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0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油飯的起源

「臺俗生子,三朝或滿月,以糯米蒸飯……。」

「臺俗生子,三朝或滿月,以糯米蒸飯……。」

閱讀前人筆記,常可讀到風俗民情的記載。儘管源流考辨未必真確,至少可備一說。連橫《雅言》便提到「臺俗生子,三朝或滿月,以糯米蒸飯,拌以麻油、豚肉、蝦米、蔥珠,謂之『油飰』」,並且將這「油飰(飯)」扣連上蘇東坡所記的「盤遊飯」。

有趣的是,連橫接著引用的《北戶錄》,甚至對「團油」、「盤遊」輾轉音訛的評論,幾乎就是照抄陸游的《老學庵筆記》:「 按《北戶錄》云:『嶺俗,家富者婦產三日或足月洗兒,作團油飯,以煎魚蝦、雞鵝、豬羊、灌腸、蕉子、薑桂、鹽豉為之』。東坡所記『盤游飯』二字語相近,必傳者之誤。」古人沒有著作權概念,筆記這種文類更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同一件事可能見諸多本筆記。只是好歹評語也稍微改改,或者註明「二字語相近,必傳者之誤」是陸游的意思。當然,陸游的話也難保不是從哪兒抄來的,只是我沒讀到而已。

連橫最後總結說:「 臺灣為閩、粵人聚居之地,故沿其俗;不論貧富,必以此分饋戚友。」不過這是就源流的「源」而論。若改從流變來看,另具一番風味。雞鵝豬羊等葷料差異且不論,最特別是「蕉子(香蕉?)、薑桂、鹽豉」顯然和台式油飯不屬同一路數。其實就算是連橫所記的食材「蔥珠」,我讀起來都覺得有點隔閡,也有時移世異的趣味。

《雅言》原為報紙同名專欄。民國四十七年結集刊印時,序言指出:「時方日化漸厲,華文就微,古都君子,戚然以懼,思漢情濃,因辦《三六九小報》以寄焉。 會先生悵遊歸,見而喜之,撰文為助。既而闢專欄……。」從「日化漸厲」、「思漢情濃」的角度,連橫所謂「故沿其俗」竟彷彿可讀出某種微言大義了。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八月三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