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設計之kirimu a qemacuvung asu計劃書~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kirimu a qemacuvung asu 計劃書。譯:趕快完成你的計畫書。

kakituluan(學習的地方):從傳統建築材料開始。

一、前言

由於實習期間看見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相關之案例,又碰上留在部落課輔班服務的青年提出部落下課後、離開校園後,孩童的教育空間缺乏的問題。才讓我開始關注部落裡的教育空間(包括傳統文化、學科、生活上),而教育空間總是要被建造出來,而又牽出了牡丹地區的傳統建築史教育又在哪呢?它不同於北排灣的石板屋(大多教課書、影視平台出現的排灣族石板屋),也在日治時期之間出現建材上、建築形式上,出現極大的變化。而我希望教育空間,它能進行教學也用建材、空間闡述歷史故事。要在傳統建築材料搭建的現代建築這件事上,而不落入原住民傳統建築應該要長這樣,一定要用這個蓋才有味道的陷阱下,如何長出一棟建築呢?(這應該也算一種建材間的世代交談,願最後能有個好結合、好結果。建築材料的祖孫戀?英雄故事一定要加點戀愛元素才吸引人啦!)

二、動機目的

在用牡丹地區的建築材料、形態史切入教育空間前,先討論為何是牡丹地區,牡丹地區又有什麼不一樣。在本議題中傳統建築型態時間軸上分為石板建築、非石板建築兩個部分,研究資料多參考, 許勝發老師的《qinaljan 故居.他者與墾拓 》以及千千岩助太郎老師的《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 》,以及牡丹鄉鄉誌。而如此可藉由建築型態、材料使用上,帶出牡丹社的遷移故事。而在部落中的多種公共空間中,選擇教育機能的建築空間,是因為在教育空間通常能看出明顯的年齡差上的授業行為,如同傳承這件事一樣,也帶著傳遞資訊的同種性質。而教育空間也是作為部落中,平時聚集人數較多的空間。這也是我選擇以教育空間做為牡丹區傳統建築史的傳遞工具。

三、議題分析

在當我選擇用部落裡的教育空間時,為什麼第一選擇卻不是牡丹村內的最大教育設施,牡丹國小呢?我想因為學校這個空間跟部落的身分立場上有太大的區別了,明顯的公私立場,我覺得這樣的關係會影響我如何更親近、生活化的去傳遞我想達到的教育成果。所以我選擇了部落裡,三個帶有教育行為的公共空間。

  • 課輔班

作為孩童下課後,除了家裡的容身之處,等同於都市的孩童的安親班。在課輔班,不只提供了孩童課後學科輔導,以及一些簡單課後餐點,另外會安排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某種程度上代替一些平時無法抽身去傳承、教導的家長去承擔文化傳承的一點擔子。

  • 文化健康站
民國104年,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成立「文化健康站」(以下簡稱文健站),其前身為原民會於民國96年成立的「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期望更加強調文化傳承與健康照顧的功能,以弭平原住民族與都會地區之間的醫療及社會福利資源的差異。(守護原民長者的家:如何延續文健站的光?(大學報。2023,3月。專題記者古宇恩、林玟君、詹晶雅、蔡文馨綜合報導)

守護原民長者的家:如何延續文健站的光?這篇中也提及,文健站也透過青銀共學的模式,讓長者傳遞過往在部落生活中所習得的文化經驗,並與年輕人共同學習族群文化。

不過文健站這個空間機能,我會期望在我的計畫中以部落餐廳(餐桌)的形式呈現,從食切入農耕、料裡、祭儀食材、藥草的文化課程。

希望案例參考,三地門鄉大社部落的野地食房。文章中提及,武棟(餐廳負責人之一)說,對孩子們來說,學習土地到餐桌的所有過程就是他們的課業。是我想要在這個空間置入的教學課程。

  • 風雨球場

風雨球場在部落中,常是集會所、運動場所、緊急避難所。尤其在集會所這個功用上,作為宣布事宜、舉辦村內大小活動、婚禮現場,都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對我來說,會做為更大型的傳統活動行為的教育場所。

我希望藉由這三個空間去實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能透過建築本身去呈現不同時期的牡丹地區(牡丹社)的傳統建築構法以及材料。

而在不同時期的牡丹地區(牡丹社)的傳統建築形式,參考牡丹鄉鄉誌(p.528~530)所提及牡丹社建築相關,多以千千岩助太郎所紀錄之牡丹式建築(約是在1874年後,牡丹社事件後就社遭焚毀破壞,被迫遷移)主要是以木為梁柱、石頭為房屋基座、土角磚、竹編牆,在以茅草為屋頂。而這類建築構法應是屬於閩南及客家的形式,不過內部住屋空間仍保有排灣族傳統室內葬的習慣。而這種建構方式,是為了因應被迫遷移下來後,需要短期間內重新建立家園,而捨棄石板材料,放棄傳統部落建築形式,而選擇學習漢族的興建方式。

而在許勝發老師的《qinaljan 故居.他者與墾拓 》,提及牡丹的石板屋建築也是在傳統文化傳承下的環境修正結果。由北群石板屋聚落圍起源,傳至南群石板屋聚落來說,北群石板屋使用的是板岩來建造石板屋,符合當地地質環境和岩性的使用邏輯。而南群在無板岩可開採的環境下,選擇較無明顯岩石機理的砂岩作為建材,較不符合岩性的使用邏輯,卻依然使用替代性石材來傳承石板屋建築的空間形式。

前者屬於因時制宜,後者為因地制宜。如此不同原因而做了文化取捨下的傳承,而希望在我的設計中,又會碰到再次取捨的情況,如何因應現代環境、材料使用而保留傳統文化的精神與記憶。

牡丹社台灣族傳統家屋。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

牡丹社台灣族傳統家屋。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


四、空間需求

課輔班

使用者約50名孩童,3名教師/行政人員。

  • 多功能教室/一般教室:120平方公尺(可同時容納50名學童)/72平方公尺(至少容納30名學童,使用45*180公分會議長桌)
  • 教師空間:12平方公尺
  • 廁所:2間廁所,1間淋浴間
  • 廚房:11平方公尺
  • 倉庫(存放物資與教具):7.5平方公尺

文健站(部落餐廳)

  • 室內用餐區:21.5平方公尺
  • 前庭:15平方公尺
  • 廚房:20平方公尺
  • 倉庫:8平方公尺
  • 停車場:至少三輛小客車
  • 示範農地:375平方公尺

風雨球場

依目前現況,約456平方公尺,有舞台,籃球場,公共廁所。



五、預期成果

這次的設計期望在牡丹村建構三個進行傳統文化相關的教育空間的同時,能用不同時期的傳統建築材料去傳承、闡述,屬於牡丹地區(社)的傳統史(也許是建築史也許是遷移史)。

六、參考資料

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

守護原民長者的家:如何延續文健站的光?

 許勝發(2023)。《qinaljan 故居.他者與墾拓 》。

千千岩助太郎( 2012)。《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 / 千々岩助太郎繪》

遺世在屏東三地門部落的野地食房,高質感料理訴說獨特故事、文化與認同(本文作者:陳詩寧,轉載自2020《屏東本事》冬季號Vol 15。)



小遺憾,原定8/26要上山做石板屋遺址調查,無奈碰上農曆七月,就不去打擾老人家們,不然會跟某黃姓研究員一樣,不打招呼去拍照結果滑了一跤一樣。(呵,偷爆料)

*小提醒,進到傳統領域還是要找當地人帶著,要打招呼才能進去,帶菸、酒、檳榔是個不錯選擇。





avatar-img
147會員
689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偏鄉原民特色小學展開服務 7月中,德內ㄦ服務隊來到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互助國小教學。互助國小為部落學校,孩子們多為賽德克族組成,因此校內處處可見特殊的原民圖騰、族語教學,有著濃厚的部落氣氛。孩子第一天見到種子老師們,也熱情地用原住民的歡呼表示歡迎,這幾天的服務便熱血展開。 親近自然的校園閱聲琅琅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來到黏巴達假日學校,一走進去,隨意彎曲的身體的樹木點綴著綠意,一個個小土丘與樹屋,舒服的風吹著,好像在說著一個很遙遠又很近的故事。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Thumbnail
﹝九族文化村﹞(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位於南投魚池鄉,是中部著名的主題公園,1986年的7月開幕,至今已設園37年。我們在2016到2020年這幾年間,經常去〔九族文化村〕賞花或是賞玩風景。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就沒再去過。 以民俗文化
Thumbnail
  「老房子在土地開發壓力下岌岌可危,老傳統在社會變遷發展中快速消逝,我們用盡各種辦法,努力保護他們,留住文化記憶與時代美感,藉以懷念祖先、傳承孩子、分享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透過學校教育,傳遞老房子與老傳統的價值與智慧給孩子,也努力為這些老事物創造新價值。我們關注老房子與老傳統如何保存與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來義減災知識走動式工作坊,藉由這場工作坊,我們瞭解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以及與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和合作。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獲得對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臺的相關資訊。
Thumbnail
我是客家人,應知客家事!在2023年歲末,隨著社區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赴廈門參觀客家土樓,瞭解客家先民如何以智慧來解決生存的問題,對我來說,尤其意義重大!客家土樓是一種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應聚族而居生活和防禦外敵要求而建的大型樓房,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之所以稱為土樓是因為以土、
Thumbnail
在偏鄉原民特色小學展開服務 7月中,德內ㄦ服務隊來到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互助國小教學。互助國小為部落學校,孩子們多為賽德克族組成,因此校內處處可見特殊的原民圖騰、族語教學,有著濃厚的部落氣氛。孩子第一天見到種子老師們,也熱情地用原住民的歡呼表示歡迎,這幾天的服務便熱血展開。 親近自然的校園閱聲琅琅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來到黏巴達假日學校,一走進去,隨意彎曲的身體的樹木點綴著綠意,一個個小土丘與樹屋,舒服的風吹著,好像在說著一個很遙遠又很近的故事。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Thumbnail
﹝九族文化村﹞(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位於南投魚池鄉,是中部著名的主題公園,1986年的7月開幕,至今已設園37年。我們在2016到2020年這幾年間,經常去〔九族文化村〕賞花或是賞玩風景。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就沒再去過。 以民俗文化
Thumbnail
  「老房子在土地開發壓力下岌岌可危,老傳統在社會變遷發展中快速消逝,我們用盡各種辦法,努力保護他們,留住文化記憶與時代美感,藉以懷念祖先、傳承孩子、分享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透過學校教育,傳遞老房子與老傳統的價值與智慧給孩子,也努力為這些老事物創造新價值。我們關注老房子與老傳統如何保存與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來義減災知識走動式工作坊,藉由這場工作坊,我們瞭解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以及與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和合作。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獲得對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臺的相關資訊。
Thumbnail
我是客家人,應知客家事!在2023年歲末,隨著社區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赴廈門參觀客家土樓,瞭解客家先民如何以智慧來解決生存的問題,對我來說,尤其意義重大!客家土樓是一種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應聚族而居生活和防禦外敵要求而建的大型樓房,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之所以稱為土樓是因為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