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可不可以“鄭(政)智(治)化” • 批判教育學 • 轉化型知識份子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3/07/20 「教育可不可以“鄭(政)智(治)化” • 批判教育學 • 轉化型知識份子」

世界就是壓迫與被壓迫,讀了批判教育學、存在主義、現象學和詮釋學相關的內容,知道公民課的重要性,也知道就算沒有公民課,老師也應該帶著批判意識來

一、「對抗文本」 -多元批判的方式來解讀文本符碼才能不斷跨界知識地圖。

二、「對抗記憶」 -批判性閱讀取代過去受壓迫的歷史,凸顯危險記憶來解讀過去如何影響現在,而現在又如何解讀過去。

三、「差異政治」 -理解身分認同是透過複雜且矛盾的方式建構而來,面對此種多元性和差異,需要了解其政治性,也就是在權力關係下差異是如何發展與維持。

批判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師並不只是單純的教書,更強調其主動性與批判性,讓教育更政治化,政治更教育化。其中,教育更政治化不是指為特定政黨宣傳,而是因為教育與其他生活層面的問題脫離不了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政治行動,而教育不能以去政治為由持續推行沉默文化,或反人性化的教育,而是必須了解政治的本質。 ​

​更重要的事,人性化與批判解放都是在實踐下才是有意義,教育非只是理論教授,教育即為行動與實踐,在受壓迫者的意識覺醒下,共同對抗壓迫者,經由政治行動來追求更公平的社會。”

另外,分享那天聽講座小心得: ​

​林連玉先生就是一個活體的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很好的典範。徐博士分享他在1952年“新薪津制”推出時,在大家都很開心的時候,他寫了一篇關於新薪津制問題的文章,他看到了其他人沒有注意到的一些細節。 ​

​一般人都會默默地接受政府的制度,但有些人會去思考制度的意義、問題。批判教育學提倡老師也應該要具有這樣的批判性思維來看待教育,比如教材、教學環境(潛在課程)等等。 ​

​參考資料:

1.蘇鈺楠(2020)。教育哲學(二刷)。國家圖書館。

avatar-img
22會員
5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芊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07/15「為什麼看書要看作者的背景?——知人論世」 我以前看書或讀課文,有時候會先看作者的身份,只是因為好奇,或者是考試要考XD ​現在看書發現,知道作者的背景還蠻重要的,可以讓我們知道對方的用語源自何處及其含義。 比如我正在看的《被討厭的教育》作者是蘇鈺楠老師。他大學讀法律系
2023/07/07 以前在馬來西亞無論是狂風暴雨還是艷陽高照,都是由老媽用車載送。 每次在路上,老媽就會說:“你們看那些外勞,幾曬都要騎腳車。” 有時,還會看到有些外勞會提著好幾袋重重的物品從百貨商場走出來,一邊曝曬一邊走回工廠宿舍。 從學校回家的路上,老媽如果有空就會載一些要自己走路回家
「黑暗中的,其中一盏明灯——郭史光宏老师」 光宏老师在12年前当上正式老师前夕, 以一篇文章自许。最后一段提到: “初出茅庐,前路崎岖是意料中事,该做好心理准备。近日,常会想起鲁迅先生“反抗绝望”的精神:不反抗即成帮凶。 不在绝望中反抗,就在绝望中死亡。 看得远,站得稳,于洪流中坚持理想;
很多人说:去学校好好读书,把成绩考好,以后上好的大学、出社会找到好工作。当老师要办一些额外的活动,有些家长就会呱呱叫:这个跟考试有什么关系? 结果,那些孩子在还没成为家长眼中那颗耀眼的星星,就已经陨落,不然就是在事业达到顶峰时,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难题,重要的不是遇到
有一次課堂上,老師問同學們: 如果今天上課的方式換成我開一個書單給你們,你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各自完成閱讀,期中期末來考試就好了,這樣好嗎? ​ 換種方式為問——你們來班上上課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是自己按照老師開的書單讀完那些指定讀本,那就少了跟老師以及同學互動的機會。 ​ ​:為什麼學習要牽涉到師生
從小我就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學的是簡體字,那是陪伴過我人生中前18年的文字。直到我上了大學,到台灣留學,我開始學寫繁體字,雖然在此之前繁體字的閱讀上對我來說沒有很大的困難,多數時候透過字形,我還是有辦法判斷它是對應簡體字中的哪一個字,但書寫方面我花了一些時間來學習和適應。繁體字比較完整,也相較簡體
2023/07/15「為什麼看書要看作者的背景?——知人論世」 我以前看書或讀課文,有時候會先看作者的身份,只是因為好奇,或者是考試要考XD ​現在看書發現,知道作者的背景還蠻重要的,可以讓我們知道對方的用語源自何處及其含義。 比如我正在看的《被討厭的教育》作者是蘇鈺楠老師。他大學讀法律系
2023/07/07 以前在馬來西亞無論是狂風暴雨還是艷陽高照,都是由老媽用車載送。 每次在路上,老媽就會說:“你們看那些外勞,幾曬都要騎腳車。” 有時,還會看到有些外勞會提著好幾袋重重的物品從百貨商場走出來,一邊曝曬一邊走回工廠宿舍。 從學校回家的路上,老媽如果有空就會載一些要自己走路回家
「黑暗中的,其中一盏明灯——郭史光宏老师」 光宏老师在12年前当上正式老师前夕, 以一篇文章自许。最后一段提到: “初出茅庐,前路崎岖是意料中事,该做好心理准备。近日,常会想起鲁迅先生“反抗绝望”的精神:不反抗即成帮凶。 不在绝望中反抗,就在绝望中死亡。 看得远,站得稳,于洪流中坚持理想;
很多人说:去学校好好读书,把成绩考好,以后上好的大学、出社会找到好工作。当老师要办一些额外的活动,有些家长就会呱呱叫:这个跟考试有什么关系? 结果,那些孩子在还没成为家长眼中那颗耀眼的星星,就已经陨落,不然就是在事业达到顶峰时,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难题,重要的不是遇到
有一次課堂上,老師問同學們: 如果今天上課的方式換成我開一個書單給你們,你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各自完成閱讀,期中期末來考試就好了,這樣好嗎? ​ 換種方式為問——你們來班上上課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是自己按照老師開的書單讀完那些指定讀本,那就少了跟老師以及同學互動的機會。 ​ ​:為什麼學習要牽涉到師生
從小我就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學的是簡體字,那是陪伴過我人生中前18年的文字。直到我上了大學,到台灣留學,我開始學寫繁體字,雖然在此之前繁體字的閱讀上對我來說沒有很大的困難,多數時候透過字形,我還是有辦法判斷它是對應簡體字中的哪一個字,但書寫方面我花了一些時間來學習和適應。繁體字比較完整,也相較簡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為什麼學校難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 近年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熱點。然而,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學校卻普遍反映很難真正培養出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學校教育模式 首先,考試驅動的教育模式制約了學校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學校常常過多地
  這些人提出反對意見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參與公共討論,而是為了壓抑與結案一切可能的公共討論,來讓社會保留在當前的狀態。保守主義者對批判思考的一個看似理性的回應是「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社會/規範/主流價值有問題,你有更好的、可行的與立即的改變方案嗎?」,而它的暴躁版本是「只會批評誰不會?」、「你行你上啊」。
Thumbnail
【進階觀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收穫:  有溫度的歷史 實人的歷史課很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要試著在課堂中讓學生對該事件、人物產生共鳴與連結,而不是死板板的歷史事實;今天的課程中,品師透過閱讀文章和引導讓孩子對於鄭經的評價有所轉換,從以前的「門當戶對」對比孩子們現在熟悉的「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教改30週年的文章,指出在變化的時代中,教育必須持續改革進步,應該改變我們看待教育的心態,另外,文章中還探討了教育改革的理想化和問題等議題。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今天這篇和最近兩個有點熱門的教育議題有關,其實是因為剛好我最近在看哲學家馬里旦的教育哲學,我覺得剛好可以回答這兩個議題。 其一是:AI世界,教育應該何去何從? 其二是:國文課當中是否應該承載價值觀教育?   當然本文主要是以馬里旦的教育哲學理論來回答(因為我個人還蠻認同的,不過當然可以有不同
Thumbnail
批判思考與理論形塑的目的是為大眾、研究者或不同觀點的他人提供思考路徑。 文學理論通常和哲學思考脣齒相依,因為文學承載了當時的社會思想、心理與價值觀等等。文本是鏡子,反映了世界、作者與讀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為什麼學校難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 近年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熱點。然而,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學校卻普遍反映很難真正培養出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學校教育模式 首先,考試驅動的教育模式制約了學校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學校常常過多地
  這些人提出反對意見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參與公共討論,而是為了壓抑與結案一切可能的公共討論,來讓社會保留在當前的狀態。保守主義者對批判思考的一個看似理性的回應是「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社會/規範/主流價值有問題,你有更好的、可行的與立即的改變方案嗎?」,而它的暴躁版本是「只會批評誰不會?」、「你行你上啊」。
Thumbnail
【進階觀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收穫:  有溫度的歷史 實人的歷史課很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要試著在課堂中讓學生對該事件、人物產生共鳴與連結,而不是死板板的歷史事實;今天的課程中,品師透過閱讀文章和引導讓孩子對於鄭經的評價有所轉換,從以前的「門當戶對」對比孩子們現在熟悉的「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教改30週年的文章,指出在變化的時代中,教育必須持續改革進步,應該改變我們看待教育的心態,另外,文章中還探討了教育改革的理想化和問題等議題。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今天這篇和最近兩個有點熱門的教育議題有關,其實是因為剛好我最近在看哲學家馬里旦的教育哲學,我覺得剛好可以回答這兩個議題。 其一是:AI世界,教育應該何去何從? 其二是:國文課當中是否應該承載價值觀教育?   當然本文主要是以馬里旦的教育哲學理論來回答(因為我個人還蠻認同的,不過當然可以有不同
Thumbnail
批判思考與理論形塑的目的是為大眾、研究者或不同觀點的他人提供思考路徑。 文學理論通常和哲學思考脣齒相依,因為文學承載了當時的社會思想、心理與價值觀等等。文本是鏡子,反映了世界、作者與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