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想轉換跑道一段時間了,遲遲拿不定主意。因為,他對現職充滿了感情,是真心喜歡這間公司。
苦惱著一張臉,朋友問:「妳會覺得我很矛盾嗎?既然喜歡,幹嘛要離開。」
我搖搖頭。完全不會。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啊。離開遊戲產業前,就是如此糾葛。雖然我連最簡單的魔術方塊,都能在不到三十秒的時間內玩到game over,但在遊戲產業獲得的彈性、樂觀,即使三觀不同,也能惺惺相惜的心胸開闊,深深改變了原本食古不化的我。
在那裡,我交到了願意相溽以沫的摯友。我懷二胎不穩,必須提早臥床安胎的艱困時刻,公司對我的照顧,體貼到無話可說。
離職的那一天,我最後一次坐在照得進大片陽光的員工餐廳,心裡百感交集。
許多年後,我看到瓦基在《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一書裡,引用Tara Westover回憶錄《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的一段話,來描述自己選擇離開台積電的心情,不由得為之顫動。
「你可以既深愛著某人,卻又選擇和他道別。你可以每天都思念著他,卻又慶幸他們不再活在你的生命中。」
這說透了我當時的心境。我好愛好愛這個工作場域,但為了人生的下一個進程,我知道,該是向它告別的時候。
我想要跳脫舒適圈,尋找需要胼手胝足的處女地;我也想要勇闖藝文界,發展自己夢寐以求的文學事業。至今,我都記得心內的那股翻騰與迫切,和朋友目前的處境,如出一轍。
到了一定的年紀,躊躇不見得是膽怯,而是人生不再有過份任性的空間,面對轉換,多一份耐性的梳理,日後承受風險和挫折的韌性,也會多一些。
我現在知道,光憑翻騰與迫切的一股熾熱,不能保證成功。後來的經歷也證明,自以為思量清楚的利弊得失,只是匹夫之勇。瓦基的這本暢銷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我接觸得很晚,細細讀過之後,豁然開朗,明白了自己驟然轉換、又黯然退敗的原因,究竟是為什麼。
那不光是我的自負使然,我的起步就偏頗。那時,對於未來,心中只有一個約略的商模,我以為,借靠著熱情與勇敢,沒有工作的箝制,自由無束的探索,能讓商模的骨幹,出落得更為具體。
瓦基在書中,提到一個觀點,用「預設生存,而非預設死亡」的角度,來思考人生重大抉擇,諸如轉職、創業。換言之,不要把未來,寄託在空泛的期望值,要以準備馬拉松長跑的心態,做好技能與財務配置的規劃,專注在我們可以控制的變項上。
「夢幻的工作,都不是一夕之間被找到的,而是存活得夠久,才逐漸被打造出來的。」瓦基認為,用預設存活的眼光來看,與其急著尋覓賺快錢的商機,不如盤算如何創建一個餓不死的商模,在穩定的基礎規模下,持續壯大。
瓦基有一個充滿智慧的父親,向瓦基拋設了十大提問,儘管他的立意是「勸退」,卻幫助瓦基跨出思想的舒適圈,發展出透澈的洞見,向自主人生「跨進」了第一步。
有幾個問題,我覺得非常適合給大家作為參考,這也成為我在預設轉換前,會先行反思的檢測指標:
(一) 想從轉業之後的工作裡獲得甚麼?
(二) 轉業後,有沒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三) 想離職、轉業的真正原因是甚麼?
(四) 新舊的工作內容可否銜接、相互為用?
(五) 離職或轉換工作,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嗎?
(六) 離職轉業收入不如預期時,可以存活多久?
(七) 現在,是離職轉業的好時機嗎?
(八) 離職與轉業不如意,若想再重回本領域,時機、年齡可有考慮?
(九) 成為自由工作者前的省思及優缺點?
看著這些問題,是不是有一種爸媽御駕親征的感覺?每一題,都衝擊著自信心和價值觀。
先別急著防禦,以我的經驗,以上詰問,都是必經的社會現實,說服、強辯周遭的勸退聲浪,不是重點。關鍵是,你心中的未來輪廓,是不是能支持你無欺、坦誠、堅定地給出答案。
從這些問題裡,亦有助於退場和備案的模擬。坦白說,我過去從不曾認真考慮退場或備案機制,這就是瓦基說的,在爭取自主人生時的核心迷思:「預設死亡」,把一切交託給機運,而沒有發揮存活的思維,將變數操之在己。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重量級的視野,跨出舒適圈,不必義無反顧,也可以保留退路。過去,我認為要破釜沉舟,才能轟烈成功。結果下場總是壯烈成仁居多。這無疑是一種自身能量的折損,有適當的防護與減損措施,我們才能屢仆屢起,讓戰力更穩定。
以瓦基的例子,他的備案是,主動跟當時的公司談一個緩衝期,保留某一段時間之內復職的條件,當作一條安全的退路。
聽起來很理想,你也許會懷疑,不是每個人、每間公司,都有餘裕洽談這樣優渥的條件。沒錯,但你永遠要為自己斬釘截鐵的奮進,預想一個能屈能伸的轉圜地。像是,我某些朋友在創業初期,仍和老東家保持顧問或free lancer的合作關係,別太快切斷自己立足的根底,先讓自己在起步或轉換初期,好好活下去。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橫渡的峽灣和峻嶺,當你可以自在地回答上述的大哉問,知道自己為何啟程,如何落腳與傷停,你已經準備好了。
最後,相信自己的能力,能挺得過失敗打擊,支撐自己履踐專屬的路徑。不必斤斤計較,立志活得比別人優異,我們只要活得像自己,便是自主人生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