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臨難臨財莫苟且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8

貪官誤國是常識,劉鶚在《老殘遊記》卻有別出心裁的看法:清官誤國,更勝於貪官

貪官忙著搬運民脂民膏,只求自家官邸財源不斷,無心為國為民。清官自恃公忠體國,卻可能剛愎自用,一旦決策錯誤,國家可能永劫不復

清官不屑苟且的富貴,可卻貪戀清廉的美名。心中但有貪念存在,就可能誤盡天下蒼生。

子貢將到信陽任官,赴任之前特地來向至敬至愛的夫子辭行。孔子叮囑子貢要勤政,要謹言慎行,大抵都是尋常教誨,等於是行前暖身。但孔子緊接著又叮嚀子貢,盜、暴之事必須一概避免家境殷實的子貢對「暴」還唯唯應諾,一聽到「盜」,立馬出聲:老師呀,您怎麼會放心不下弟子,擔心弟子過不了財考這一關,會犯上偷盜的大罪呢?

孔子正色告訴他,不是的,「盜」未必是偷盜錢財,而是「取善自與」,不但功成必居,而且把善政的功勞全往自家身上攬。邀功的貪念放不下,等於是抹滅他人的貢獻,阻斷他人奉獻的念想,肯定是做不了好官的。

反面的提醒說罷,孔子又導向正面的原則:真想把地方治理好,「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他人有善,人前必然大加揄揚,就當自家所為那般,說得誠誠懇懇;別人有惡,就當自己犯錯,當然不敢大聲張揚。如此一來,治理自然有望。


佛教視「貪」為人性三毒之一,是根深柢固的劣根性。人性本來好貪,貪慾各色各樣,不貪談何容易?只是貪求的未必是錢財而已。孔子教誡子貢莫貪,說得大義凜然,那麼夫子自己呢?

孔子到齊國拜訪,與齊景公相談甚歡,為夫子學養大為傾心的齊景公立刻表示要撥出稟丘這地方作為孔子的食邑。孔子堅辭,跟弟子解釋過原由後立刻走人。

孔子拒絕的理由是「當功受賞」,賞賜當與所成就的功業相當。我孔丘做了什麼呢?不過是對齊君提出一套計劃。計劃再好,終只是紙上談兵,齊君即便聽得動容,可尚未付諸實踐。如此封賞,孔丘當然愧不敢當

如此師教傳承到曾子,又是如何?曾子一身破衣爛衫在魯國耕種,魯君聽聞大賢如此落魄,很慷慨地表示將撥出一塊土地給曾參,曾子同樣堅辭不受。有人就說了:又不是你搖尾乞憐得來的,是國君主動行賞,拒絕好像有點說不過去啊?

曾子便說了:「吾聞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這兩句轉成大白話就是拿人手軟,吃人嘴軟。曾子的理由,一旦收了這塊地,就算國君無意擺出施捨的嘴臉,我自己受人賞賜,難保不對國君生出敬畏之心,日後國君有求,我拒絕得了嗎?

這番言語吹進孔子耳朵,孔子極為欣慰:光聽曾參這番話,就知道這小子要保全節操不難啊!

「臨難毋苟免,臨財毋苟得。」大難當前,坦然應對,不要轉身落跑;橫財當前,不被白花花的銀子迷了心眼,正是廉德的體現。只是「財」的化現,絕不止於錢財,而是各式各樣的欲求。拒絕得了錢財,還有名聲、權勢、美色種種誘惑。認清潛伏人心的種種慾望,勇敢說不,那才是真正的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