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並不是『有』或『沒有』這樣可以清晰區分的疾病。事實上,阿茲海默症是一個過程——會在數十年當中慢慢發展,並與其他許多因素互動的過程。……阿茲海默症並不是老化的必然結果。
⛪⛪⛪
我的老鄰居阿珍姨是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太,雖然前幾年動手術切除一顆腎臟,但身體仍然健朗,每天早上還是會出門散步,這也通常是她和鄰居閒聊八卦的時刻。那天和她談到了老化和死亡這些事,她說:「人總是會有那麼一天啦,只希望那天到來時,自己可以不要有太多病痛,最好是在睡覺時就過了……。」
「拜託失智症不要找上我,忘了自己真可怕。」她補充強調說。
在我們這個高齡化社會,「老」不只是我們人生的必然階段,而且也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如何讓自己健康的老、避免失智症的衝擊,使自己的身心靈能滿足地度過最後的人生階段,已經是整個社會最該關注的議題之一。
1991年,流行病學家David Snowdon展開了一項開創性的老化研究。他和美國各地的聖母學校修女會合作,以678位年齡在74到106歲的修女為對象,探討影響阿茲海默症和長壽的各種因素。為什麼這些修女可以活得比較久、比較健康?哪些因素可以抵抗阿茲海默症所帶來的傷害?透過每年一度的心智與體能測驗、自傳分析、大腦解剖研究,這些一輩子投入聖職與教職的修女們,也教導了我們可以怎麼好好變老。
⛪⛪⛪
身為修女,我們做了不生小孩的困難決定。但是經由捐贈大腦,我們可以幫助解開阿茲海默症的謎團,而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給予未來的世代生命。 ——史瑞塔修女
一.來自修女的啟示
《優雅的老年》所講述的,正是以這些修女為主角的老年生命故事。其中最讓人敬佩的一點是,她們願意在死後捐出大腦,提供研究者進行解剖研究。科學家也在與修女們的長期密切合作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誼,跳脫出量化科學的限制,一起呈現出老年是一個多麽了不起、充滿獨特性和深刻智慧的人生階段。
修女研究中,有一些結果是我們可以在年輕時就帶著走,幫助自己以及身邊的親友健康變老的:
1.教育和生命早年的正面情緒,有助於長壽。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比如走路,可以避免許多疾病的風險,而且永遠不嫌晚。
2.豐富的語文表達能力,是阿茲海默症的保護因子。這個效果可以從修女年輕時寫的自傳呈現出來。
3.中風與心血管疾病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當一個人的腦部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病徵,再加上有中風病史,會使其更容易表現出症狀。
4.憂鬱症會增加日後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在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之前就有憂鬱症的人,罹患該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8倍。
5.葉酸和維他命E能夠減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6.大腦的病變不必然代表會出現症狀。阿茲海默症除了是一種腦部退化疾病,也受到許多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的調節。
修女研究的特色在於,它是以一個高度同質性的團體來進行研究,這些修女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長期在學校任教,生活習慣、社經地位都很相似,因此研究者可以排除許多無關變項的影響,專注於檢驗特定因素和老化的關係。另外是它提供了許多完整的早年資料,包括修女的生平紀錄、初入會時寫下的傳記,這些都有助於研究者追蹤「變老」的歷程是如何發生的。
二.現在開始說故事
修女們早年自傳中的語文表達能力(透過「概念密度」和「文法複雜度」來評估)可以有效預測晚年的阿茲海默症,以及自傳中顯現的正向情緒越多、未來壽命越長,可以說是修女研究最重要的發現。雖然說因為是相關研究,直接的因果證據相對欠缺,但我們仍可以做出一些合理且有趣的假設:也許經常閱讀、寫作,增加自己的語文能力,可以保護大腦?透過書寫或其他方式來保持樂觀,可以讓自己健康老化?
如果你/妳有兒孫,在說著床邊故事給孩子聽時,也許意外地保護了自己和孩子的腦,預防了未來的失智呢!就跟運動可以預防許多心血管疾病,常常動腦——尤其是使用語言,也可以預防腦部疾病。我們總是由年輕開始慢慢變老,很多良好的習慣,其實可以從年輕時就開始建立,讓大腦和身體先有所儲備。
在數位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我們與其發明出寫文章、說故事的人工智慧,不如借助科技的力量,讓人養成說故事、讀故事的習慣。不知道一個人在社群平台上寫的心得文、分享文,是否也具有延緩腦部衰老的效果呢?對於老化,演算法可以提供幫助,還是造成困擾?這其實值得探究。
三.充滿韌性的腦
修女研究另一個讓人意外的發現,是阿茲海默症的大腦病變與臨床症狀之間的關係。有些修女遺傳到高風險的APOE-4基因,死後大腦解剖也發現了阿茲海默症的病理徵象——糾結和斑塊,但生前心智功能仍相當良好;同樣的,也有些修女的大腦並沒有嚴重的損傷,生前的阿茲海默症症狀卻相當嚴重,去世前長期臥病。身體的退化與腦部的退化,似乎是老年不可避免的歷程,但還是存在一些前面提及過的保護因素,以及目前研究尚未找到的原因,讓一些腦比較有韌性,即便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害,仍有高度的復原力。
即便基因和腦部病變可以提供阿茲海默症充分的解釋,我們還是不可以忽略環境因素的影響,也許很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對待認知功能退化這件事。當身邊的長輩變得沉默寡言,開始遠離世界,我們願意多花點時間善意對待他們、理解他們嗎?甚至,當他們開始流失記憶,我們是否還願意傾聽,讓他們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特的人、那些似乎不為失智症侵略的早年記憶,繼續被訴說?
腦是一個由眾多神經聯結組成的神奇器官,藉由思考和語言,腦也和其他的腦溝通、聯結,這不只構成了我們,也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一生。或許,當一個腦開始衰退,當一個人的心智和身體走下坡,其他的腦和心智可以提供支援。畢竟,我們一直都是在彼此的腦和心智的扶持互動中成長和生活的。
四.對老年的沉思
不管你是誰,現在有多年輕或多老,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持續變老,也每天都離死亡更近一些。我、我的親友、我的鄰居阿珍姨,還有老化研究的學者,不論有多少的知識、地位和財富,最終都得面對老化和死亡的大哉問。
未來可能會研發出抗阿茲海默症的疫苗,甚至可以發明出長壽藥,但在那美好的未來實現之前,我們得面對自己的長輩、甚至包括自己在內,有可能老年時會退化或失智的事實。在尚未完全了解失智症的病理之前,總是會有一些似乎不會失智的人,最終還是失智了,不只生病的人受苦,後面牽涉的往往還有一個家庭往後數年的辛苦付出。
就如作者所言,有些事情是科學數據無法呈現出來的,或許修女研究最大的貢獻,並不直接呈現在相關的論文結果上,而在於反映了修女們獨特的生活方式:會院生活具有的緊密情感聯結和相互支持陪伴,以及對病弱者提供了良好的關懷和照護,再加上信仰的靈性滋養,這些都支持了「優雅的老年」,讓一個人可以在其中放心、舒適的變老。
醫學上也許可以找到健康老化的定義,在高齡化的社會中我們也可以常從各種廣告中看到「成功老化」的各種宣傳——健康的奶奶每天充滿精力地運動、勇壯的爺爺活到七八十仍像一尾活龍……但我有時會覺得,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或許該把成功和失敗放下了,好好地做自己,好好地享受餘生,即便生病了,依然可以欣賞自己的一生,就算失智了、把自己跟家人都忘掉了,還是會被社會牢牢記得,就像修女可能忘記上帝,但上帝一定不會忘記每位修女。
當我們的社會能夠溫柔又堅強地支持每個深受疾病所苦的老年人,傾聽失智長者所剩無多的話語,欣賞每個走過漫長歲月的生命智慧,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健康又有韌性的社會,也才能讓每個人放心實現屬於自己獨特的優雅老年。
相關資訊請見:
https://ssnd.org/ministries/nun_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