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一個人到底是不是越堅強,成就越高?4 個不需勉強自己就能超越別人的有效方法

一個人到底是不是越堅強,成就越高 ?

好像很多人都有一種直覺,就是只要我比別人能撐、比別人還能吃苦,就一定能夠獲得比別人更好的結果。

但事實上,我們漸漸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

《真堅強》一書說,真正的堅強,不僅是光有勇氣地吃苦耐勞,而是能積極改變對不適的看法、承受與反應方式。

你如果像個推土機,不分青紅皁白,一路輾壓強行前進,往往會導致更糟的結果。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藉助心理的力量,來避免這種情況,讓每一份努力都能夠獲得回報呢 ?

來看看《真堅強》提出的四個心理支柱。


一、承認困難,擁抱真實

要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實力。

如果預期的結果跟實際相差太大,我們就會自我懷疑,最後不得不放棄。相反地,如果實際表現符合預期,我們才會有動力一步步去做到完美。

先承認困難,而非假裝它不存在。這樣的話,你的期望才會更貼近現實。

你越是咬牙去做一項超出能力太多的挑戰,越容易叫停、退出。

我們為什麼要給自己定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然後被現實打臉呢 ?


二、傾聽身體的聲音

當我們硬著頭皮,選擇忽視感覺勇往直前時,我們可能不了解自己的需求,甚至不了解自己的能力。

情緒可以告訴我們很多訊息,就像汽車儀表板。

亮紅燈了,油箱到底了,你不能當做沒看到,也不能憑感覺去猜測到底汽車的告警是真的還是假的。

汽車有儀表板可以看,但情緒是看不到的東西,那怎麼辦 ?

書上教我們,替情緒貼上標籤

「替某情緒命名時,等於奪回若干控制權。將模糊不明的東西轉化為我們可以理解、操控和接受的有形東西。」

下次你如果感到很難過的時候,不要再說「我很傷心」了,要說「我正經歷一波悲傷情緒」。

它暗示你,這是會過去的。

兩者說法的差別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後者的說法讓你感覺你知道身體在說什麼,並且知道要如何回應。


三、冷靜回應取代直接反應

冷靜的回應在於放慢速度,在疲勞和失控之間創造空間, 能夠冷靜、安靜、不帶任何評判地解決困難。

當你能在事情面前停頓下來,就能迂迴克服它,而非硬碰硬。

因為你只要能慢下來足夠長的時間,你的大腦就會停止掙扎或對抗,改而接受現況,並選擇正確的反應方式,完全不用傷腦筋怎麼決定才好。

這不代表你「屈服」,代表的是你學會如何讓自己適應不適。


四、超越不適

沒有人希望失敗。

堅強的人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在現實面前,如果正確的做法是「放棄」,那他們接下來會做的是,重新修正自己的目標,重新投入。

盲目地堅持,只會讓你提前放棄攻頂。不如先平安無恙地下山,再重新調整裝備、體力,重新規畫目標,重新踏上新的旅程。

學會如何正確地放棄,是堅強人士必須具備的重要技能。

堅強的人不會生活在一個黑白分明、非成即敗的二元世界。

他們會彈性調整,把潛力與激情投入到另一個更值得、更有意義的目標。


總結一下 :

老派的堅強,是在逼自己堅強。

而真正堅強的人,能做到 : 第一,承認困難、擁抱真實。第二,傾聽身體的聲音。第三,用冷靜回應取代直接反應。第四,超越不適,重新投入。

他們能優雅地克服挑戰,並堅定不移地專注在最重要的事物上。

--

請你給我點一下愛心,在下面按「+」追踨哈利哥。

也可以在 FB 和 IG 追蹤我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read.by.harry/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by.harry/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