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生之道-04 【如何避免斷章取義?】教導不被「隻言片語」誤導的文章《有子之言似夫子》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74242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74242

最近台灣席捲了一波新聞爭議的文章,吵得沸沸揚揚,在評論媒體的素質不佳、言論太過、假消息充斥、誤導民眾等等的消息,在網路上掀起了論戰,或是對媒體產生了不滿。相信媒體問題在台灣已經是行之有年了。

但其實,媒體素質變差並非「一日之寒」所造就的,讓媒體變差一定有其原因。以資訊社會進展的角度來看,根本性的原因在於資訊社會傳遞資訊的便捷性,使的資訊可以不加任何審核而任意傳播,進而使資訊的不確定增大,民眾時常被誤導。

而在商業方面,因為台灣媒體並非官媒,沒有嚴格的控管機制,使的媒體也需要因商業的「需求」,也就是大眾的需求而產出新聞,進而導致媒體為了博取大眾眼球而做出一些品質較為不佳,或引起爭議性的新聞內容,激起民眾的意識,而提高收視率。

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因為資訊傳遞的便利性與商業化的結合,使的新聞資訊受控度大為降低,媒體也因收視率、符合大眾需求,而應用於此,產出品質較為不佳的新聞內容。

《有子之言似夫子》 :關於接收資訊態度的故事

而在這時代的我們要如何保持理性的角度接收資訊呢?這時,我們不仿來看看《有子之言似夫子》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示:

事情發生在孔子過世後,有一天孔門弟子「有子」和大名鼎鼎的「曾子」,正在討論孔子是否有說過:「喪欲速貧,死欲速朽。」這句話。其意思就是,喪:失去職位後,不如趕快貧窮的好,死了之後不如快些腐爛的好。依表面的意思就知道這不像是一位有賢德的人講出來的話,更何況是孔子呢?因此,才會特地拿出來討論。

隨後,有子便堅持孔子沒有說過這段話,保持心中的疑惑,曾子便和當時也有聽過孔子說這句話的子游求證,而得知孔子講這兩句話的背景故事:

第一,是「喪欲速貧。」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一位大夫叫作「南宮敬叔」因為失位之後離開魯國,中途又在其他國家招攬財物返回見魯國國君,欲以行賄而求復位。孔子看到這事情,便才說:「這個人失去職位後,不如趕快貧困的好。」意即在這事件下,這種行賄的人有地位了就會玩弄權勢,不如貧困不會傷害到其他人。

第二,「死欲速朽。」孔子周遊列國到宋國時看到宋國大夫「桓魋」歷時三年打造天子規格、不符合禮制規矩的石椁(石製的外棺)。此舉不僅勞民傷財,而且僭越規矩,因此孔子才說:「這種人死後不如趕快腐爛的好。」以表達心中的感慨。

有子與曾子的態度

得到證據的曾子後便向有子證實孔子有說過這句話,但隨後有子卻說孔子沒說這句話。曾子一臉迷惑,心中可能在說:「老師明明就有說啊,怎麼說沒有呢?」

曾子說明了,這句話不能作為普遍的思想觀念,孔子會說這句話是因為「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而因時、因人所做的不同,而表達的特定觀念。」不可以視為孔子的核心價值觀。會產生這個誤會,就是典型的「斷章取義」,不僅我們會犯這毛病,連曾子也會產生物誤會了呀。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有子的思考是保持著理性的,首先遇到落差的資訊,不去一昧相信一句話的意思,而是思考:「老師會說這句話,一定是在哪些原因之下才會說的。」之後果然印證了他的觀點。

因而,此篇文章才會叫作《有子之言似夫子》,有子的言論很像夫子(孔子)所說的。不僅體現了有子的境界比曾子高一些,也提醒我們凡事或看新聞時追本溯源,由背景、場景原因去理解事情,不武斷接受外在給你的資訊觀點,進而彙整出自己的觀點。

小節:

在這個資訊充斥的世界,我們需要保持理性、看懂局的角度看新聞,學習有子的態度保持開放與闕疑的心態,去看待有疑慮的資訊。藉由追本朔源,由背景原因去理解事情,不片面理解一家之言,進而彙整出自己的觀點,不武斷接受外在給你的資訊觀點,才可以成為一位理性的閱聽人,而可以達成接收新聞的真正目的:「觀大局」。

在閱聽人組成的世界中,每個民眾的素質都會一定程度影響媒體品質,因此自己先成為好的閱聽人開始,並自行創造好的媒體環境,使接受的訊息是較為保證性的,不被演算法餵養新聞,被動的資訊洗腦。祝福每個人都能成為好的閱聽人的一份子!


祝 秋安。

2023/10/8


延伸影片/文章

  1. 邵鑫 精讀《古文觀止》39.【古人智慧】《有子之言似夫子》:斷章取義要不得(上篇)(誰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1. 大人學 - 了解「局」從看新聞開始!三個欣賞新聞的心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生之道】提供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之思考,旨意是「以中華千年智慧引導人生之道」。透過文章專題的形式,以中華文化、經典的角度傳遞人生規劃、人際關係、自我成長等內容。我們都知道,人類所有的活動、思想都是為了一個字:「生」,我們都是為了生活而活,故名思議叫作人生。若能以中華千年智慧思想經營我們的人生,何其不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呢!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