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與他力-2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力與-2.(象山慶’23.8.28)

      柏原祐義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一/淨土教史概觀:無論任何時代,人類思想究極,都會自覺薄弱,而依賴一種偉大靈格。從印度、中國日本佛教人物,為了安心立命,而依賴阿彌陀佛(佛)。

    嬰幼兒之依賴父母,乃天生自然而無疑無愧,隨其長大成人而身漸充、自我(意識/我見)漸醒,急欲脫離父母而獨立,凡事以己己意為主,直到生病老衰,才回歸於依賴,在彼感覺,乃無可奈何而轉依他人,而其實,也是萬物有情互依互助而生存需求(相依為命)

    之前已提到世間並沒有絕對的他力,只有與自力相對的。因為世間人的共業相同(同分)[1]。每個人的力量,相對他人,都是有限、殘缺的,也就是說,業報身的自力與他力,是差不多。只能互相幫忙、互相支持,但誰都沒辦法完全包涵對方。乃至於救度另一人。這就是娑婆世界個人力量的有限性。若說物理界的四種力,以及原子彈、氫彈所造成的巨大力量,或可說是超越個人之外的它力,是宇宙的大力,但也是由眾生共業所成的物質之力(不自在),是由人類可應用與控制的,也可能倒過來破壞、傷害。這樣存在於宇宙虛空中的大能大力,被一般的神教說是來自他們所信仰的上帝或大神。但也有人從「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觀點,說人的心力(慈悲喜捨信願行)是這一切力的根源,也大於這些力。從此可類推到所謂「諸佛」及其「淨土」的功德力、威神力,那才是無礙自在、收發自如,無量無上、不可思議的無漏清淨之力,相對於眾生而言,是絕對的祂力,可以完整的含攝每一個眾生無始以來的業力,而施以全面的淨化、徹底的救度。

一般原則:自作自受—異作異受[2]

特殊狀況:我作他受(功德之布施)、祂作我受(本願之救度)

《無量壽經》:「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法藏菩薩(因地)五劫思惟、永劫修行,將所修一切無漏功德,納入名號中,迴向十方眾生;眾生若信順此事,願生淨土,只須一心稱名,即與佛心相應,而全領佛之現成功德。這種易行之道、清白之法,就是光明遍照、萬德莊嚴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中生: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惡業)罪人臨命終時,聞(善知識)說阿彌陀佛的「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即得以除地獄罪,生極樂國;這不可思議的身、德、力,雖是阿彌陀佛久劫修行之成就,卻能迴施一切眾生,令得滅罪往生;這可說是「我(佛)做他(眾生)受」,或「祂(佛)作我(眾生)受」,前者就佛之「法」而言,後者就眾生之「機」而說,合為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在佛是自力修行之成就,在眾生是他力(還相)迴向之領受。省庵大師《西方發願文註》:

問:回施眾生,眾生實得利益否?若無利益,則成虛妄。若有利益,則我作他受,焉有此理?

答:菩薩福德,與眾生共。現在雖無利益,未來成佛,則眾生受賜。如彌陀佛國,凡來生者,即同佛受用。並由世尊因地作福,回施我等,是故今日得其果報。如父財子用,孰曰不可乎?」

日.隆寬上人〈後世物語聞書〉云:

今之凡夫,自己斷除煩惱甚難,即雖妄念,亦復難止。然而阿彌陀佛鑑此,預先為如斯之眾生,建立他力之本願,誓以名號之不思議,除眾生之罪,唯此名他力。……但有本願故,雖充滿貪、瞋、癡、煩惱之身,必得往生,信此故心安也,唯此名易行道。

另,覺如上人《拾遺古德傳》[3]卷四<耳四郎現佛身>

罪惡重障凡夫之出離,若不依彌陀難思願力,何得契乎!……凡於此身,內懷三毒,外行十惡。所作雖有強弱,三業皆是造罪;所犯雖有淺深,一切悉是妄惡。……不憑念佛者,難生極樂;即使逆謗闡提,乘願力者,往生無疑。不依罪業之有無,唯在本願之信不信。

眾生分別執著,隨言計實,捨此取彼,如猿捉枝而移動,佛為此一層又一層遮破(開示),為令悟入「離言法性」,而施設(假安立)名號,以方便眾生執持,亦攝入佛自證之智境,而為真實(名號之內容乃彌陀之密意)。故只問「信心」之深淺,不論「妄念」之多少,若常懷慚愧,仰謝佛恩,而蒙佛加持,則娑婆之妄念漸少,極樂之信心增多,更因佛光之攝取,而轉妄念成淨念,如源信上人〈念佛法語〉:「乘蓮台時,能翻妄念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因此,不須自耗心力於「轉妄成淨」上打轉,徒增焦慮而無功;只須放下自我,安分稱名,即可依佛願力而得往生。所謂:「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直行念佛白道,信靠彌陀本願,則活著安穩,命終往生,乃知祂(佛)力真實可憑,非自力自修者所能思議、較量於億萬分之一也。只如《往生論注》的結論: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1]眾生業報所感,生到同一趣,雖別業各異,模樣差不多;天、人、地獄、畜生、餓鬼是一切眾生。「各各自類相似」,人同分,就是人的一種類性、共同性。唯識家說這是「心不相應」的假法。各式各樣,叫「眾同分」。同類之性,或得「同等(類似)果報」之因(分)。《瑜伽師地論》卷12:於彼彼處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類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眾同分。

[2]今生五陰身所造作的業行(因),由來世五陰身受報(果);前後兩個五陰身不同,或不相似,例如,今生為人而造善業,來世上生天界,以天身承受善果,今生來世的兩個身體,相差很多。

[3]《拾遺古德傳》卷四之五.慧淨法師/譯。覺如上人《拾遺古德傳繪詞》(九卷)/正安3年(1301),收錄於《真宗聖教全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捨三界,歸淨土-2.西方有淨土(象山慶’23.8.21) 《往生論註》後段相對於三界穢土之所言: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 安樂淨土,因位是法藏菩薩以大慈悲的饒益(眾生)之心[1] ,照見了三界眾生無史以來,不斷的起惑造業,而受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
    慈憫之愛、悲濟之情(象山慶’23.8.9)     一般人談「愛」,有兩個層次,世間(人文)的、出世(宗教)的,相對而言,前者較私己(親疏)、摻雜而無常;後者較利人(平等)、純淨而常恆。                然而,當今的宗教之愛,大致可分兩種:佛教的「慈愛」、神教的「博愛」,這其中有廣
    自力與他力-1.(象山慶’23.8.5) 自力他力,有「世間」與「世出」二種詮釋: 1.世間(業報)二力:如「出門搭車」靠他力,這是人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成全……,是「互相」、是「共業」,彼此的心思與事相,皆相對的有自、有他,且互為自他。此中的自力與他力,各有「善或惡」、「成全或傷害」,不全然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象山慶’23.7.20)  《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案,此「十六正士」乃即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薩[1],其修行證量已超越世間一切有為有漏之法,恆常安住於「實際無為
    假設or誓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象山慶’23.7.16) 一般人常以「假若(因)⋯⋯那就(果)⋯⋯」的句構,在心理上逃避某種已成的事實(困境),而轉向他所嚮往的「反現實」世界,無拘束的思考各種「可能」性,試著重建不一樣的因果(理想)。這被認為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麻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有人以反芻
    捨三界,歸淨土-2.西方有淨土(象山慶’23.8.21) 《往生論註》後段相對於三界穢土之所言: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 安樂淨土,因位是法藏菩薩以大慈悲的饒益(眾生)之心[1] ,照見了三界眾生無史以來,不斷的起惑造業,而受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
    慈憫之愛、悲濟之情(象山慶’23.8.9)     一般人談「愛」,有兩個層次,世間(人文)的、出世(宗教)的,相對而言,前者較私己(親疏)、摻雜而無常;後者較利人(平等)、純淨而常恆。                然而,當今的宗教之愛,大致可分兩種:佛教的「慈愛」、神教的「博愛」,這其中有廣
    自力與他力-1.(象山慶’23.8.5) 自力他力,有「世間」與「世出」二種詮釋: 1.世間(業報)二力:如「出門搭車」靠他力,這是人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成全……,是「互相」、是「共業」,彼此的心思與事相,皆相對的有自、有他,且互為自他。此中的自力與他力,各有「善或惡」、「成全或傷害」,不全然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象山慶’23.7.20)  《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案,此「十六正士」乃即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薩[1],其修行證量已超越世間一切有為有漏之法,恆常安住於「實際無為
    假設or誓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象山慶’23.7.16) 一般人常以「假若(因)⋯⋯那就(果)⋯⋯」的句構,在心理上逃避某種已成的事實(困境),而轉向他所嚮往的「反現實」世界,無拘束的思考各種「可能」性,試著重建不一樣的因果(理想)。這被認為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麻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有人以反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