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同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記憶的治療者》之雜想
最近辦公室早禱在讀盧雲神父(Henri Nouwen)的《記憶的治療者》The living reminder: service and prayer in memory of jesus Christ,他主張以「記憶」作為服事與禱告之方法論基礎,讓服事者成為眾人紀念耶穌基督的活生生記號(living reminder)。
我總是喜歡盧雲神父的書,他的著作雖輕薄短小,但都用很精練的文字闡述人類真實的處境,並以溫柔且堅定的口吻訴說信仰的精髓。正因為談的貼切且深入,所以我在看他的著作時,都會深深掉進他的文字裡無法自拔;但我也時常無法看懂他想要表達的概念,因為他總用看似矛盾的語句陳述基督信仰的奧秘。
信仰的奧秘總是發生在矛盾之處。

缺席的力量

盧雲神父認為,「與人同在」成了每一位服事者事奉的大部分內容,我們探訪、參加聚會、籌備活動、與學生談話。但如果少了缺席的藝術,那就沒辦法與他人建立真實的親密。因為服事者的缺席,得以讓他人在記憶中用新的眼光看待彼此。
我們在與人同在的過程中,讓他得著力量;也在缺席的過程中,讓他盼望這力量。
我深深相信,有一種事奉,是因為我們離開,所以留出了空間給神的靈;因為我們不在,所以神能夠以新的方式臨在。(頁60)

耶穌的缺席

事實上,耶穌就是缺席的那位。當彼得、雅各和約翰都很開心地搭帳棚想把耶穌留在山上,因為「我們在這裡真好」時(太17:4),耶穌卻告訴他們,他要離開他們去受苦(太17:9)。
我們總想把握住耶穌,希望他時時刻刻在我身邊,解決人生的煩惱。正因為我們嘗過耶穌同在的美好,我們會很難忍受他的缺席;但也正因為這種痛苦,才有機會昇華我們對神同在的記憶,讓我們得以重新去盼望他的同在。
耶穌的臨在,是為了與我們建立關係;耶穌的離開,也是為了持續與我們建立關係。

有啟發性的同在

盧雲神父指出,服事者都必須小心製造一種「我好,你也好」的膚淺幸福。服事者的抽離與神的缺席,都是為了引導人在痛苦中,重新找到隱藏在悲傷的喜樂、黑夜的亮光。
當然,抽離不是服事者擺爛的藉口。重點是我們應透過「有啟發性的同在」,來讓人們在分開時更加想念彼此的對話、相處,並在記憶中拉近彼此的距離。
回到服事現場,我也期盼每次的團契聚會都能讓人有所啟發,去試著解答他們生命中尚未解答的疑問。團契就是這樣,我們總不會每天都見面,但我相信缺席使我們更有力量。因為沒有真正體驗過缺席的痛苦,就不會嘗到神同在的力量。

成為記憶的治療者

上禮拜台南大專的畢業禮拜結束時,有一個畢業生在結束後跟我聊了好久。嚴格來說,他不算我帶的學生,因為他是小我兩屆的學弟。他跟我分享他在實習的過程的所見所想,以及在面對自我價值與人生目標所產生的挫折。實習的漫漫長夜,讓他常常回想以前在團契的美好。他懷念那種深度思考的熱情。
因此,我們不在他身邊了,可是其實一直都在;他似乎無法體會神同在的感覺,但他也更加盼望了。我相信,缺席讓他打開了他的視野,去思考人的缺乏與神的豐盛。
無形中,我們都可能成為記憶的治療者。就在與學生不經意的談話以及不經意的見證中。在離開之前,我跟他分享自己畢業前的焦慮以及之後在大專服事的心路歷程,我發現我那一刻好真實。神同在。我相信這種「有啟發性的同在」會繼續影響著我們的缺席,直到下一次的相聚。
神的缺席總是伴隨著人的盼望。人若不盼望,時間就是靜止的,我們以為眼前就是全部,上帝也就只是「那樣」。沒有新事,沒有新造的人。但一旦我們盼望,神的缺席就會在我們生命破碎與匱乏之處彰顯他的榮耀。
聚是為了散,散是為了再聚。當我們了解這句話的真諦,我們即能體會何謂「缺席的同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最古老的知識就是故事,故事是最溫柔的知識……人需要透過說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王增勇教授 說實話,我還真的有點驚訝事情會走到這個地步。 如果要追溯到一開始,是2018年7月31日。當時,我約宙緯哥聊療,原本是想更知道他提過有關科學與哲學的一些領域,還有他讀研究所的一些心得。但聊一聊,就聊到
「人類最古老的知識就是故事,故事是最溫柔的知識……人需要透過說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王增勇教授 說實話,我還真的有點驚訝事情會走到這個地步。 如果要追溯到一開始,是2018年7月31日。當時,我約宙緯哥聊療,原本是想更知道他提過有關科學與哲學的一些領域,還有他讀研究所的一些心得。但聊一聊,就聊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裏面。 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裏。 ‭‭歌羅西書‬ ‭3‬:‭1‬-‭4‬ ‭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答案是肯定的!在這次「夫妻之愛」營會中,一位還沒有信主的弟兄和妻子一起在台前接受服事!在服事中,耶穌帶領他重新回想起國中時期的回憶,並且在禱告中讓他看見異象。這些經驗,讓他覺得驚奇。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大學時期因為忙碌的生活選擇,經常在一座廟裡尋找寧靜。廟公了解作者的情況,曾提出工作機會,並在畢業前的一次神明託夢中警告作者家人病情,但卻未被當作重要,直到幾年後家人發病,作者才明白神明的預警意義。文章描述了作者與廟公之間的因緣及對神明的信仰和感悟。
Thumbnail
週日我陪伴家人到精舍聽師父開示,讓我心靈注入不少正能量。這次的主題是關於人與人為何會相遇,以及該如何面對緣分的開始和結束。我個人覺得這個主題不僅僅限制於宗教範疇,實際上也牽涉到個人的智慧與心態上的調整。 相遇的契機  曾經有一位智者告訴我,今生會和我們相遇的人都是因為靈魂的思念。 若以宗教來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信仰,都不是憑空而信。基督徒總是因著前人福傳的善果,而加入天主的大家庭,成為在主內日新又新的基督徒。
Thumbnail
盧雲神父: 「如果沒有人注意、沒有人感激、沒有人理解我做的事,我要怎麼知道我是誰?我們愈是不安、愈是懷疑、愈是孤單,我們愈是想要受歡迎、被稱讚。遺憾的是,這樣的渴望永遠不會被滿足。得到的稱讚愈多,渴望的也就更多...就像是個無底洞,絕不可能被填滿。」(《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p62)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裏面。 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裏。 ‭‭歌羅西書‬ ‭3‬:‭1‬-‭4‬ ‭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答案是肯定的!在這次「夫妻之愛」營會中,一位還沒有信主的弟兄和妻子一起在台前接受服事!在服事中,耶穌帶領他重新回想起國中時期的回憶,並且在禱告中讓他看見異象。這些經驗,讓他覺得驚奇。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大學時期因為忙碌的生活選擇,經常在一座廟裡尋找寧靜。廟公了解作者的情況,曾提出工作機會,並在畢業前的一次神明託夢中警告作者家人病情,但卻未被當作重要,直到幾年後家人發病,作者才明白神明的預警意義。文章描述了作者與廟公之間的因緣及對神明的信仰和感悟。
Thumbnail
週日我陪伴家人到精舍聽師父開示,讓我心靈注入不少正能量。這次的主題是關於人與人為何會相遇,以及該如何面對緣分的開始和結束。我個人覺得這個主題不僅僅限制於宗教範疇,實際上也牽涉到個人的智慧與心態上的調整。 相遇的契機  曾經有一位智者告訴我,今生會和我們相遇的人都是因為靈魂的思念。 若以宗教來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信仰,都不是憑空而信。基督徒總是因著前人福傳的善果,而加入天主的大家庭,成為在主內日新又新的基督徒。
Thumbnail
盧雲神父: 「如果沒有人注意、沒有人感激、沒有人理解我做的事,我要怎麼知道我是誰?我們愈是不安、愈是懷疑、愈是孤單,我們愈是想要受歡迎、被稱讚。遺憾的是,這樣的渴望永遠不會被滿足。得到的稱讚愈多,渴望的也就更多...就像是個無底洞,絕不可能被填滿。」(《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