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和大家分享的學會感受的重要與理解生存反應後,還有哪些面向是我們面對孩子碰到性騷擾事件或想預防事件發生可以做的呢?讓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在理解我們的生存機制與感受的重要性後,我們可以多做的是,陪伴孩子去建立自己身體與心理的界線。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界線,這個界線會因為個人的狀態、相處的對象、所處的情境而有所不同。
個人的狀態:我今天願意讓你碰到我,並不代表我明天也會想讓你碰到我。
相處的對象:他可以碰我,並不代表你也可以碰我。
所處的情境:上學時可以接觸(聯絡)我,並不代表放學後也可以接觸(聯絡)我。
這些的界線的建立是可以透過演練與想像來幫助它更加地清楚,因此可以與孩子討論與嘗試在面對不同的情境與對象時,他們的感受是如何,甚至是當界線被侵踏時,他們該如何去應對。這些討論都會讓他們預先思考與準備,當面對類似的情境時,才可以比較從容地去應對。
我們會瞭解到,這些界線我們大人也會有,只是我們往往是在成長過程中,在不同的經驗與挫折中去修正自己的界線,以保護自己的私人領域,而我們在做的,是透過討論與演練拓展他們的經驗廣度與深度,讓他們理解自己的界線在哪,並學習如何堅守自己的界線。
當你看到標題時,你內在的感受與情緒是如何?邀請你在此刻好好思考與感受一下,若真的不幸真的發生了類似的事件,從你心中浮出來的感受是什麼?是焦慮、害怕?還是生氣、憤怒?亦或是丟臉、羞愧?這些情緒感受可能來自於過去的成長或教育經驗,同時這些感受也都很真實,也需要好好被自己理解與接納,當你沒辦法安撫好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就很有機會把這些感受帶給孩子,孩子也會因為受到這些情緒感受而有所影響。
若有一些情緒確實太過強烈難以消化,又不希望影響到孩子,除了好好處理那內在複雜的情緒外,請務必找一個能夠支持與陪伴你的人,讓他成為你的心理資源之一。在未來若有類似事件發生需要處理時,他也可以幫助你一起面對。
最後,近年來我們華人的教養文化有一部份會是把孩子當作寶在呵護,但常常保護的方式就是不斷地限制,因為我們擔心孩子發生事情、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立下了許多的規則。然而,當孩子衝撞這些規則時,我們會認為他們叛逆。或許在這個多變的社會中,我們能換個方式試試看,提供孩子們在探索這個未知又藏有可能危險的世界時,能有一些方法與資源去避免或應對那些危機,讓他們可以在安全的關係與情境中學習,因為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是很珍貴的,我們能如何好好地守護而非限制,也會是我們能夠與孩子一起學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