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
以前我寫過一篇筆記 用 Notion 做為知識資料庫 中 「模板 - 卡片盒筆記」,那裏有整理了一些網路上的模板資源。
那為什麼還想要特別把「卡片盒筆記」拿出來寫一篇呢?是因為我有一個 Notion 的群組,發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夥伴們在詢問有沒有相關的模板資源。因此想說除了做一個複習以外,再重新看看網路上是否有新增的資源,說不定有什麼新玩具🤣?!
簡單介紹卡片盒筆記
- 卡片盒筆記的德文原文為 Zettelkästen,英文為 Slip-box。
- 由 Niklas Luhmann 創建的知識管理系統。
- Luhmann 認為好的筆記重點在於它的內容與思考的邏輯脈絡。
- 希望透過關注各卡片的連結,有機會發現新的點子。
Luhmann 的卡片種類
- 靈感筆記 Fleet Note
- 文獻筆記 Literature Note
- 來源:各種資訊,像是網路文章、影片、書籍……等。
- 選擇性的紀錄要點、內容,盡量簡單扼要。 → 可以條列式的紀錄資訊
- 標註文獻名稱、作者……等出處的資訊。
- Luhmann 有獨立的一個文獻卡片盒子。 → 可根據需求獨立出一個資料庫
- 永久筆記 Permanent Note
- 來源:有思考後的想法、資料來源的完整筆記。
- 將靈感筆記深度思考。
- 將文獻筆記的理論、資訊應用到自己的場景中,發現與自己的關聯性。
- 將永久筆記與其他永久筆記連結,並放入盒子保存。 → 知識卡片的資料庫
- 索引卡片 Indexing Card
- 卡片之間的編碼紀錄。
- 現在很多人會使用「時間戳」作為標記,用軟體協助自己去找知識卡片。
- 可以參考 MOC、TOC 等概念設置。
實踐過程有遵守的基本原則
- 簡單:在養成習慣的原則中,有個要素就是「簡單」,只有簡單、容易實行,才容易養成持續的做筆記這件事。
- 動機:我覺得盧曼很有老子的思維「需要什麼再學什麼」,這個需要可能源於工作、興趣……,因為有需要,才容易迫使自己不斷的深掘並思考相關的資訊與技能,以及重新思索與自身生命經驗的聯繫。
- 紀錄:如果沒有記錄任何的資訊,那盒子永遠是空的,也就沒有任何可以施力的點。
- 原子性:一個卡片就是一個知識點,但是需要有完整的思路脈絡(Context),需要有理論事實與資料(文獻筆記)、自己的思考和自身的連結(深化的靈感筆記)。
模板及相關資源分享
文章、視頻與模板
- 2022 Matthias Frank - Zettelkasten Dashboard:影片、文字介紹
- 2021 taurusnoises - SUPER SIMPLE ZETTELKASTEN TEMPLATE:文章、模板
- 2020 六叔 - ZK:文章介紹、模板
- 2020 Mukul Khanna - Zettelkasten:影片、模板
- 2020 Hiran Venugopalan - Zettelkasten.Notion:文字介紹、模板
- 2019 Anthony Agbay - Zettelkasten knowledge management:模板
- BUILD A ZETTELKASTEN IN NOTION:文章
- Ev Chapman - The Every-Person's Zettelkasten:模板
- Diljit Singh - PARA with Zettelkasten:模板
視圖 Graph View 的替代方案
💡 提醒:以下的資源不是 Notion 官方的,資料請大家自己保護,自行評估後再使用。
與我相關的經驗與反思
其實我有深陷誤區過,當我發現自己的「非永久卡片」一多時,其實有點小崩潰的,我的靈感卡片、文獻卡片與永久卡片對比,大概有 15:50:1 的那種差距感吧,甚至可能更大。Notion 有很多網頁工具,因為方便擷取各種資訊,所以收藏的資料很多,但是非常多的資料是沒有仔細好好看的,根據盧曼卡片的定義,這也不算是文獻卡片啦,但就是要好好整理文獻,需要努力的整理與消化資訊,最好每一周都要找個時間思考並統整資訊。
除了盧曼卡片的原型,大家在發展自己的知識管理、筆記體系時,可以不斷地修改到最適合自己的狀態,雖然呈現的結果可能不太統一,但以現在的我來看,覺得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別人的規則也是他自己試驗出來的,我想自己也是可以慢慢的試出來,就像有人覺得這個知識卡片的概念很好,也有人覺得這個太麻煩了。
參考資料