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扯來的雙語教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聽過英文好的人說,學好一種語文最高境界是他能夠用那種語文(或其它非母語的語言)來思考事情。只是到那階段,這人可能就跟他的原生文化斷層了。那他,很可能就是個無根之人了。

有些念頭會在很奇特的場景下產生,周日去上一天的密集班繪畫課,老師先示範完了,接下去學生練習,大家就邊畫邊聊,一個年輕的母親提起她正選擇給她3歲的小孩是念公托,還是私人辦的雙語幼稚園,幾個婆婆媽媽就談起她們帶孫子的經驗,都說英語重要,一定要從小就學起。一旁一個閒閒的怪大叔(就是我,稱別人婆婆媽媽,其實年紀差不多)突然切入一句話,其實學英語也不是那麼重要了,立刻大家頭轉向我,我只好道出自己的經驗。

從小學英語,水準平平,大學讀中文系,雖然我在外文系修了不少課,但直到畢業退伍後,因為一度曾想出國留學,第一次補習了英文,考了托福,但最終是留在國內報社就業,英文能力始終留在我覺得「夠用」就好。我的工作也用不上英文,但年輕時為了賺錢,還是翻譯了幾本英文書賺外快,那一類的呢?電腦教學,不是很難的英文。報社內有國際新聞組,編譯不是外文系畢業的,就是曾出國留學過。據我所知,那時(約30年前),他們一天工作6小時,基本上四篇外電,平均1.5小時翻一篇800到1000字的稿子,但沒有那麼準的,新聞工作是隨時變動的,總有臨時發生的新聞要上報,常常會被要求15分鐘,就要擠一篇出來。

後來我轉去做即時新聞,傳統的做法就不復見,各大媒體在比快,國外重大新聞一發生,我自己就要動手搶先讓新聞上網。幸好這時網頁已有輔助翻譯的功能了,當然軟體翻譯出來的東西是不能直接用的,我必須要重新「潤色」,讓語法通順,語義清楚,這時你需要的反而不是你的英文要如何好,而是中文要好,另外就是你的新聞感要夠,外電關心的東西,未必是台灣人所要的,一般都要刪、修、調整原始的內容,才能發出,這是要足夠的新聞資歷積累,所以那時有時我五分鐘就能翻出一條500字新聞,借軟體之功,我連日、韓、歐語國家、甚至阿拉伯文發出的稿子我都能寫。幾年下來,我驚異發現這些軟體翻譯的功能越來越好,我需要潤色的地方也越來越少。

它在演化中。

到今天就是令人毛骨聳然ChatGPT。

其實在兩、三年前就有個同事跟我聊說,他孀居多年的母親,利用臉書或iMessage,交了不少國外的朋友。「你母親不是只有小學畢業,英文根本沒學過嗎?」,他笑一笑,拿出一個像四吋手機東西說:「用這個,兒子的孝心,幾千塊而已。」他示範給我看這個東西。它有螢幕也有鏡頭,點螢幕一個選項,他拿這個掃了一段英文網頁,螢幕就顯示出中文的翻譯;換個選項,我戴上藍牙耳機,對它說了一段英文,但我耳機中不久之後就傳來是國語,對它說中文,耳機傳來就是英文,雖然語法上有點怪怪的,但聽懂絕對沒問題。

同步翻譯啊,我見識到了,雖然之前我就聽說有個東西,但真正見到還是嚇了一跳,在未來幾年,想必會更進步,也可能做得更小,或整合到手機裡,其實現在就有相關的APP可用。

我說完了,大家沒什麼反應,又繼續低頭畫畫,聊其它話題。我的心卻飛向了2030的台灣開始的大學雙語教學。現在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老師要能用英文教,學生要聽得懂,現在台灣的大學聘教師都要能雙語教學,連中文系也不例外。我想到何必老師要懂英文才能教,它用這種同步翻譯機用中文教(如果再加上ChatGPT更是如虎添翼),台下的學生就戴著藍牙耳機聽,原文書就這種機器掃一掃,也變中文了。這種雙語教學有何意義。

其實雙語只是外在的,以前就聽過英文好的人說,學好一種語文最高境界是他能夠用那種語文來(或其它非母語的語言)思考事情。只是到那階段,這人可能就跟他的原生文化斷層了。那他,很可能就是個無根之人了。

這一張就是那天上課的成果,生平第一張粉彩畫。

這一張就是那天上課的成果,生平第一張粉彩畫。


avatar-img
5會員
25內容數
我當了30年的小編,我從平面媒體時代,到網路媒體時代,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新聞編輯室,這個自我的感悟其實得來得很晚,我在2010年看到HBO的Newsroom這齣美劇我才知道我自己其實就是在一間Newsroom裡,雖然我不是做電現在我離開了這個行業,有一些回憶,有一些感想、心得與遺撼,我想紀錄一些浮光片影、雪泥鴻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趙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媽就是個職業婦女,而且是工時很長旅館業,我媽是有一手好廚藝,但她極少好好地煮一頓飯,她工作也累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半小時之內隨隨弄點吃的混一餐(我成長的民國五、六十年代外食極少),這樣造成一個結果,我家四家小孩都得自力更生,每人都會自己煮菜。
是個夢的呼喚:「No return No return……」
我在礁溪其實已經住了十年,但這十年來其實一直都是台北─礁溪兩地跑,這兩年更是都住在台北,這一次才算真的落腳下來。
若是中國的歷史與文明不能回到中國這塊土地上,那將要何去何從
再見了,來蝠,別再亂闖到養貓人家了。 早在幾天前我們就發見我家的貓特別焦燥,頻頻往前陽台跑盯著紗窗門看,一開始我們也沒特別注意,大概過了兩天才發現,原來是有隻蝙蝠飛進來了。 平常為防蚊蟲及貓跑出去,我家的鐵窗是有安紗網的,是我自己用紮線的綁的,久了可能有些漏洞,這隻蝙蝠不知怎麼鑽了進來,但就出不去了
那幾感覺很奇特,空氣好像凝結了,你知道有什麼要發生了,但你絕對沒有時間去反應 30年前我在服役中,部隊裡來了個回役兵。回役兵是指服役未完,因故停役後再回來當兵,大部分的情況是因逃兵坐牢,少部分是重病。那時部隊裡原來就有一些回役兵,幾乎都是因逃兵,所以一進部隊就會受到特別待遇,先操一陣子,然後休假上會
我媽就是個職業婦女,而且是工時很長旅館業,我媽是有一手好廚藝,但她極少好好地煮一頓飯,她工作也累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半小時之內隨隨弄點吃的混一餐(我成長的民國五、六十年代外食極少),這樣造成一個結果,我家四家小孩都得自力更生,每人都會自己煮菜。
是個夢的呼喚:「No return No return……」
我在礁溪其實已經住了十年,但這十年來其實一直都是台北─礁溪兩地跑,這兩年更是都住在台北,這一次才算真的落腳下來。
若是中國的歷史與文明不能回到中國這塊土地上,那將要何去何從
再見了,來蝠,別再亂闖到養貓人家了。 早在幾天前我們就發見我家的貓特別焦燥,頻頻往前陽台跑盯著紗窗門看,一開始我們也沒特別注意,大概過了兩天才發現,原來是有隻蝙蝠飛進來了。 平常為防蚊蟲及貓跑出去,我家的鐵窗是有安紗網的,是我自己用紮線的綁的,久了可能有些漏洞,這隻蝙蝠不知怎麼鑽了進來,但就出不去了
那幾感覺很奇特,空氣好像凝結了,你知道有什麼要發生了,但你絕對沒有時間去反應 30年前我在服役中,部隊裡來了個回役兵。回役兵是指服役未完,因故停役後再回來當兵,大部分的情況是因逃兵坐牢,少部分是重病。那時部隊裡原來就有一些回役兵,幾乎都是因逃兵,所以一進部隊就會受到特別待遇,先操一陣子,然後休假上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我覺得,這其實是個很寬泛的形容詞。 打個比方說,中文領域中,一位學富五車的大教授、一位文采斐然的文學家、以及不學無術的在下我,都是「中文母語使用者」,但我們的中文水準一致嗎?顯然我比前述的兩位差多了。 那「母語水準」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想在語言學上,自有研究討論後天習得者和第一語言習得者間的差異。
Thumbnail
所謂的‘’雙語‘’,按我的標準,是能夠精通母語以及一個外語。口語的能力要道地,讀寫最起碼都要達到高中的程度,或以上。這是我們家希望孩子能夠達到的水準,也是全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以前看過一些年輕的美國ABC (美裔華人, American Born Chinese) ,說得一口流利的台語,可是他們的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在全球化時代,甚至連台灣也慢慢重視起雙語教育,多語能力已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母語式教育作為一種科學而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本文將延伸告訴你相較於傳統我們所接觸的填鴨式教育... 母語式教育的概念 母語式,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模仿母語學
Thumbnail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0927 可能因為是老師,常常聽到很多學生感覺只要有Ai,就認為語言的學習已經完全不重要的感覺。那是一個挫敗感或是打擊,不是因為他不需要我們的教導而是因為他們學習的心態已經完全偏差了,是否語言學習真的已經對學生或是已經出社會的人
Thumbnail
看著政府如火如荼在推「雙語教育」我身為英文老師,心中是有些不安的,我樂見教育主管機關重視語言教育,但沒有配套措施,為雙語而雙語根本是急就章的政策。 首先小學階段很多科目都在奠定基礎能力,全英文教英文尚可接受,但用英文教數學?用中文教數學,小學生都不見得學得會了,更何況誰能保證數學老師的英文夠好,或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Thumbnail
我從成為台語家庭首腦後,再也沒有堅持、或是期待跳跳糖會英文,他現在就學的幼兒園有半小時英文課,園長在入學前就說明的很清楚:「這半小時的英文課目的在於:#讓孩子們知道有這個語言的存在,有這堂課,不會讓孩子 #會英文!」園長跟我想得一樣,我只想要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語言,同時不排斥這些語言,他不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我覺得,這其實是個很寬泛的形容詞。 打個比方說,中文領域中,一位學富五車的大教授、一位文采斐然的文學家、以及不學無術的在下我,都是「中文母語使用者」,但我們的中文水準一致嗎?顯然我比前述的兩位差多了。 那「母語水準」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想在語言學上,自有研究討論後天習得者和第一語言習得者間的差異。
Thumbnail
所謂的‘’雙語‘’,按我的標準,是能夠精通母語以及一個外語。口語的能力要道地,讀寫最起碼都要達到高中的程度,或以上。這是我們家希望孩子能夠達到的水準,也是全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以前看過一些年輕的美國ABC (美裔華人, American Born Chinese) ,說得一口流利的台語,可是他們的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在全球化時代,甚至連台灣也慢慢重視起雙語教育,多語能力已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母語式教育作為一種科學而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本文將延伸告訴你相較於傳統我們所接觸的填鴨式教育... 母語式教育的概念 母語式,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模仿母語學
Thumbnail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0927 可能因為是老師,常常聽到很多學生感覺只要有Ai,就認為語言的學習已經完全不重要的感覺。那是一個挫敗感或是打擊,不是因為他不需要我們的教導而是因為他們學習的心態已經完全偏差了,是否語言學習真的已經對學生或是已經出社會的人
Thumbnail
看著政府如火如荼在推「雙語教育」我身為英文老師,心中是有些不安的,我樂見教育主管機關重視語言教育,但沒有配套措施,為雙語而雙語根本是急就章的政策。 首先小學階段很多科目都在奠定基礎能力,全英文教英文尚可接受,但用英文教數學?用中文教數學,小學生都不見得學得會了,更何況誰能保證數學老師的英文夠好,或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Thumbnail
我從成為台語家庭首腦後,再也沒有堅持、或是期待跳跳糖會英文,他現在就學的幼兒園有半小時英文課,園長在入學前就說明的很清楚:「這半小時的英文課目的在於:#讓孩子們知道有這個語言的存在,有這堂課,不會讓孩子 #會英文!」園長跟我想得一樣,我只想要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語言,同時不排斥這些語言,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