延遲的投資」,子女的成就不僅能光宗耀祖,也將保障父母年邁時的福祉。
孝親傳統在當代台灣社會仍然重要,但代間交換不再單純依靠法律規範或家長權威等外部力量;無論是父母對子女的支持,或是子女對父母的回饋,都要植基在「情感互惠」的基礎上。
純粹關係」:父母之所以養育子女,主要是基於親子關係本身提供的情感滿足,而非寄與未來可轉化為外部報酬 (如養兒防老),或只是克盡外界強加的制度性責任。
當人們「選擇」成為父母,並選擇在年紀較大、「準備好」的時候生養子女,往往意味著他們對此身分有更強的認同,並預期投入密集的情感勞動。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拼教養的時代固定每個月會去的剪頭髮的髮廊,設計師跟我分享了他女兒最近發生的事。設計師的小孩目前是小學二年級,從小就送去何嘉仁的幼稚園學英文,上了小學以後很自然的也在何嘉仁的課後安親班就讀,但最近卻因為事件而離開了何嘉仁,故事的輪廓是 ... ​ 「老師,可以借我削鉛筆機用嗎?」
Thumbnail
avatar
實驗教育小人物
2023-04-28
Procreate教學 | EP8 數位拼貼小青蛙這次要和大家分享怎麼用Procreate做出這隻拼貼的小青蛙,會說明如何呈現紙張的質感和陰影,學會以後可以去搜集或掃描不同的紙張素材,再把加上顏色和明暗,就能做出各種質感的拼貼作品喔✂️
Thumbnail
avatar
檸檬酸姐姐
2022-09-08
EP01【幸福教養】教養觀念-尊重和欣賞彼此|綠豆爸的幸福拼圖而我們所談的「尊重」呢?跟尊敬最大的不同,就是真正的尊重,其實它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它沒有人在上,也沒有人在下。我們因為重視彼此,所以我們願意去理解對方,我們願意去接納對方,那是一個互相的關係。 所以經常我們在談到尊重,我們都會說要「互相尊重」。
Thumbnail
avatar
綠豆爸
2022-06-10
EP05【正心療癒】教養孩子的問題,答案在父母的早年回憶|綠豆爸的幸福拼圖什麼是早年回憶呢?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所記得的一切人事物。 我們一定記得很多很多⋯⋯有哪一些讓我們印象特別深刻呢?哪一些在特定的事件發生的時候,會有回憶冒出來呢?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早年回憶的練習,將這些回憶的片段捕捉下來,甚至可以把它記錄下來。
Thumbnail
avatar
綠豆爸
2022-06-10
EP06【幸福教養】父母行動-善用邏輯結果|綠豆爸的幸福拼圖更重要的是,他願意愛他自己,我想,這才是我們父母教養孩子,最希望達到的境界吧? 今天和大家分享父母行動卡的「善用邏輯結果」,真的要善用,或者能不用就不要用,我們一起跟孩子用智慧,來一起面對生活上的大大小小的問題跟挑戰。 祝福你,也祝福你的孩子。
Thumbnail
avatar
綠豆爸
2022-06-10
EP08【正言溝通】滿足需要的第一步:建立「教養協力團隊」|綠豆爸的幸福拼圖 我建議第一步,是要開始建立自己的「教養協力團隊」! 「教養協力團隊」指的就是,當我們有任何的狀況發生的時候,能夠有人來帶我們的孩子,而這樣的對象跟孩子還要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感,所以你可以想到有幾位是你教養協力團隊的成員呢?有包含你的伴侶嗎?你的爸媽或者是你伴侶的爸媽?那他們住在附近嗎?
Thumbnail
avatar
綠豆爸
2022-06-10
EP12【幸福教養】親子行動-陪伴孩子練習|綠豆爸的幸福拼圖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幸福教養牌卡當中的親子行動,叫做「陪伴孩子練習」。 這一張牌卡,我們理所當然應該都知道,當孩子要從一個不會的行為,學習到會、甚至熟練,其實都是需要練習的。 不過在實際的觀察,經常會發現,多數的父母大概會呈現兩極化的做法。
Thumbnail
avatar
綠豆爸
2022-06-10
2021 年最喜歡的 10 本書之一《拼教養》:不需要把童年神聖化,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Thumbnail
avatar
Gigi 居居
2022-02-02
線上教學觀察與實作,Gather 角色扮演與拼圖法線上課程與實體有本質上的差異,並不是把「實體課搬到線上」,不同媒材之間需要「轉譯」。我的心得是,目標明確地一次帶走一個觀念,最適合線上課程。
Thumbnail
avatar
陳姿含 Zina
2021-11-12
台語漢字與羅馬字拼寫比較漢字與羅馬字拼寫比較 台語的文字書寫紀錄至少可以追朔到十九世紀末期。 同一個語系的戲劇劇本如《荔鏡記》《金花女》《蘇六娘》《同窗琴書記》都是至少在大明帝國時期就已經流傳在廣東的潮州到福建南方的戲劇。 對台灣影響較大的為《荔鏡記》和《同窗琴書記》,前者演變為歌仔
Thumbnail
avatar
凝心
20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