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是從瓦基Podcast頻道知道這本書,進而購買閱讀,本身也對讀書方法領域頗感興趣,並以經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為本,此書為延伸補充實作觀念與技巧,本書給予了許多作者本身的經驗與案例、讀書科普、心理學的內容佐證。
作者樊登從書中,不愧是熱門講書人,對於講書領域頗有自我見解,讓讀者感受到其博學多聞、且因為個人的辯論特殊經歷、求知若渴的閱讀各種領域的經典書籍,也特別提到我們應該著重中國的文學(論語),中西合併的建構自己的思維理解模型,
我推薦這本書給還沒掌握讀書方法、且對輸出、講書領域有興趣的讀者,本書作者樊登主要是透過講書來轉化吸收知識,故對此有許多個人精彩的經驗可以分享。
本書從【選書→閱讀→講書→覆盤】四大主軸切入,並進行系統性的剖析觀念、好處與實踐方法,本書主要使命與目的在於{如何透過講書的過程來完整的吸收內化書本知識}。
如果您已經有一套自己的讀書、輸出方式,就可以透過書中的經驗進行再優化流程、補充優化、重複驗證你的閱讀、輸出S.O.P.,讓自己的學習技巧更加成長。
一、讀書的目的性要先確定:我們應該是要為了{針對問題}而讀、{建立問題框架}而讀、{昇華自我思維}而讀、{打破邊界}(被啟發)而讀,了解讀書的源頭目的後,讓自己更有讀書的動能!
二、別人告訴你的內容可能是錯的:因此你需要完整的閱讀書本內容,理解觀念論點的脈絡&原理&導出過程,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說的對,自己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三、講書要用{送禮物}給愛人的心態:原則著重於{簡潔&幽默&說服力}來講書,可以開場就把最有價值的點送給對方。只要有一個人因為你的輸出產生了改變,整個過程就是有意義的,不論是對你或對他人,產生彼此的進步,隨著時間累積將能產生複利效果!
一、作者認為選書的原則應該要以{解決問題、科普性}兩個原則作為選書標準。
另外作者提出了{TIPS}原則:({工具}(Tools)、{新觀念}(Idea)、{科學性}(Scientificity){建設性&實用性}(Practicability))
其中的{科學性}(Scientificity):作者認為是選書的第一標準:主要觀點來自於也許事情真實情況或許真的不是這樣,但這個說法在沒有明顯例外的情況下,很好的解釋目前的狀況且有用,就可以參考。
另外,{建設性&實用性}(Practicability)的選書標準,作者認為可以為你帶來{新意義&強大的動力&改變生活}也是不錯的選書原則。
二、另外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可以參照的標準,例如:出版社、作者背景、推薦人(例如:比爾蓋茲)、好書的推薦書單、參考書目、翻譯印刷品質...等
作者認為閱讀是為了提升自己、不斷優化拓展自己的心智模型。
知識的取得並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一種分享就得以擴散的複製概念,你獲得後就完全擁有,也有了分享的能力,只要你願意去分享,就會跟投資一樣,可以透過時間的累積,透過生活經驗,達到知識複利的程果。
正因為每本書都自帶使命,每次閱讀前要先了解你閱讀的目的、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帶有目的性的閱讀,將能提升您在閱讀期間的專注力,掌握到需要掌握的重點,進而有效吸收。
相反的,若沒有徹底了解作者的思路過程,就算別人直接把摘要重點告訴你, 但你仍不相信或挑剔,就跟詐騙一樣,根深蒂固的觀念,有些人就是很固執的不肯去相信。而且被摘要、片面的重點知識還可能是錯的。
舉例來說,某政黨掌握媒體資源,透過片面的資訊試圖影響大眾的決斷,希望藉此影響選票。
另外,每個人的程度、吸收知識的狀態也不會相同,你當下抓出來需要被啟發的重點、心境,可能跟他人閱讀獲得的資訊點、啟發點不同,最終領悟獲得的智慧也不可能一樣,因此書還是要自己去讀。進一步來說,培養閱讀的習慣也是提升自我,最好、且低成本的具體作法,習慣值得花費心力養成。
▼【蘇聯-哈佛錯覺】來舉例解釋,哈佛教授自以為厲害都可以教出厲害學生,還真不是,因為這些學生本來就是菁英,自學才是王道。
作者信奉不讓自己舒服的讀書原則,因為太舒服的閱讀,就跟讀小說一樣,有時只會讓自己在同溫層自嗨,在已知的知識領域打滾,成長效果有限。但我認為這部分應該以個人的閱讀習慣、方式為準,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才是正解。
舉例來說,有些人找工作是為了獲得能力拼圖,希望積極的找不同領域的工作來增加能力,但有些人是為了穩定求溫飽,以家庭為工作的目標;總不能因為自己希望能力的獲取,而隨意跳換領域,反倒是讓自己求生的收入受到影響,那就本末倒置了。
再舉個例子,投資領域中,假如我們看到了一個觀念{定期定額}好棒棒,因此不管自己是否有很多閒置資金,就直接採取定期定額的投資法,殊不知,經過實測研究居然是單筆ALL IN你所有的閒置資金,長期報酬來說居然會比較好。(定期定額則可以考慮用於定期薪水儲蓄的階段。)如果你只是因為某個觀念覺得好就直接套用,那可能就直接損失了閒置資金的機會報酬了。
總之作者的說法也沒有對錯,只要找到自己最認同、可以執行的方式來進行就會是最佳解,所有的事情也都可以套用此原則。
另外作者也認為,閱讀是大眾{反脆弱}的方式,塔雷伯<反脆弱>一書,說明一種對於人生態度的反脆弱屬性,應該要把自己打造不受負面事件影響,甚至因負面事件得利的被動狀態,類似買保險的概念。我個人也認為,我們應該積極主動閱讀獲得的人生的智慧,便有機會可以識破社會上一些詐騙、負面事件的本質,進而提早做準備,甚至保護自己的家人與財產。
1.{主動性}:所讀為所需。天下知識何其多,你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讀完所有的資訊,找出關鍵知識深度挖掘建造屬於自己的知識領域。
2.{針對性}:透過書中的{事實案例}、{作者邏輯}、{讀後的批判性思維},逐步創建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式,用於自己未來事件中。
※善用鄧寧-克魯格(Dunning-Kruger Effect)效應:人們經常不知道該知道的知識,也不知道自己不足之處;因此我們應當看到一本書的知識,卻從來沒聽過時,才該認真對待研究,而不是任其略過。
作者列出了八點的細項,個人認為可以歸納為以下重點,是可以畫線:
{意外&啟發}{遞進關聯}{概念定義}。
我個人的作法是直接拿一枝鉛筆,值得畫線的部分就在書上打★,其他不同觀點、狀態,我會透過畫線、{括弧},以理解為重點,讀過一次後;第二次再閱讀時,再從記號處整理,我也時常從第二次的閱讀獲得更完整的架構與加深印象。
將書中的觀念轉為自己的話、換句話說,轉譯成自己的說法,也能更貼近自己的知識水平。
講書沒捷徑只能多講,對各種人講、多講,講多了自己的思路得以訓練,社會上待人接物溝通上,也可以更有邏輯,口條更敏捷、清晰,長期而言對自己只有好處沒壞處,也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作者拿了心理學{減敏}理論來說明,我們對於新工作、新做法一開始會不適應,久了就不焦慮且習慣了。
我們該用送禮物給愛人的心態來講書,你要送禮物給珍愛的人,一定會做好所有該做的事情吧!美工、音質、排版不會少,你不會想讓自己的愛人聽到破音、雜亂的內容吧?自己絕對是盡全力來優化輸出的內容;應該懷著熱情、愛、分享,把書中最有價值的地方送給對方!
一、以書為本,別離題:要準確的理解書中傳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換句話說,別理解錯意思還解釋錯了。
二、再創作(不是單純摘要):需要你延伸應用,如果可以利用一個故事把道理講清楚更好。
需要理解的夠有深度、延伸不同的面向的知識點 用一種將然的態度來看自我講書的進展(無限思維),只要堅持就會有聽眾。
製作{心智圖},第一筆輸出資料,它是後續延伸作品、覆盤的根本,要用最吸睛的開場(最深刻、最珍貴、最核心)的內容讓讀者、聽者,一看開場就能了解架構,讀者想了解了,自然就會持續聽你講書或看完你的文章。
一、邏輯思維能力:論述分為歸納與演繹,要有思維能力辨識歸納的正確性,可透過事實、科學性來驗證。
二、大局觀:應該要逐步分析
- 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使命是什麼?*怎麼論證這個使命?*使用了什麼假設?*作者怎麼驗證這個假設?*推理的過程?*怎麼獲得這個證據?*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三、語言能力:著重於簡潔&幽默&說服力。
- 簡潔:我們輸出就是要幫別人節省認知成本,不然為什麼要聽你講,我自己去看書就好了。
- 幽默:不用刻意,有靈感就開玩笑,沒靈感就做自己,作者鼓勵大家可以開始蒐集幽默的笑話,可以培養幽默感。
- 說服力:作者認為可以找喜歡的名人(電影)來模仿。
四、同理心:
- 你講的東西在別人看完會產生什麼想法嗎?
- 你知道對方關心什麼嗎?
換位思考,了解你的讀者、聽者的想法進而補充文章缺漏的部分,完善整個內容與架構。
五、愛:要愛你的聽眾、讀者,某天某個有緣人聽到了你的作品,可能會為他的人生產生重大改變。這是一種對社會的大我、博愛。只要有一個人看了你的文章、講書內容產生了改變、自我提升與成長,你的輸出對整個社會就是有意義的,是一種積極層面的社會提升。
重要的書中觀念應該需要不斷的複習,作者是建議定期要複習,要可以透過自己製作的{心智圖}完整的簡報出來,說出整體的架構與書中重點內容,才算真正理解、內化書中知識。
作者覆盤的SOP:
I.讀完後一周 』
II.默寫畫心智圖,回憶再看補充。
III.把書講給別人聽
選書上我個人會以過去經驗,以{經典書、實用性、好書再推薦、喜歡的主播}推薦書單。
我的步驟是這樣的,還在持續優化摸索中,因為經典書中曾經說道,越是主動閱讀,使用的技巧越多,效果越好,我使用了許多輸出手段,大概列出來給大家參考,以下是我的閱讀到輸出的具體步驟:
※建構大綱心智圖(手寫),並先整理看本書會想知道、解答的問題?
↓
※第一次閱讀採取理解閱讀的方式,以理解書中內容為原則,用鉛筆直接再書中做記號,紀錄被啟發或重點的部分。
↓
※第二次閱讀需要在電腦前,將重點電子化,逐步記錄書中鉛筆抓出的重點,要在腦中建立一個篩選器,找出那些重點是可以改變、啟發我的人生、以及是否實用,並記錄下來並記錄頁數,方便日後翻書補充。
↓
※相關論點可能是分散雜亂的,我們必須重新整理,把整理被啟發的觀念論點,重新分類成幾個大標題、主軸、主旨。
↓
※建立屬於自己的文章輸出模板,設定一些常見的問題,例如下面資訊,根據問題反問自己不段的輸出,產出屬於自己的感想文章。
●我推薦這本書嗎?推薦給誰?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一共有幾個角度?有多少遞進關係?幾個例子?講了什麼故事?援引什麼數字?做了什麼實驗?)
●用一句話說明這本書在談什麼?書要解決什麼問題?使命是什麼?
●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點?最重要的三件事?
●哪一個故事或案例讓我印象深刻?最動人的故事?
●場景:為什麼要做到【XX】呢? 這個說法跟我又有甚麼關係?(可列舉幾個常見的疑問)
●經驗:【XXX】這個想法有道理嗎?我完全認同嗎?有什麼個人過去經驗或案例嗎?(6W2H)
●行動:那關於【XXX】我們未來該怎麼運用在生活/什麼情況(情境)會用到?可以再怎麼延伸使用?這本書對我會帶來什麼改變?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延伸):我如何利用【XXXX】 idea 去解釋 Z(某個 topic) ?
●(延伸):【XXX】這件事情對 Y 有什麼意義?
●【XXX】個人觀點總結:(前後呼應)
●【XXX】佳句語錄:
↓
※最後將文章整理成簡報形式,PPT、Podcast口說的方式來輸出。
↓
每周定期覆盤查看自己的心智圖,回想是否可以透過心智圖的架構回憶起所有的內容,忘記了再用文章補強;個人還用免費軟體{ANKI} 以及 {卡片盒筆記}NOTION電子版輔助的方式,若有相關觀念即可重新回憶、觸類旁通。
個人透過本書將再次整理了一次個人的閱讀、輸出S.O.P.,並且可以整理成一些讀書有用的觀念心法,讓自己在讀書的道路上,將相關觀念與我同行。
但是回過頭來說,讀書方式千百種,讀了數本讀書方法的書,其實最重要的是透過書本找出對自己"最適合"的讀書方法,而不是直接套用作者給你的公式,因為每個人的學識、經歷、能力、狀態並不相同,對作者有用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你。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