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70開始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日本2022年暢銷書是和田秀樹醫師所寫的「幸福人生70開始」,因為他在三十多年的高齡醫學臨床經驗中,覺得七十來歲這個階段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往後餘生,但是七十後的身體結構跟年輕時不同,所以他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受到以往醫學常識的束縛。

和田秀樹的主張跟現在對慢性病控制的建議不太一樣的原因,我推測或許他是專看高齡長者的精神科醫師,所以他最憂慮的是腦部的退化以及失智症。因為只要八十五歲以上的人,大腦中都一定會有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變性,即使程度較輕,生活功能還不致於受影響,但是年紀愈長,雖然身體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健康,但是大腦卻沒有辦法,結果導致獲得延長的歲月卻必須與失智症共存,換句話說,現代是一個不是早死,就是癡呆到死的時代。

年輕時,人的生理或智力差距並不大,但是到了高齡,彼此的落差就非常大,比如有的人八十幾歲失智已無法跟人溝通,但是有的人仍然可以繼續工作或生龍活虎從事各種活動,和田秀樹醫師認為差距的關鍵在於七十來歲時,是否仍然保有活力的生活,很多人到七十歲之後,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不感興趣,漸漸足不出戶,這是讓人迅速衰老,大腦退化的主要原因。

也因此,他覺得許多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這類慢性病的藥會降低人的活動意願,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太拘泥於醫師說的正常值,要以能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常的活動力與活動意願為最重要前提來吃藥。

同樣的,他也不主張過了七十歲之後,對於癌症或其他疾病動大手術,與其動完手術、積極治療後必須長期臥床,喪失人際互動,導致大腦迅速退化;不如在仍能正常活動的前提下與疾病共處。

另外,他也覺得許多長者開始吃蔬食,以為吃清淡比較健康,他認為這是大錯特錯的選擇,因為高齡長者普遍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他覺得肉類含有的蛋白質以及色胺酸能促進血清素的生成,讓人有幸福感,而且肉類裡豐富的膽固醇,也會讓人較有活力,有行動的意願。

總之,和田秀樹的意思是,年紀大到一定年齡,就不必太在乎健康檢查的正常數值(除非高得太離譜),一切治療或飲食,都以能快快樂樂、活力十足的過生活為最高準則。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書名: 幸齡人生70開始 如果你能活到八十歲,你如何想像你的晚年樣貌?是健康的接受自然老化?還是因病無法自我照顧卻死不了?
Thumbnail
書名: 幸齡人生70開始 如果你能活到八十歲,你如何想像你的晚年樣貌?是健康的接受自然老化?還是因病無法自我照顧卻死不了?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忙碌和壓力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有時候忘記了生命的可貴,以及關心長者和自身健康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探討了如何珍愛生命,關懷長者,以及認知症等議題。透過政府的長照服務,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忙碌和壓力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有時候忘記了生命的可貴,以及關心長者和自身健康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探討了如何珍愛生命,關懷長者,以及認知症等議題。透過政府的長照服務,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
Thumbnail
日本2022年暢銷書是和田秀樹醫師所寫的「幸福人生70開始」,因為他在三十多年的高齡醫學臨床經驗中,覺得七十來歲這個階段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往後餘生,但是七十後的身體結構跟年輕時不同,所以他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受到以往醫學常識的束縛。 和田秀樹的主張跟現在對慢性病控制的建議不太一樣的原因,我推測或許他是
Thumbnail
日本2022年暢銷書是和田秀樹醫師所寫的「幸福人生70開始」,因為他在三十多年的高齡醫學臨床經驗中,覺得七十來歲這個階段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往後餘生,但是七十後的身體結構跟年輕時不同,所以他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受到以往醫學常識的束縛。 和田秀樹的主張跟現在對慢性病控制的建議不太一樣的原因,我推測或許他是
Thumbnail
和田秀樹是日本著名的精神科醫師,而且是專為高齡長者服務的精神科醫師,他最近出版的「幸齡人生70開始」,是2022年日本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我猜會這麼受歡迎,多少是他的觀點讓許多高齡長者鬆一口氣。 雖然他是日本頂尖的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而且曾經到美國留學,但是他的很多看法都跟現在主流的醫學觀點大不相
Thumbnail
和田秀樹是日本著名的精神科醫師,而且是專為高齡長者服務的精神科醫師,他最近出版的「幸齡人生70開始」,是2022年日本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我猜會這麼受歡迎,多少是他的觀點讓許多高齡長者鬆一口氣。 雖然他是日本頂尖的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而且曾經到美國留學,但是他的很多看法都跟現在主流的醫學觀點大不相
Thumbnail
根據和田醫師的研究,1947年的平均壽命大概是50幾歲,而今平均壽命已經來到80幾歲,現在的人比以前的人平均多活30年。然而,直到過世之前,平均需照護的時間,男性是9年,女性則是12年,主要是因為女性比男性長壽的緣故。
Thumbnail
根據和田醫師的研究,1947年的平均壽命大概是50幾歲,而今平均壽命已經來到80幾歲,現在的人比以前的人平均多活30年。然而,直到過世之前,平均需照護的時間,男性是9年,女性則是12年,主要是因為女性比男性長壽的緣故。
Thumbnail
我常聽到很多人對於失智症的想法非常直觀, 反正人老了、年紀大了本來就會這樣。這樣的想法也同時透露著「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的隱喻;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隱喻不就等於接受宿命論的劇本嗎?
Thumbnail
我常聽到很多人對於失智症的想法非常直觀, 反正人老了、年紀大了本來就會這樣。這樣的想法也同時透露著「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的隱喻;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隱喻不就等於接受宿命論的劇本嗎?
Thumbnail
乍看有點「離經叛道」,但這卻是一個誠實又誠懇的醫師所提供的幸福處方,也是這個時代人人都需要的生活指南。  這是一份可以讓我們幸福的醫師處方箋,寫給現已年屆七十五歲的長者,以及家有長者的年輕人,再加上剛退休或即將退休,正期待展開第三人生的熟齡朋友。  或許因為最近全世界都同時面對人類史無前例的社會狀況
Thumbnail
乍看有點「離經叛道」,但這卻是一個誠實又誠懇的醫師所提供的幸福處方,也是這個時代人人都需要的生活指南。  這是一份可以讓我們幸福的醫師處方箋,寫給現已年屆七十五歲的長者,以及家有長者的年輕人,再加上剛退休或即將退休,正期待展開第三人生的熟齡朋友。  或許因為最近全世界都同時面對人類史無前例的社會狀況
Thumbnail
如果你三十歲了,請不要再覺得「養生」是老人家才會做的事。 因為你的人生、至少已經過了三分之一,也可能二分之一! 抱歉很殘酷,但你已經不再是年輕人了。 三十歲的你應該也漸漸發現,好像真的各方面都不如從前了。 以前熬夜兩三天,現在熬夜躺三天。 以前假日往外跑,現在假日只想在家躺。 以前嫌電梯慢走樓梯比
Thumbnail
如果你三十歲了,請不要再覺得「養生」是老人家才會做的事。 因為你的人生、至少已經過了三分之一,也可能二分之一! 抱歉很殘酷,但你已經不再是年輕人了。 三十歲的你應該也漸漸發現,好像真的各方面都不如從前了。 以前熬夜兩三天,現在熬夜躺三天。 以前假日往外跑,現在假日只想在家躺。 以前嫌電梯慢走樓梯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